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詩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O 唐納雀在愛達荷州博伊西的一家書店表演

表演詩歌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包括各種風格和流派。簡而言之,它是專門為在觀眾面前表演而創作的詩歌,或在行為藝術期間創作的詩歌。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用來描述為表演而寫的或創作的詩歌,而不是印刷發行的詩歌,大多是即興創作的。[1]

歷史[編輯]

行為詩歌一詞起源於早期的新聞稿,描述1980年代的行為詩人海德薇格·戈爾斯基,她的音頻記錄在世界各地的口語廣播節目中取得了成功。 [2]戈爾斯基,一個藝術學校的畢業生,試圖想出一個術語,將她基於文本的聲樂表演與行為藝術區分開來,特別是行為藝術家的作品,如勞里-安德森,他們在那個時候與音樂合作。

與產生於繪畫和雕塑等視覺藝術流派的行為藝術家相比,行為詩人在其詩學中更依賴於修辭和哲學的表達。《奧斯汀紀事》印刷了戈爾斯基的雙周 "Litera "專欄,早在1982年就首次發表了 "行為詩 "一詞來描述戈爾斯基與作曲家D'Jalma Garnier III的作品。然而,她開始使用這個詞來描述1978年的 "新宇宙劇 "和 "五聲部概念性口語詩",名為 "Booby, Mama!",採用了威廉·巴勒斯和概念藝術方法流行的切割方法。 [3]


朱厄爾作為一個過渡性人物值得特別一提,他比上述幾位年輕,而且不像戈爾斯基那樣特別紮根於 "垮掉的一代",他與金斯伯格、科索、加里·斯皮德等人有密切的聯繫。到了1990年代,一般的詩歌公眾對50年代和60年代的垮掉的詩人不太感興趣。他們在尋找更新鮮、更新穎、更時髦的東西,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更貼近。行為詩人建立了俱樂部、咖啡館和媒體作為場所,後來成為新興的抨擊詩歌場景的舞台。與戈爾斯基不同的是,他與 "伊甸園之東 "樂隊一起,開始在電台上直播表演詩。[4] ,朱厄爾和抨擊詩人對小規模的現場觀眾更感興趣。像紐約市的Nuyorican Poets Cafe這樣的場所,以及像Gorski和John Giorno這樣的大眾媒體形式,形成了導致HBO上的Def Poetry的兩條影響線。

戈爾韋·金內爾佛蒙特州表演一首詩

表演詩人-作家,尤其是表演詩人,擅長將口頭文學的事件放到文學的主要社會/交流功能中。文學表演的多元性在詩人/作家的控制之下,而表演者從來沒有把觀眾成員的參與降到最低。必須記住,自部落時代和古希臘以來,表演就是詩學的主要傳播方式。正如戈爾斯基經常說的那樣,廣播和技術在接觸大眾詩歌受眾方面超過了書籍,就像為印刷品寫詩在書籍發明後使詩歌成為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一樣,音頻 "媒介影響着詩人的寫作方式,就像它們影響畫家和雕塑家一樣"。

如今,表演詩歌也被用作公立學校系統提高識字率的一種手段。 全球寫作公司一直在將視頻會議和播客等技術融入掃盲計劃中,作為學生分享詩歌的一種方式。表演詩歌還為學生在舞台上詩歌表演提供了途徑。 [5]

20世紀[編輯]

20世紀初,人們對藝術形式和慣例普遍提出了質疑。像Basil Bunting和Louis Zukofsky這樣的詩人,呼籲重新強調詩歌的聲音。特別是班廷認為,頁面上的詩就像樂譜;只有通過聲音表現出來,才能完全理解。這種對詩歌的態度有助於鼓勵詩歌閱讀的環境。查爾斯-奧爾森(Charles Olson)對主要基於人類口語呼吸的詩行的呼籲加強了這一點。 [6]克萊夫·桑塞姆一生致力於收集和創作特別適合兒童表演的詩歌和戲劇。

20世紀70年代及之後[編輯]

到了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三種主要的詩歌表演形式。首先是詩歌朗誦,通常由作者向觀眾朗讀為該頁面寫的詩歌。詩歌朗誦已變得普遍,詩歌節和朗誦系列現已成為大多數西方社會文化景觀的一部分。然而,大多數人不會將這種類型的詩歌朗誦視為表演詩歌現象的一部分。

