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大寺 (天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大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位置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建築詳情
建立者第一世班禪堪布喜繞尼瑪
開山時間1619年
東大寺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天祝藏族自治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清

東大寺藏語稱「大通貢欽貼桑達吉琅」(dac-thang-dgon-chen-thos-dar-rgys-gling,意為「大通大寺聞思振興洲」),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該寺因位於連城妙因寺以東,故名「東大寺」。[3]

歷史[編輯]

東大寺的所在地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早年歸永登縣連城鎮所轄。連城鎮位於永登縣城西北,大通河穿過該鎮,該鎮與青海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接壤。西漢時,連城鎮設為縣。此處為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交通要衝及軍事防禦重地,也是魯土司衙門的所在地。[1]

魯土司出身蒙古,信仰藏傳佛教。魯土司的始祖脫歡,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曾任平章政事。明朝元朝時,脫歡隨元順帝北逃未果,遂投降明朝,被封為連城土司。明朝永樂年間,第三代土司因為作戰有功,獲賜魯姓,由此始稱「魯土司」。該土司系統共傳19世,22代,達558年,直到1932年「改土歸流」才告終。連城魯土司轄區包括今永登縣連城、民樂、大有、七山、通遠、紅城、城關、龍泉以及蘭州市紅古區河嘴、平安、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古城等鄉鎮,轄區面積大約9000餘平方公里。[1]

清史稿·甘肅土司傳》及《重續魯氏家譜》載,魯土司的墓葬區分佈於上享堂、下享堂、西享堂。上享堂位於連城鎮北二里水磨溝口的享堂東山上,葬有始祖脫歡以下十世以及第十五世以後的諸土司,此地即今東大寺的所在地。第一世班禪堪布喜繞尼瑪便是第五世魯土司的第三子,在獲五世班禪羅桑意希賞封之前,又稱「魯迦堪布」。[1]

東大寺屬天祝藏族自治縣賽什斯鎮,位於永登縣連城鎮以北7.5公里,距離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30公里。[1]該寺初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2],為一世班禪堪布喜繞尼瑪(五世班禪羅桑意希賞封,准予轉世)所建。[1]起初,該寺為薩迦派寺院,後來改宗噶舉派,明末清初又改宗為格魯派寺院。[2][4]據《安多政教史》等史料記載,薩迦派噶舉派的眾多高僧曾來該寺,並贈送該寺大批佛經、佛像、佛塔等,使該寺逐漸興旺。第二世達壠倉活佛羅桑丹巴卻吉尼瑪(明朝國師)曾任該寺法台,並制定僧規等等。[5][4]清朝康熙年間,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路經此地,曾經留任該寺法台,整頓該寺寺務。五世班禪羅桑意希在傳教時也曾來此寺。第二世嘉木樣活佛曾在該寺舉辦獨雄大威德灌頂大法會,為131位僧人授比丘戒[1]

清朝乾隆年間,在魯土司支持下,東大寺成為正規的格魯派寺院。[4]道光八年(1828年),在魯土司的命令下,該寺擴建,並為魯土司的第三子即魯迦堪布喜繞尼瑪修建了堪布囊欠,本地教徒俗稱其為「三太子囊」。[2][4]此後東大寺進入鼎盛時期,有僧人1000多人,經堂3座,佛堂99間(甘肅拉卜楞寺也只有佛堂101間),僧宅545間,設有哲學院、續部上院、續部下院、醫學院共四大學院,講習五部大論,經院教育制度完備。僧人多赴拉薩拉卜楞寺佑寧寺等處深造。該寺有土地200餘畝,森林幾十處,氂牛382頭,羊400餘只,騾馬41匹,水磨4盤、油坊3處,房屋63間。該寺規模僅次於拉卜楞寺,成為華銳(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古稱)藏區的藏傳佛教聖地。[1][4]

