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銅時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冶金術在歐洲小亞細亞的發展情形,顏色深的表示是較早發展的
商朝
圖盧茲博物館內收藏的青銅時代手環
史前時代


鐵器時代 原史時代
  青銅時代晚期


  青銅時代中期
  青銅時代初期
銅石並用時代/紅銅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史前史
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



舊石器時代中期
舊石器時代初期

青銅時代(Bronze Age),又稱青銅器時代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

青銅紅銅合金,因為其氧化物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於青銅的熔點比較低,約為800℃;而硬度高,為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鑄造成型。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與石器時代相比,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於恩森·湯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歷史

[編輯]

術語「青銅時代」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人類世紀」,指人類存在於地球上的時段。其中的「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被現代歷史學家歸類於神話虛構,而「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被視為恰當地闡釋了歷史。這個時代總體上以在很多地域大量採用青銅為特徵,儘管在各地區各時段青銅技術的引入和發展程度並不都相同。人工冶煉錫銅的技術需要集合生產技術。錫必須被開採出來(主要來自錫石),熔化分離,接着加入熔化的銅形成青銅合金。青銅時代是一個大量利用金屬和發展貿易網絡的時代。

亞洲的青銅文化

[編輯]

近東

[編輯]

青銅時代在古代近東開始於前4千紀蘇美爾文明崛起。有些人認為古代近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他們實踐了精耕細作的全年農業,發展了一套文字書寫系統,發明了陶工旋盤英語Potter's wheel,創建了中央集權的政府、法典帝國社會階層奴隸制度和組織化的戰爭。這個地區的社會為天文學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亞

[編輯]

位在現今俄羅斯南部及蒙古國中部的阿爾泰山脈被認為是塞伊瑪-圖爾賓諾現象之發源地[1],推測是西元前二千年此地區的氣候變化以及引發的生態、經濟及政治變化,讓許多人迅速的往外移居,往西到達東北歐,往東移居到中國,往南則移居到越南泰國 [2],橫跨四千英里的邊界[1],移居的過程只經歷了五到六代,使得從芬蘭到泰國東部的人有相同的金屬工藝,以及(其中一些區域)養馬和騎馬的技術[1]。而且也推測同一次的大遷移也使得烏拉爾語系的語言拓展到歐洲及亞洲,其中有39種語言是現存的,包括匈牙利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薩米語[1]

不過最近在南西伯利亞及哈薩克斯坦安德羅諾沃文化)的遺址研究及基因化驗,較支持這些青銅文化是因為往東的印歐遷徙英語Indo-European migrations造成的觀點,因為這些技術在西方已為人熟知相當一段時間[3][4]

中國

[編輯]

甘肅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小刀,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2740年[5]

最早提出「青銅器時代」觀念的是張光直院士,他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明確指出三代為鼎盛期,而後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現存至今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大型青銅器。

根據考古的發現,洛陽二里頭遺址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第一個高峰,極有可能是夏朝中晚期都城;商朝前期,以鄭州的二里崗為中心,輝縣的琉璃閣、洛陽的東乾溝等殷商時期的遺址屬於這個時代;商朝的後期,以安陽小屯村為中心,鄭州公園區的上層、洛陽的泰山廟遺址和墓葬屬這個時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遺址以西安市豐鎬村地帶、寶雞西周時期的墓葬;春秋時期以洛陽澗濱(澗濱)為中心、上村嶺虢墓、新鄭鄭墓、壽縣蔡侯墓為這個時期的代表;戰國時期,洛陽澗濱為中心,輝縣琉璃閣、古圍村,長沙唐山的戰國墓地屬於這個時代。[來源請求]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三星堆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長沙炭河裏遺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長江流域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6]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郭沫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分法認為屬於奴隸制國家[7],有爭論[8]),有了發達的農業手工業,並且從其上之銘文,如毛公鼎可知漢字已發展成熟。

南亞

[編輯]

印度次大陸的青銅時代從西元前3300年起,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開始。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哈拉帕人發展了冶金及煉製銅、青銅、鉛及錫的技印度的青銅時代之後是鐵器的吠陀文化,哈拉帕文化約在西元前1700至1300年,橫跨了青銅時代及鐵器文化,因此不易精確的定年。

東南亞

[編輯]

歷史上第一個青銅鼓是東山鼓,是在越南的紅河三角洲及中國的南方。這和史前越南的東山文化有關。在泰國班清發現的考古遺物可追溯到約是西元前2100年[9]。在緬甸的娘甘內(Nyaunggan),有發現青銅器、陶瓷及石器,年代約在西元前3500至500年之間[10]。查爾斯·海亞姆發現的Ban Non Wat,其中有六十個墳墓,其中有複雜的銅器,埋葬的人可能有相當的社會地位[11]

歐洲的青銅文化

[編輯]

愛琴海

[編輯]

愛琴海的青銅文化開始於西元前3200年[12],當時的文明形成一個貿易網絡,提供木炭塞浦路斯,開採銅礦,治煉後再和錫製成青銅。青銅物品出口的範圍很廣,也支持了當時的貿易。根據地中海青銅器遺跡的同位素分析,發現一些青銅器可能起源自英國[13]

中歐

[編輯]

中歐的早期青銅器Unetice文化英語Unetice culture(西元前1800至1600年)包括許多小的群體,例如施特勞賓文化、Adlerberg文化及豪特萬文化英語Hatvan culture等。有些的陪葬物很豐富,像Leubingen的一個墓穴中有金製的陪葬物,表示Unetice文化中,社會已有明顯的階級。不過此時代的墓穴不多,而且體積很小。以後是青銅器時代中期的墳堆文化英語Tumulus culture(西元前1600至1200年),其特色是土葬的墓地。在匈牙利東部的克勒什河,發現有青銅時代早期遺跡,包括Mako文化、Otomani文化及Gyulavarsand文化。

