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國彈道導彈威脅評估委員會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未來遠程武器對飛毛腿飛彈設計的應用曾是美國彈道導彈威脅評估委員會的主要關注問題

美國彈道導彈威脅評估委員會(英語:Commission to Assess 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又名拉姆斯菲爾德委員會(英語:Rumsfeld Commission[1]美國國會成立的一個獨立運作委員會,旨在評估對美國存在的彈道導彈威脅。

該委員會從1998年1月開始工作,並在1998年7月15日發佈了其一致同意的最終報告,工作周期為六個月。該報告對日益嚴峻的彈道導彈威脅和美國情報部門無法對其發展持續進行追蹤的問題作出了警告,這與美國情報部門之前的看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認為還要再過10到20年的時間才會出現對美國存在威脅的彈道導彈問題。[1]該委員會還進一步推動了有關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辯論,而且可能對邪惡軸心一詞的產生也有積極影響。

背景

[編輯]

美國建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起初是為了保護國土免受蘇聯的導彈襲擊。1991年蘇聯解體後,導彈防禦系統的支持者們開始將關注重點放在流氓國家開發出最終能夠打擊到美國國土彈道導彈的能力上。[2]:32

1995年的美國國家情報評估中認為,除了五大核武器國家——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外,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15年時間內研製出能夠打擊加拿大或美國本土的導彈[2]:32。有意支持導彈防禦系統並向其撥款的共和黨議員批評這份報告的評估欠準備,還指責克林頓政府歪曲了情報。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柯特·韋爾登英語Curt Weldon直接從中央情報局對這份報告進行簡報的現場走了出去,並在之後聲稱這是「我在華盛頓這十年來所見過對一份情報文件(作出的)最無恥的政治化行徑」[3]

從1996年2月到5月,眾議院軍事委員會針對彈道導彈威脅召開了多場聽證會,並在最終的報告中建議採取兩項審核措施:一項是對美國國家情報評估文件本身進行調查,另一項則是針對彈道導彈威脅展開一輪新的調查。這一過程也被高度政治化,委員會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羅恩·德勒姆斯英語Ron Dellums指責其決策過程太大程度上依賴外來專家,許多被委員會傳喚到現場作證的證人實際上都是導彈防禦系統的堅定支持者[3]。前中央情報總監、之後將成為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進行了第一項審核,他得出的結論認為有證據顯示美國國家情報評估所採用的情報分析方法存在欠完善的地方[2]:34。這一結論再次激怒了導彈防禦系統的支持者,他們原本期望這次審核可以得出有利於自己論點的結論[3]

委員會的歷史

[編輯]

第二項審核由一個外部委員會進行,不過國會直到1997年才對委員會專員的組成達成一致。該委員會最終於1998年1月中旬開始在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樓英語Eisenhower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進行會晤,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擔任主席。雖然組建委員會的目的不是為了對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可行性進行調查,但他們的結論必然上會對後一個問題產生影響,這也令哥倫比亞特區的許多政治家認為委員會不大可能成功達成一致結論[2]:35。拉姆斯菲爾德仍然希望能夠達成共識,他還制訂了一項政策規定,報告中提及的任何反對意見都必須要有至少兩位委員會成員的支持[2]:36

第一個星期的聽證和審議對於調查的威脅議題沒有收集到多少新的信息,而根據委員會所獲得的授權,他們理應可以訪問任何行政部門的資料,所以委員會在2月中旬向當時的中央情報總監佐治·特尼特投訴了這一情況,從那以後,該委員會對美國情報部門的資料和人事的訪問權限也就相應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37

委員會之後繼續發佈簡報直至1998年7月中旬,這此期間,他們的工作因情報的分裂隔離而受挫。因為即便是在情報機關內部,機密情報也不會廣泛傳播,委員會發現許多受訪者都對其它相關信息一無所知。分析師拒絕根據已有信息進行推測和假設,並且他們還認為情報人員普遍缺乏經驗[2]:37-39。委員會訪問的不僅包括政府官員,還包括波音洛歇·馬丁公司的僱員,特別是有關飛毛腿導彈的設計可以如何應用成為長距離彈道導彈項目基礎的問題[2]:33-43

結論

[編輯]

委員會的最終報告有兩個版本,一份是呈交國會的300頁機密報導,另一份則是27頁的非機密報告[4]。在其中的非機密版本中,委員會得出了四項一致結論:

  • 美國受到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朝鮮的攜帶生化核武器彈頭的彈道導彈威脅。其中伊朗和朝鮮如果決定要發展彈道導彈技術,那麼將在五年內獲得打擊美國的能力,而伊拉克則需要十年的時間。[5]
  • 美國情報機構一直低估了這些日益增長的威脅。[5]
  • 情報部門對這一威脅進行評估的流程正是導致最終結論欠準確的原因所在。[5]
  • 美國在導彈系統作出實戰部署前的預警時間正在逐漸減少,並且可以預見將來可能會完全沒有預警時間。[5]

後果

[編輯]

直接後果

[編輯]

委員會得出的結論在議員、情報官員和專家中引起了不同的反應。雖然中央情報局局長佐治·特內特沒有公開地對報告作出批評,但情報部門私下裏對報告中形容自己對威脅所做評估時用到的苛刻言辭感到惱怒[2]:48-49。國會中對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支持者,特別是共和黨人,用這份報告來作為自己證明該系統必要性的進一步論據[2]:48。但是,政府內外的一些專家對報告的實用性提出了疑問,稱其中只是作出了一種普遍性的推斷,而沒有達成任何決定性的結論[2]:49。並且情報預估專注於根據已經實際存在的情況進行評估,而委員會則是對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加以假設。這也導致一篇文章中稱委員會的報告是「『以假設為基礎的』威脅評估」[3]

