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飢餓之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捷克共和國傑欽易北河中的一個飢餓之石。

飢餓之石(德語:Hungerstein)是中歐地區常見的一種水文地標,通常為15至19世紀期間在德國德意志人定居點地區樹立,用以紀念饑荒和警告之用,

乾旱期間,這些石頭被嵌入河流中,以標記水位,以此警告後世,如果水位再次下降到這一水平,他們將不得不忍受與饑荒相關的苦難。捷克共和國傑欽易北河上的一個飢餓之石上面刻着「Wenn du mich siehst,dann weine」(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作為警告。[1]

在1816-1817年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的飢餓危機之後豎立的飢餓之石有許多以雕刻或其他藝術品為特色。[2]

1918年,傑欽易北河河床上的飢餓之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饑荒的低水位期間暴露出來。[3]在2018年的乾旱期間,河裏再次發現了類似的飢餓之石[4],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歐洲乾旱期間[5][6]

參考文獻[編輯]

  1. ^ Damonoske, Camila. Drought In Central Europe Reveals Cautionary 'Hunger Stones' In Czech River. NPR.org. 2018-08-24 [2018-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Lederer, David. German History in 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Springer. Aug. 8, 2017. pp. 24
  3. ^ Associated Press. "'Hunger Stone' appears," The New York Times. Aug. 1, 1918. pp. 1
  4. ^ Dockrill, Peter. Sinister 'Hunger Stones' With Dire Warnings Have Been Surfacing in Europe. Science Alert. [28 August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August 20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URL=https://www.zmescience.com/ecology/climate/drought-europe-hunger-stones-15082022/am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牛占林. 见到我就哭泣吧!极端旱灾席卷近半个欧洲 “饥饿之石”重现人间. 網易. 2022-08-14 [2022-08-16]. [失效連結]

參考連結[編輯]

  • 白鶴梁,位於中國重慶涪陵,歷史上記錄長江的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