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門灣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門灣事件,是1899年瓜分風潮期間意大利王國企圖向清政府租借三門灣的事件,意大利嘗試使用軍事和外交施壓,但最終放棄。

背景[編輯]

1896年,17000名意大利殖民軍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當地嚮導的誘騙下中了埋伏,被埃塞俄比亞軍隊消滅7000人,導致意大利在國際的威望大跌,因此意大利希望在在東方找回顏面。當時意大利的絲綢產品在歐洲流行,意大利每年要進口生絲,而中國的生絲產量可觀。德國在1897年借巨野教案強佔膠州灣俄國在1898年強租旅順大連英國在1898年強租威海衛等行為刺激意大利政府,意大利政府希望能在中國獲取利益。[1][2]

事情經過[編輯]

新任意大利駐華公使馬蒂訥隨「馬可·波羅」號巡洋艦來到中國,經過考察後,選定浙江的三門灣。1899年2月,馬蒂諾起草索要條款的照會遞交清政府總理衙門,索要條款包括:意大利租借三門灣25年至50年,並擁有特權,同時獲得三門灣到鄱陽湖鐵路修築權。同時意大利政府派三艘戰艦駛進中國海域。[1]

清政府總理衙門接到馬蒂諾的照會後沒有拆封,而是將照會原封退回。馬蒂諾在給意大利政府的信中提到:清政府將照會沒有拆閱就當面退還,是看不起意大利,是對意大利的當面羞辱,要求意大利政府對中國使用武力。1899年3月8日,意大利政府批准馬蒂諾的請求,同意他向中國政府提交最後通牒,意大利政府擬定的最後通牒是限令中國在4日內接受意方條件,否則意大利將進軍中國。[2]

1899年3月10日,意大利政府向馬蒂諾發出兩份電報。第一份要求馬蒂諾遞交最後通牒,第二份要求暫時擱置最後通牒,但意大利使館將兩份電報顛倒,以至於馬蒂諾向清政府總理衙門遞交最後通牒。[1][2]此事一出世界輿論譁然,面對各國外交機構和媒體的質詢,其中美國俄羅斯帝國反對意大利的條件,而英國持矛盾的態度。意大利外交部發表聲明闢謠否認遞交最後通牒,但隨着媒體將最後通牒的文字發表後,意大利政府才知道出錯,並在12日下令將馬蒂諾調回意大利,並要求馬迪納照會總理衙門,收回最後通牒,聲明意大利並無強取三門灣的意圖。[2]

1899年5月,新任意大利駐華公使薩瓦戈帶四艘戰艦停留在中國上海。清政府聯繫兩江總督劉坤一浙江巡撫整飭軍備,以防意大利進攻。1899年6月,意大利政府通知薩瓦戈,意大利全面放棄在中國的任何殖民活動,盡力向中國爭取租借一個加煤站,以此要回顏面。薩瓦戈前往北京,向清政府要求租借一個加煤站,以供來中國的意大利商船使用,而清政府拒絕薩瓦戈的請求,同時清政府聯繫直隸總督備戰、聯繫袁世凱率領新軍以鎮壓剛剛興起的義和團為名,向山東沿海集結。10月,北洋水師接到命令,做好南下浙江沿海的準備。[3]

1899年10月,意大利外交部要求薩瓦戈放棄三門灣相關的任何行動。[2]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