這就留下了兩種類型的詩歌表演:專門為傑羅姆·羅滕伯格模式的表演而寫的詩歌,以及像大衛·安丁那樣在表演期間創作的詩歌。這兩種類型通常被認為構成表演詩。另一種基於垮掉派閱讀印刷詩的方法是帶有音樂的詩歌。擁有表演詩人的樂隊將口語作為一種不唱歌的練習,但文本不被歸類為歌曲。當金斯伯格用風琴演唱布萊克的歌曲時,第三種也是最受歡迎的表演詩歌類型的最初實踐者是海德薇·戈爾斯基,她創造了「表演詩歌」一詞來描述她的音樂作品。 [7]她有時被稱為新垮派,但認為自己是美國的「未來主義者」。與垮掉派、金斯伯格和凱魯亞克不同,她的詩歌是為表演而寫的,音樂是專門為詩歌創作的。她的口語已經儘可能接近唱歌,但沒有真正唱歌。這就是戈爾斯基表演詩歌的關鍵:詩歌與專門為聲樂表演而寫的詩歌的音樂的結合。 [8]戈爾斯基練習的另一種表演詩歌類型是沒有音樂的,與概念藝術聯繫在一起,但那是在無法容納她的樂隊的較小場地中出現的。 [9]與安廷和科爾明不同,戈爾斯基從不即興創作文本,而是只為了表演而寫詩,而避開印刷詩歌。

一位擁有一些狂熱粉絲的詩人

在美國,語言詩人的崛起,以及他們對語言作為詩歌基礎的不信任,從廣義上講,意味着行為詩歌在先鋒派那裏已經過時了。然而,允許 "無名 "詩人上台以3-5分鐘的時間分享他們自己的作品的 "開放式麥克風 "和 "詩歌大滿貫 "的日益流行,意味着行為詩歌現在是最廣泛的流行詩歌形式之一。這些新形式的流行詩歌的主要支持者是紐約的鮑勃-霍爾曼、芝加哥的馬克-史密斯和三藩市的艾倫-考夫曼。20世紀90年代,當時的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的 "最愛之詩 "項目為普通美國人閱讀和表演他們最愛的詩歌提供了新的知名度。當代表演詩人現在正在嘗試將詩歌表演改編成CD、視頻和網絡觀眾。

」垮掉的詩人「是第一個流行跨越到錄音媒體來傳播他們表演的詩歌的人。最著名的 "垮掉的一代 "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效仿 "垮掉的一代 "同伴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做法,將其作品進行錄音朗誦。金斯伯格在朗誦時總是使用音樂,並經常用口琴為自己伴奏。金斯伯格將威廉-布萊克的詩作配上音樂,用口琴表演。儘管 "垮掉的一代 "沒有使用 "表演詩歌 "一詞來對他們的音樂和錄音工作進行分類,但 "垮掉的一代 "為海德薇格-戈爾斯基的工作提供了一個直接的模式。她是新斯科舍省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校1976年的畢業生。這所藝術學校因開啟了眾多1970年代行為藝術家的職業生涯而臭名昭著,比如以拍攝他的咬人作品而聞名的維托-阿康西。值得注意的是,戈爾斯基,他創造了 "行為詩歌 "一詞來描述她只為表演而寫的詩、 [7]錄音,並通常與她的音樂樂隊伊甸園東部樂隊一起播出, [8]是除此之外唯一的女性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是二十世紀末復興口頭詩歌的創新者之一。與古代吟遊詩人類似,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巡演成為表演詩人和詩人傳播作品的普遍方式。詩歌大滿貫是詩人馬克·史密斯在芝加哥創立的一種競技性現場表演形式,現已成為表演詩歌的溫床。


與奇卡諾詩人密切相關的是美國土著詩人約翰-特魯德爾,他用他的詩歌和音樂磁帶進行記錄和穿越。特魯德爾是在他的保留地受到聯邦調查局特工的迫害而產生的,據說他們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抗議對於表演詩歌的少數從業者來說意義重大,比如防禦詩人和抨擊者。這增加了美國行為詩歌的活力,並與艾倫-金斯堡等垮掉的詩人的社會抗議聯繫起來。[10]

捷克共和國,表演詩歌在捷克語使用者和居住在首都布拉格及周邊地區的外國人中也很流行。 [11] [12] 2002年,第一個外籍表演詩歌團體Alchemy成立,並定期舉辦開放麥克風詩歌活動,直至2018年[13] [14] 2003年,第一年的全國大滿貫詩歌錦標賽作為奧洛穆茨文學節詩歌無國界的一部分舉辦,由詩人和作家Jaromír Konečný​(捷克語發起和Martin Reiner​(捷克語和文學理論家Miroslav Balaštík 。

2018 年,作家泰科·薩伊(Tyko Say)和傑夫·米爾頓 (Jeff Milton) 成立了位於布拉格詩學團體「Object:Paradise」,其使命是「讓詩歌閱讀更具包容性、跨學科性,減少對藝術咖啡館和高領毛衣的限制」。 [15]此後,該團體的目標是使詩歌閱讀更類似於語言事件,其中涉及同時發生的各種跨學科行為和表演。該團體在他們的宣言中概述了二十條咒語,使表演詩歌更像是一個獨特的事件。 [16] [17] [15]

