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Aunt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Aunt屬於維基百科日常生活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現在在草稿頁翻譯都不行了麼?[編輯]

我記得翻譯指導說,機器翻譯的可以發佈到草稿頁,人工校對後再發佈為正式條目。 -- 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7月6日 (五) 08:49 (UTC)[回覆]

請幫忙刪除 vfd 模板[編輯]

現在這個 vfd 模板是我從原先被刪除的條目中拷過來的。我以為放在註釋里就不會生效呢,沒想到它依然起作用。還有Uncle里也是一樣的。 -- 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7月8日 (日) 07:21 (UTC)[回覆]

關於「安娣」[編輯]

@Cherjau這個「安娣」,在馬新地區的適用範圍如何?尤其是與英文「Aunt」相比。 -- 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7月31日 (二) 10:41 (UTC)[回覆]

  • @Ma3r:適用範圍是指?安娣、安哥基本上已近正式禮儀,日常會話,得體詞彙,人人皆知。上流階層交往也會使用,前英殖民地地區拙劣模仿洋主人語言的遺風。其實就是Aunt,但這是比較親暱的用法,流行於英、澳地區,原文Aunty或Auntie。你或許是問用法,安娣近似阿姨,用在「稱呼年長一輩的陌生男女」,但是馬新地區是連親屬也會如此稱呼,省卻繁瑣的傳統親戚稱謂。在內文中放在中國後其實比較怪的地方是時間感,馬新地區大概1960年代開始盛行的,有可能是受到香港影響。我查新加坡的南洋商報1965年3月10日的一篇投稿《推銷員生活片段》,裏面就提到:做推銷員,寒暑不改,十層樓、二十層樓都得上下,到處「安娣」「安娣」——亞姨的意思……。看來當時安娣已經盛行。與英文原義相比,自然是跨越了親屬,雜具英語中文之用,是萬能的詞彙。Cherjau留言2018年7月31日 (二) 11:18 (UTC)[回覆]
@Cherjau那麼說,我們是不是把AuntUncle兩個條目改成安娣安哥會更合適? -- 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7月31日 (二) 11:57 (UTC)[回覆]
@Ma3r:我是沒有這種期望要將該詞用在條目上。馬新的安娣安哥,確實很接近原始的英語用法。英語企圖去中心化時,所謂的新加坡英語或澳紐英語圈中的安娣,大概也影響了歐洲那邊的詞彙含義,譬如牛津字典網絡版有理解Aunt為informal An unrelated adult female friend, especially of a child。我的主張比較保守,覺得重定向就好,然後在前言的部分,特別註明馬新地區有固定的中文譯名即可。條目名我覺得其實應該可以用「阿姨 (英語)」。Cherjau留言2018年7月31日 (二) 13:24 (UTC)[回覆]

建議改名:「Aunt」→「安娣」[編輯]

Aunt」 → 「安娣」:馬新地區有此中文詞彙--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8月1日 (三) 04:14 (UTC)[回覆]

  • 首先,按照原則,條目名稱應儘量採用中文。但是大陸並沒有一個詞能囊括所有的父輩女性,包括親屬和非親屬。台、港、澳也沒有吧?然而發現馬新地區有「安娣」這樣一個詞,好像正合適。(參閱上一話題)
  • 雖然馬新地區的中文用戶較少,但是我們不能歧視他們的用詞不是?
  • 另外,同理,建議「Uncle」移動到「安哥」,可一併討論。
  • @Cherjau和平至上KolymaBerthe因為我也不確定這樣是否合適,所以拉大家過來討論一下。若有打擾,見諒。

-- 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8月1日 (三) 04:39 (UTC)[回覆]

OK,那就不改了,謝謝參與。 -- 鐵塔·抵制日貨聯盟留言2018年8月6日 (一) 12:1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