南歐

[編輯]

亞平寧文化英語Apennine culture也稱為意大利青銅文化,是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文化,跨越了銅石並用時代及青銅時代。Camunni是一群不確定從哪裏來的人(根據老普林尼的說法,他們是Euganei人,根據斯特拉波的說法,他們是拉埃提亞人),住在梵爾·卡莫尼卡英語Val Camonica,是今天的倫巴第中部。

高加索

[編輯]

北高加索邁科普文化中用的砷青銅英語Arsenical bronze遺物年代約在西元前四千年[14],因此砷青銅的技術開始在南歐和東歐傳播[15]

非洲的青銅文化

[編輯]

埃及

[編輯]

由於埃及境內缺乏銅礦資源,所以古埃及所留存的青銅器不多。古埃及第二王朝時期開始出現青銅器皿,從此進入青銅時代,但直到新王國時期才開始普遍應用青銅器。[16]

撒哈拉以南非洲

[編輯]

一般認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銅器比鐵器更晚產生,是從石器時代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其掌握青銅製造技術應不晚於公元前第1千年[17]

美洲的青銅文化

[編輯]

南美莫切文化也有使用青銅器[18]青銅器技術被印加文化發揚光大,用在實用物品和雕塑中[19]。後來在西墨西哥也有少量的青銅器製品,可能和安地斯山文化有接觸,或者是獨立的發展出青銅器技術。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1.3 Keys, David. Scholars crack the code of an ancient enigma. BBC History Magazine. January 2009, 10 (1): 9. 
  2. ^ White, Joyce; Hamilton, Elizabeth. The Transmission of Early Bronze Technology to Thailand: New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009, 22: 357–397. doi:10.1007/s10963-009-9029-z. 
  3. ^ [1] C. Lalueza-Fox et al. 2004. Unravelling migrations in the stepp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from ancient central Asians
  4. ^ [2][永久失效連結] C. Keyser et al. 2009. Ancient DNA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y of south Siberian Kurgan people. Human Genetics.
  5. ^ 李學勤. 《青铜器与古代史》. 聯經出版社. 2005(再版). ISBN 9789570822564. 
  6. ^ 陳朝雲. 商周中原文化对长江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學術月刊. 2006年: 129~135 [2013-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2). 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崗時期曾大規模向長江流域擴張,直接促成了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的產生和發展 
  7. ^ 張柏春. 郭沫若、宋慶齡與斯大林的一次談話. cpc.people.com.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繁體)). 
  8. ^ 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一)_知网百科. xuewen.cnki.net. [202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9. ^ Bronze from Ban Chiang, Thailand: A view from the Laboratory (PDF). Museum.upenn.edu. [2010-01-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4-27). 
  10. ^ Nyaunggan City —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Myanmar. Myanmartravelinformation.com.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11. ^ Higham, C. F. W. (2011). The Bronze Age of Southeast Asia: New insight on social change from Ban Non Wat.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21(3), 365-389.
  12. ^ Ancient Greece. British Museum. [201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13. ^ Carl Waldman, Catherine Mason. 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peoples: Volume 1. 2006. Page 524.
  14. ^ Philip L. Kohl. The making of bronze age Eurasia. Page 58.
  15. ^ Gimbutas, "The Beginning of the Bronze Age in Europe and the Inclo- Europeans 3500–2500 BC,"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1 (1973): 177.
  16. ^ Karin Sowada and Peter Grave《古王國時期地中海東部的埃及》
  17. ^ 亞當·尼科爾森《荷馬3000年》
  18. ^ El bronce y el horizonte medio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4-17.
  19. ^ Antonio Gutierrez. Inca Metallurgy. Incas.homestead.com. [2010-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31). 

書籍

[編輯]
  • Anthony F. Harding: European Societies in the Bronze Age. Cambridge 2000 (英文)
  • Bernhard Hänsel: Gaben an die Götter! Schätze der Bronzezeit Europas. Eine Einführung. In: A. u. B. Hänsel: Gaben an die Götter! Schätze der Bronzezeit. Katalog zur Ausstellung. Museum für Vor- und Frühgeschichte Berlin, Berlin 1997 (Bestandskatalog, Bd. 4) (德文)
  • Albrecht Jockenhövel, Wolf Kubach (Hrsg.): Bronzezeit in Deutschland. Hamburg 1994, ISBN 978-3-933203-38-0 (德文)
  • Harald Meller (Hrsg.): Der geschmiedete Himmel - Die weite Welt im Herzen Europas vor 3600 Jahren. Begleitband zur Sonderausstellung in Halle 2004, Stuttgart 2004, ISBN 978-3-8062-1907-4 (德文)
  • Hermann Müller-Karpe: Handbuch der Vorgeschichte. Bd. 4: Bronzezeit. München 1980, ISBN 978-3-406-07941-2 (德文)
  • Ernst Probst: Deutschland in der Bronzezeit. München 1996, ISBN 978-3-570-02237-5 (德文)
  • Jonathan N. Tubb: Canaanites. London 1998, ISBN 978-0-7141-2766-8 (英文)
  • Günter Wegener (Hrsg.): Leben, Glauben, Sterben vor 3000 Jahren. Bronzezeit in Niedersachsen. Oldenburg 1996, ISBN 978-3-89598-404-4 (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