英國[編輯]

在實驗方面,人們重新強調以詩歌為重點的協作編排舞台作品。例如, 《ShadoWork》通過將(簡單的)戲劇動作與全方位的聲音舞台相結合,旨在吸引人們對文本的更深入的關注,從而打破並豐富了作者文本觀眾的傳統制度。 [18]這代表了一種迴避赤裸裸的娛樂價值的表演詩歌的「反文化」模式。 [19] Jonzi D 的Lyrikal Fearta等其他舉措塑造了舞台街頭藝術,將口頭語言擴展到短篇散文作品,並將表演詩歌與舞蹈融合在一起。

英國表演詩歌繼續在草根層面蓬勃發展,在酒吧劇院以及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愛丁堡邊緣藝術節等文學節和藝術節上進行表演。對於更傳統的作家來說,大滿貫和開放式麥克風仍然很受歡迎。受廣播表演詩人海德維格·戈爾斯基(Hedwig Gorski)影響的媒體作品已經普及; [20]電視和廣播領域出現了一些交叉。 [21]許多當代英國表演詩人都受到約翰·庫珀·克拉克等朋克詩人和林頓·奎西·約翰遜等雷鬼詩人[22]以及喜劇和嘻哈音樂的影響。 2003年,由露西·英格利希(Lucy English)組織的第一屆英國表演詩歌會議在巴斯斯帕大學舉行。演講者包括來自美國的表演詩人鮑勃·霍爾曼和查爾斯·伯恩斯坦。巴斯斯帕大學開設了表演詩歌模塊,作為其創意寫作課程的一部分。

  • 努約里坎詩人咖啡館
  • 澳大利亞表演詩
  • 海德維格·戈爾斯基
  • 語言詩人
  • 表演詩人名單
  • 文學運動
  • 詩歌朗誦
  • 滿貫詩歌
  • 口頭語言
  • 反詩
  1. ^ The term originated with an art school graduate and later creative writing P h.D. who wanted to distinguish her public poetry performances from performance art in advertisements and while writing for the Austin Chronicle. Intoxication: Heathcliff on Powell Street. Slough Press, 2007. ISBN 1-4276-0475-4
  2. ^ Wheeler, Lesley. Voicing American Poetry: Sound and Performance from the 1920s to the Present. Cornell U P, 2008.
  3. ^ Intoxication: Heathcliff on Powell Street. College Station, TX: Slough Press, 2007, 2009. ISBN 978-1-4276-0475-0
  4. ^ Wheeler, Lesley. Voicing American Poetry: Sound and Performance from the 1920s to the Present. Cornell U P, 2008.
  5. ^ What We Do. Global Writes. [January 24,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1). 
  6. ^ 'The Poetry of Charles Olson: A Primer', Thomas F. Merrill,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1982) p.53. ISBN 9780874131963.
  7. ^ 7.0 7.1 Hedwig Gorski – Kabar Terupdate Permainan Slot Online.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Hedwig Gorski – Kabar Terupdate Permainan Slot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8.0 8.1 存档副本.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9. ^ Documented in JAST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Creeley on TV, Austin Chronicle, and http://hedwiggorski.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Archived copy (PDF). [2011-1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28).  TV interview 1982 Hedwig Gorski and Robert Creeley discuss Beats in the context of performance poetry.
  11. ^ Slampoetry 2022 - Co je slam poetry? Ve zkratce….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2). 
  12. ^ Prague's Indie Writing Scene @ DiverCity Week and Prague Microfestival. 12 April 2017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13. ^ About Alchemy.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2). 
  14. ^ Alchemy Readings & Performances Series (2002-2018) > Michaela Freeman: Portfolio and Blog.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2). 
  15. ^ 15.0 15.1 Fernanda, Seavon. INSTANTNÍ NOSTALGIE. A2. March 2022, (5/2022): 11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16. ^ Manifesto — OBJECT:PARADISE. 
  17. ^ Gironès, Cristina. Object Paradise, el colectivo artístico que quiere devolver la vida y la voz al barrio de Žižkov.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16 February 2022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18.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riters in Education; 'ShadoWork - Poets Doing the Unthinkable'; Writing in Education, 1999, issue 17.
  19. ^ 'Making Voices: Identity, Poeclectics and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Poet', New Writing 3:1, 2006, pp.66-77. DOI: 10.2167/new058.0
  20. ^ Lesley Wheeler, Voicing American Poetry: Sound and Performance from the 1920s to the Pres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pg 172. ISBN 978-0-8014-7442-2
  21. ^ BBC. BBC Radio 4 - Poetry Slam 2007. [January 24,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22. ^ Dread Poetry and Freedom: Linton Kwesi Johnson and 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David Austin (2018, Pluto Press). ISBN 9780745338132.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