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費蘭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蘭墀

大清
籍貫 江蘇吳江縣松陵鎮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秀生,又字心谷,號朵雲
出生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江蘇吳江縣
逝世 道光五年(1825年)
江蘇吳江縣
親屬 第二十八世祖費黃裳(五代十國後蜀進士); 第十八世祖費士寅(1160-1230); 祖費洪學; 父費振勳; 子費元鎔; 孫費延慶, 費延釐; 曾孫費樹棨(殤)、費樹達費樹蔚(1884-1935); 玄孫費福燾(1904-1963), 費福熊(1905-1945), 費福燕(1906-1988, 女), 費福煦(1909-1971)
出身
  •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 二甲 第十三名
著作
  • 《蘧庵文鈔》

費蘭墀(1769年—1825年),秀生、一字心谷朵雲江蘇吳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生平[編輯]

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二甲第十三名。著有《蘧庵文鈔》,恭壽堂出版,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刻本。卒於道光五年(1825年)。

道光三年(1823年)間,江浙地區洪災泛濫。費蘭墀上書吳江老鄉、御史程邦憲,陳述水情,揭露吏胥借賑災中飽私囊,提出對捐銀千兩者給予九品以外官銜,以獎勵地方士紳捐助。

他主動監督本地賑災銀兩的發放,不經上級官吏之手,避免層層官吏剋扣。當年,吳江、震澤兩縣鄉紳未經官府的直接捐款高達十萬。

他積極扶貧救困,樂善好施。例如組織人力打撈因洪災到處漂流的上萬具浮棺,騰出自家私田並另購山地安葬於蘇州郊外做義冢,倡導在縣城設立仁善公局,同里鎮設立仁仁堂等。

在給與他的同科進士、蘇州知府邱南屏的信中,他指出吳江、震澤、蘇州的漕務之弊,分析本地一畝田所繳賦稅(一斗八九升)為西北各省十倍數太不合理,認為蘇州一帶賦稅過重,並請奏明朝廷減額。書信原文:「大吏仰蒙聖主簡任,值此重災,自無不悉心講求荒政。……今吳中吏治,稍稍整飭,求其如循吏之為,尤未可信,其何以拯民於饑溺而賜之更生也?近年各省州縣自查報被災分數以至平糶賑恤,一一奉行無闕,然非州縣真能盡心核實,則此數着皆無益於災民。州縣固不敢諱災,或有稍存粉飾,未嘗親身周曆災區,內委之幕友,外假手吏胥,則分數容有不實,而賑糶皆足以致弊。故曰:救荒以州縣為重,州縣得人最難。救荒之要,在於盡心力以求實惠之及民,而不惟其文具也!」五十年後,減稅三分之二得以實施。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