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盲 (種族分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學中,色盲(英語:Color blind)或色盲種族主義[1]社會是指種族分類不影響個人機會的社會。這種社會不存在基於種族或膚色的不同法律或社會待遇。色盲社會有不分種族的政府政策,拒絕任何形式的歧視,以促進種族平等的目標。這一理想對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國際反歧視運動非常重要[2]

美國1964年頒佈的《民權法案》旨在使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無論其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血統如何。馬丁·路德·金的核心希望是,有一天人們將以「性格的內容而不是膚色來判斷。」[3]這一過程是否真正導致了美國社會的色盲,色盲政策是否為實現種族平等提供了最佳手段,仍然存在爭議[2]

參考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陳婉容; 朱孝文. 不看膚色就沒有歧視?「種族中立」為何會變成「色盲種族主義」. 關鍵評論. 2020-04-17 [2020-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2. ^ 2.0 2.1 Ansell, Amy E. Color Blindness. Schaefer, Richard T. (編). Encyclopedia of Race, Ethnicity, and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2008: 320–322 [2020-12-26]. ISBN 978-1-45-22658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4). 
  3. ^ Sears, David O.; et al. Racialized politics: the debate about racism in America需要免費註冊.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6. ISBN 978-0-22-674405-6.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