跳至內容

去政治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去政治化政治化的逆過程。

概述[編輯]

意大利學者亞歷山地羅·魯索(Alessandro Russo)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時期,其終結是由於「去政治化」:一個派性鬥爭和暴力衝突損害公開政治辯論、多樣性政治組織及其政治文化的過程。魯索還認為「去政治化」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當代世界政治的特點。[1]:9 汪暉支持這一觀點,並稱之為「去政治化的政治」。[1]:14 汪暉認為,「政治化」「表徵是政治辯論、理論探索、社會自治、黨-國體制內外的政治鬥爭,以及政治組織和言論領域的空前活躍等」,「去政治化」則是「消解社會自治可能性的兩極化的派性鬥爭、將政治辯論轉化為權力鬥爭的政治模式、將政治性的階級概念轉化為唯身份論的本質主義階級觀等」。「重新政治化」才是克服文革「這一時代悲劇的真正方式」。[1] 滿永評論說,能解釋派性鬥爭和暴力衝突的不是「去政治化」,而是「泛政治化」,在相應中國背景下也可稱為「階級鬥爭擴大化」。[2]

中國學者馬戎將「把族群看做政治集團,強調其整體性、政治權力和『領土』疆域」稱為「政治化」,他認為「政治化」不利國家統一,而應實行「去政治化」,即:一、以文化共同體概念「族群」指稱各族;二、以公民個體而不是民族集體作為政策對象。這種觀點引發了爭議。[3]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汪暉.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開放時代. 2007, (2): 5-41. 
  2. ^ 滿永. “去政治化”还是“泛政治化”?——重新进入1960年代 (PDF). 二十一世紀. 2011. 
  3. ^ 文明超. “去政治化”的困境——就少数民族“去政治化”问题与马戎、胡鞍钢等先生商榷. 天府新論. 2018, (1): 85-9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