許多觀察家對報告的反應較為溫和,在認同應該對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試驗上增加進一步資金投入的同時,也表示美國不應該急於求成的發展一些到頭來可能會被證明不起作用或是成本太高的技術。[6]

委員會遞交最終報告後幾個月里發生的一些事件令部分支持者對其結論更有信心。7月下旬,伊朗首次測試了其新研製的流星3型飛彈,這枚飛彈飛行了1000公里後引爆,其基本設計是以朝鮮的蘆洞1號為藍本[7][8]。朝鮮於這年8月31日發射了光明星一號人造衛星,聲稱這是一次三階段式衛星發射,美國情報界之前曾預計這將是一次兩階段式的大浦洞1號飛彈(部分基於飛毛腿導彈設計)發射,因此對之感到震驚。雖然光明星一號的發射失敗了,但這仍然表明朝鮮在階段分離和固體燃料等火箭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9]

布什政府

[編輯]

美國彈道導彈威脅評估委員會於2000年重新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其前任主席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被新上任的美國總統佐治·W·布什提名為國防部長,這也是他第二次擔任該職務。2000年12月30日,前委員會成員理查德·嘉榮(Richard Garwin)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稱讚了拉姆斯菲爾德為委員會所做的工作,不過他也重申,該委員會從未提議美國是否應該建立一個導彈防禦系統[10]。委員會的其他多位工作人員和委員也在新的布什行政部門中擔任職務:保羅·沃爾福威茨被提名為國防部副部長[11],小威廉·施耐德(William Schneider, Jr.)被拉姆斯菲爾德指定為國防科學委員會英語Defense Science Board成員[12]。2003年3月,拉姆斯菲爾德選擇斯蒂芬·坎伯恩英語Stephen Cambone出任新設立的國防情報部長英語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lligence一職[13]。而完成對彈道導彈威脅第一項審核的羅伯特·蓋茨則在2006年11月拉姆斯菲爾德辭職後被提名為國防部長[14]

一些外交政策分析人士認為,該委員會的報告是佐治·W·布什總統在2002年國情咨文演講中有關邪惡軸心一說的根據,該說法指控伊拉克、伊朗和朝鮮支持恐怖主義並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15]。拉姆斯菲爾德委員會將這三個國家分組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國家都在尋求製造基於飛毛腿導彈的彈道導彈項目。九一一襲擊事件以前,布什政府主要專注於發展一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來對抗這一威脅。這次國情咨文講話結束一個月後,曾指派拉姆斯菲爾德擔任委員會主席的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表示,委員會的發現和美國預測邪惡軸心國家所構成威脅的能力有重要關聯[16]

參與者

[編輯]

美國彈道導彈威脅評估委員會由前國防部長、共和黨人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擔任主席,並包括以下成員:[17]

共和黨

[編輯]

民主黨

[編輯]
  • 巴里·布萊克曼博士(Dr. Barry Blechman
  • 美國空軍李·巴特勒(Lee Butler)將軍
  • 理查德·嘉榮博士

核心成員

[編輯]
  • 斯蒂芬·坎伯恩博士
  • 史蒂芬·馬拉倫博士(Dr. Steven Maaranen
  • 埃里克·德沙特爾斯(Eric Desautels
  • 大衛·鄧納姆(David Dunham
  • 賈森·羅巴克(Jason Roback
  • 伯納德·維克多利(Bernard Victory
  • 德隆尼·亨利(Delonnie Henry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Rumsfeld Commission Report on Missile Threat. The Literature of Intelligence: A Bibliography of Materials, with Essays, Reviews, and Comments, Muskingum College. [201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Graham, Bradley. Hit to Kill: The New Battle Over Shielding America from Missile Attack.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1. ISBN 1-58648-086-3. 
  3. ^ 3.0 3.1 3.2 3.3 Ryan, Maria. The Rumsfeld Commission: Filling in the "unknown unknowns. Nthposition. 2004-07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4. ^ Schmitt, Eric. Panel Says U.S. Faces Risk Of a Surprise Missile Attack.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7-16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0). 
  5. ^ 5.0 5.1 5.2 5.3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to Assess 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 fas.org.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5). 
  6. ^ The Rumsfeld Commission -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1998-08-04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9). 
  7. ^ Shahab-3 / Zelzal-3.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8. ^ DECLARATION OF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CERNING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DEPLOYMENT. 106th Congres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 
  9. ^ North Korea Missile Update - 1998. The Risk Report (Wisconsin Project on Nuclear Arms Control). November–December 1998, 4 (6)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0). 
  10. ^ Garwin, Richard L. Count on Rumsfeld, Not the Missile Shield. The New York Times. 2000-12-30. 
  11. ^ Paul Wolfowitz—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Resources For The President's Team.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5). 
  12. ^ Dr. William Schneider, J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6). 
  13. ^ Biography - DR. STEPHEN A. CAMBON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Official DoD Biography)
  14. ^ Zbigniew Brzezinski. Robert Gates. Time. 2008-05-12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6). 
  15. ^ Bronson, Rachel. The American Surpris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2-03-01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6). 
  16. ^ Speech to the Melbourne 500 Club. Newt.org. 2002-02-28 [2010-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17. ^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TO ASSESS THE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 TO THE UNITED STATES. fas.org. 1998-07-15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