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盧翰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翰(?—?),在唐德宗在位期間,784年—786年擔任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盧翰任宰相之前的經歷幾乎沒有記載,他出自范陽盧氏北祖第二房,祖父盧履冰唐玄宗開元年間歷左補闕、河南府士曹參軍,父親盧正己歷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都、尚書右丞、御史中丞、大理卿、刑部侍郎太府卿、工部尚書河南尹、東京留守太子賓客[1]

盧翰初為秘書郎監察御史。782年,盧翰為吏部侍郎,階朝請大夫,爵范陽縣公,轉工部侍郎。784年,唐德宗因為涇原兵變朱泚長安稱漢帝,逃到了奉天(今陝西咸陽市乾縣)。吏部侍郎盧翰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784年, 宰相蕭復支持韋皋替代陳少遊淮南節度使。唐德宗命和劉從一討論此事,不讓盧翰、李勉參與。蕭復拒絕這樣做,最終導致蕭復的辭職[3]。784年冬,盧翰加太微宮使[4]。785年正月,盧翰和劉從一不敢反對皇帝提拔民眾認為朱泚、李懷光叛亂根由的前宰相盧杞。786年,盧翰遷太子賓客罷知政事。

盧翰有一女嫁清河崔廣,官至洺州臨洺縣尉[5]

註釋[編輯]

  1. ^ 新唐書》卷73存档副本. [2009-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2). 存档副本.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2. ^ 資治通鑑卷229
  3. ^ 資治通鑑卷231
  4. ^ 《新唐書》卷6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唐故昭儀軍節度參謀監察御史裏行崔公墓誌銘並敘 子婿攝淄青登萊棣等州觀察支使文林郎前監察御史裏行鄭圖撰 唐開成五年夏,有昭儀軍節度參謀、監察御史裏行崔公,終於東都宣教里之私第,享年六十五。既逾月,議葬。其弟西臺御史郁、少府主簿,皆賢行君子,感手足之痛,微於天地。乃發使告公之子婿鄭圖曰:子以文學進,且又姻吾門。今不幸,公以六月十三日捐館舍,將葬宜有銘。子既受公之恩知,又備公之素履,且識吾族之高下。子宜書銘,不可以讓。圖既承命,悲泣無已,懼不克辭,乃謹銘云:公諱郕,字孟封,清河東武人也。裔神之聖緒,承姜氏之食邑。始於穆伯,我姓大;分於亭侯,我望榮。皆備於國史,詳於家牒,故不繁具。九世祖寅,以清才夭,名著元魏。高祖行溫,延州刺史。曾祖紹,膳部郎中。芳躅仁化,洽於前代。祖貢,皇蔡州朗山縣尉。父廣,皇洺州臨洺縣尉。咸以碩量韜韞,樂於放,故位不崇高。然門地族望在山東四族之右,稱之者曰清河小房焉。得婚連於我者,若鐘磬在戶,珪璋植前,則其餘風遺範可知矣。公臨洺之冢嗣也。出於盧北祖第二房,外大父曰瀚。貞元初宰相遇,即堂舅也。公少以經明進身,而博涉群書,無所不覽,尤精雅論。加以貞峻之白,自幼而彰;恢弘之量,莫得而測。居常嚴毅,有不可犯之容。雖叔兄之尊,儕輩之熟,一不敢以戲犯。真所謂大人君子者也。見之者無不許以重位厚祿焉。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