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課吏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課吏館,晚清時培訓地方官員的學堂,為了「開官智」而注重西學。[1]最初由滿人剛毅在1880年代在其任職省份推行,1902年借清末新政在全國各省設立課吏館。[2]後來在各省均改為法政學堂

設立源起[編輯]

清末仕途龐雜,除正途出身者外,還有因捐納、勞績而入仕途。正途出身人員"無非以八比五言得官",於"國家之教令條式""當世之務"多素所未諳;而捐納、勞績進身者更"難言政治諳練"。這些人進入仕途後多為候補官員,因之"各省候補人員冗濫",整天無所事事.課吏館就是要對已入仕途的官員的培訓。[3]

批評[編輯]

對政局有影響的督撫大吏並不接受課吏館教育。[1]又追求速成。[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徐保安《清末地方官員學堂教育述論———以課吏館和法政學堂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 ^ 肖宗志、唐素芳,《清末課吏館的設立及其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06期
  3. ^ 戚銘秀. 《課吏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198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