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討論:Consollar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好,Consollar!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須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並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佈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我是歡迎您的維基人:◘香港分子◘(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1:59 (UTC)[回覆]

你好[編輯]

歡迎蒞臨維基百科,任何人均可對之作出建設性貢獻。然而,移動條目時當應附上妥善理由(閣下於移動海難調查委員會時則有欠妥當)。條目名稱當須準確且恰當,故維基百科以命名常規規範命名。一般而言,僅應於條目名稱不符常規時才會移動頁面。此外,若頁面之移動討論正值進行,則務須先達成共識方可移動該頁。請參閱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合併條目前,應給予時間供編者參與討論,須先達成共識方可合併。謝謝!--◘香港分子◘(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1:59 (UTC)[回覆]

2012年10月[編輯]

您在南丫島撞船事故的編輯記錄顯示您似乎參與了一場編輯戰。請注意,回退不過三原則規定,一位編輯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對於一個維基百科的頁面不可以執行三次以上的回退。此外,在不同條目進行大量有爭議的回退嚴格來說雖然沒有違反回退不過三原則,但仍然會被判定是回退編輯戰。若您繼續回退,您將可能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的內容。所以請您不要繼續進行大量的回退操作,並善用討論頁來與其他編輯者交流,以圖達成共識,以免發生進一步的罵戰或編輯戰。您也可以在Wikipedia:爭議的解決找到相關指引。--Lakokat 2012年10月10日 (三) 14:34 (UTC)[回覆]

RE:原來靠嚇[編輯]

我不認為該用戶的編輯構成明顯破壞。我希望你們雙方能透過溝通解決分歧而不是互相回退,各持己見,這樣編輯戰只會沒完沒了。而且根據回退不過三原則,編者應避免在同一天內對同一條目,所以我在你們的討論頁中作出警告。你們雙方昨天在相關條目已回退超過三次,按照該原則,你們也可被暫時禁止編輯維基百科。我認為封禁是最後手段,而且在有爭議時進行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在沒有作出明顯破壞時,我認為封禁無助於解決問題,因此沒有作出封禁。倘若閣下認為你們雙方都應該就違反回退不過三原則而被封禁,可通報至管理員通告板,讓其他管理員作出判斷。--Lakokat 2012年10月11日 (四) 12:53 (UTC)[回覆]

我只是將條目恢復至編輯戰開始前的版本,希望提供一個較沒有爭議的版本,避免被持續回退和保護頁面,但其後留意到此為新聞動態,也是受關注的頁面,保護將阻礙其他編者編輯頁面,所以沒有作出保護,想撤回時卻遇到編輯衝突,所以就造成移除內容的現象,我無意不尊重閣下和其他編者的貢獻。但既然閣下知道對條目的編輯也是編者的心血,那為何閣下一直移除該用戶的編輯?希望閣下能閱讀WP:破壞一頁了解維基百科上關於「破壞」一詞的定義。閣下也可向其他編者尋求意見。--Lakokat 2012年10月11日 (四) 13:31 (UTC)[回覆]

留言請簽名,以免貽人口實[編輯]

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CommInt'l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3:23 (UTC)[回覆]

RE:[編輯]

閣下也提到在該用戶尚未編輯時並沒有編輯戰,所以我回退到該版本,以提供一個較沒有爭議的版本作基礎,希望你們能進行討論,而非繼續編輯戰,這是一個常被採用協助暫時停止編輯戰的方法。至於對編輯的解釋,該用戶有曾在條目的討論頁中進行解釋,並希望開始討論,反觀閣下只以編輯摘要與他人作出溝通,這並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另外,WP:中立是在於將多方面的重要觀點列出來,在這次事件,內地的確曾派駐船隻協助搜救,而香港特首亦指出該等船隻最後並沒有被調用,只是待命。若說內地船隻曾協助搜救,也不是錯誤的,因待命也可算參。我們只需將各方觀點列出,由內地政府到香港政府,由中國新聞網到水果報的觀點全部列出,讓讀者自行建構觀點即可,維基百科和其內容不應有或暗示有任何立場。正因如此,說梁振英「承認」一件事,我覺得是暗示了一個既定立場。--Lakokat 2012年10月12日 (五) 01:4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