清朝同治年間,該寺與今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其他寺院同遭到戰火破壞。[1][4]後來,該寺部分遷至今永登縣大有鄉舊寺溝,但因此地僧俗飲水困難,遂又遷至今天祝藏族自治縣古城地方,稱「古城寺」;該寺另一部分仍留在原址,仍為東大寺。[4]自此,東大寺逐漸衰落。[1][4]

1949年時,東大寺有僧人36人,土地163石,森林數十處,還有油坊、水磨,有牛羊數百頭/只。該寺殿堂規模宏大,寺內藏有許多文物,為華銳藏區僅次於天堂寺的第二大寺,在天祝縣永登縣青海湟水以北地區影響較大。 [4]

1956年以前,該寺屬永登縣管轄,1956年其地劃歸天祝縣管理。1958年,東大寺毀於政治運動,魯家囊欠的部分建築被生產隊當作庫房而未拆除,其他建築全部被拆毀。僧人則全部下放,就地安置,形成村落「東大寺村」。[4]幸而該寺僧人用草泥將壁畫塗抹一層,使珍貴的壁畫保存至今。[1]

1980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四日),經天祝縣人民政府批准,東大寺恢復開放。[4][2]天祝縣民族宗教局為了落實宗教政策,為東大寺的重建劃撥專項經費,東大寺又自籌部分資金維修寺院。1993年,東大寺被列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4]2005年,東大寺活佛魯迦堪布主持籌資5萬元,在菜拉院核桃樹旁興建了一座高13米的菩提塔。2006年,周潤發楊紫瓊參演的電影《黃石的孩子》曾在東大寺拍攝。[6]

2008年8月,首都師範大學故宮博物院永登縣魯土司衙門博物館三方合作,對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魯土司的屬寺妙因寺顯教寺雷壇紅城感恩寺的壁畫、塑像及永登縣博物館館藏唐卡、佛像、佛經等進行聯合考察。在完成考察魯土司屬寺的工作後,聯合考察隊又赴天祝藏族自治縣東大寺、民樂縣童子寺調查《西遊記》壁畫及雕塑,考察《西遊記》故事與圖像在河西的傳播。[7]

如今,該寺正常開展宗教活動。該寺屬寺為連城妙因寺古城寺。2012年,東大寺舉辦酥油花展,這是東大寺恢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展出,酥油花由從拉卜楞寺邀請的藝僧及東大寺多名藝僧用一個月時間製作。東大寺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扎西也是這次酥油花的主要製作者之一。此次東大寺的酥油花主要反映魯迦堪布活佛的傳承歷史,以及屬寺連城妙因寺、古城寺的歷史建築。酥油花展將每年舉辦。[8]

壁畫[編輯]

東大寺的建築集漢、藏建築風格於一體,融合了儒、釋、道文化。該寺正殿內有大型《西遊記》全本壁畫。這是中國至今發現的唯一大型《西遊記》全本壁畫。[1]

《西遊記》全本壁畫位於東大寺正殿的左右牆壁上,採用中國傳統國畫技法,描繪了唐僧師徒四人赴西天取經,歷經十四年,九九八十一難,與各路妖怪鬥爭,最後取回真經的故事。其中經典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高老莊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參果盤絲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稀世瑰宝:天祝东大寺《西游记》全本壁画,中国甘肃网,2010-07-28. [2013-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2.2 2.3 2.4 華銳吉、張吉會,淺談天祝縣藏傳佛教寺院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 楊鴻蛟,由蘭州永登縣博物館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紀河湟地區藏傳佛教信仰的變遷,中國藏學2010年01期[永久失效連結]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 編,天祝藏傳佛教寺院概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員會,2000年
  5. ^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安多政教史,吳均等譯,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
  6. ^ 《黄石的孩子》 连城拍摄遭遇车祸,中国甘肃网,2006-11-26. [2013-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首都师范大学和故宫博物院联合考察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北京共青团,2008-09-03. [2013-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4). 
  8. ^ 甘肃省天祝县东大寺:历时一月制作完成美轮美奂酥油花,藏人文化网,2012-02-08. [2013-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