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 (電影)
站台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賈樟柯 |
監製 | 李傑明 市山尚三 艾利斯 |
編劇 | 賈樟柯 |
主演 | 王宏偉 趙濤 |
攝影 | 余力為 |
剪接 | 孔勁蕾 |
製片商 | 香港胡同製作 日本T-MARK公司 法國ART-CAM 意大利貝納通服裝公司 |
片長 | 154分鐘 193分鐘(威尼斯影展首映版) |
產地 | 中國 法國 日本 |
語言 | 晉語、漢語、安陽話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2000年9月5日(威尼斯影展) 2001年8月29日(法國) |
《站台》,中國電影導演賈樟柯的第二部長篇故事片電影,2000年出品,被譽為「平民化的史詩作品」。影片採用的語言是晉語、普通話、河南安陽方言(王宏偉)。片長154分鐘。片名來自劉克的歌曲《站台》。這首歌曲在片中後期幾次出現。
這部影片以賈樟柯的故鄉山西汾陽為背景,講述了幾個歌舞演員從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賈樟柯通過幾個小城鎮人在這大約十年間的平淡生活,展示了現代經濟中心的中國是如何從文革後中國轉型的,以及這種轉型對草根階層的衝擊。
故事梗概
[編輯]影片開始於文化大革命後的1979年。汾陽縣文工團的崔明亮、張軍等年輕人一起排演詩朗誦《風流歌》。崔明亮十分傾慕擔任朗誦女演員的尹瑞娟,二人經常在一起排練,但從未相互表達過彼此的心意。星期天,崔明亮和張軍約尹瑞娟、鍾萍等同事一起去看電影《流浪者》,偶遇尹瑞娟的父親。尹父不喜歡女兒與崔明亮在一起,並誤會兩人是在戀愛約會,將女兒從電影院中叫走,令大家不歡而散。
第二天,她的一個朋友對崔明亮說,他與尹瑞娟談論他們的關係引起了尹瑞娟的極大關注和不安,崔明亮注意到了。他不顧一切地再次與尹氏見面,而尹氏所能做的就是講述他們兩人不適合做夫妻的所有原因。崔岫聞對她的拒絕感到沮喪,讓她獨自站在他們談話的院子裏那些破舊的老建築中。
20世紀80年代,劇團離開了他們的家鄉,在全國各地旅行了數年。尹瑞娟留在汾陽,成為一名收稅員。隨着沿海城市逐漸開放,髮廊里能夠聽到鄧麗君的歌。張軍前往廣州探望姑媽,寄給崔明亮一張印有城市街景的明信片,崔明亮看着明信片上高樓大廈的景象,徹夜難眠。從廣州歸來的張軍帶回了許多新鮮玩意,包括一把紅棉牌吉它,崔明亮很快便迷上了彈吉它。隨着中國經歷了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劇團改變了他們的表演,開始演奏搖滾樂。但他們最終回到了汾陽。崔明亮因常年在外奔波而心生厭倦,與尹瑞娟重逢。
創作人員
[編輯]演員名單和角色介紹
[編輯]- 崔明亮:王宏偉
崔明亮喜歡尹瑞娟,不肯放下架子表示主動,只是默默欣賞。當尹瑞娟告知他自己要去相親時,崔明亮的無所謂裝得生硬;當尹瑞娟主動提出分手時,崔明亮的瀟灑裝得決絕;若干年後,崔明亮第一次受到邀請去尹瑞娟家做客,話語間無意流露出對尹家擺設的熟悉程度,才暴露自己當年在城牆上的默默遙望究竟在心裏烙下了多深的痕跡。
- 尹瑞娟:趙 濤
尹瑞娟是縣文工團員,她喜歡激烈的流行樂,至多也只是坐在一旁,為在瘋狂的蹦迪節奏中陶醉的人打拍;她嚮往外面的世界,卻拒絕漂泊不定的走穴演出,而是想通過考進省藝校為人生尋找更大的舞台。
- 鍾 萍:楊荔鈉
為了和自己愛的人張軍在一起生活,鍾萍受了兩次傷害,墮胎以及被公安局以嫖娼論罰。兩次傷害,鍾萍的反應大不相同。第一次,徐團長為醜事保守秘密,尋找對策,把兩人從遍地熟人的縣城帶到偏遠農村偷偷手術,以此息事寧人。第二次,鍾萍張軍又出了醜事,老鄭被警察局喊去領人認錯,老鄭將兩人從無人認識的吳堡帶回了縣城。
- 張 軍:梁景東
最早接受新思想洗禮的那個人,他給崔明亮寄的明信片:花花世界真好。從廣州回來後他給自己打扮的很洋氣,還特意外放着音響,包括他後來留的頗有藝術家氣息的長髮,也彰顯着他內心的一種虛榮和躁動。他的內心卻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不敢和父母提出和鍾萍結婚在鍾萍打胎時也沒有體現該有的關心,面對警察的盤問也沒骨氣的承認和出賣,這一切都在表明他是個內心空洞不成熟但又虛榮寄託於外表來維護自己的自尊,最終女友的離開也讓他受到了懲罰。
- 韓三明:韓三明
20歲左右的小伙子被生活折磨成了40歲的樣子。他代表了老一輩的那種犧牲奉獻精神,而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能打動人的。
時代表現
[編輯]賈樟柯經常通過背景中的廣播、電視、音樂、電影等來表現人物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在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順序,如下這些事件在背景中被呈現。有些順序和歷史相比有少許差錯:
- 歌曲《火車向着韶山跑》、「農業學大寨」口號
- 印度電影《流浪者》,1970年代末期引進中國
- 劉蘭芳播講的評書《岳飛傳》
- 喇叭褲
- 李谷一的歌曲《絨花》(電影《小花》插曲,1979年)
- 鄧麗君的歌曲《美酒加咖啡》
- 美國電視系列劇《加里森敢死隊》(1979年開播)
- 中越戰爭中的法卡山前線新聞(1979年之後)
- 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 「四個現代化」口號
- 輕音樂的流行
- 平反劉少奇的新聞(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
- 蘇小明的歌曲《軍港之夜》
- 李谷一的歌曲《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電影《黑三角》,1978年)
- 台灣歌手張帝的歌曲、手提式錄音機
- 香港歌曲《成吉思汗》、迪斯科
- 燙髮
- 紅棉牌結他的流行
-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35周年大閱兵
- 電視片《河殤》(1988年)
- 廣播裏的通緝令,學潮運動(1989年)
- 劉克的歌曲《站台》
- 香港歌手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1984年)
- 台灣歌手蘇芮的歌曲《是否》
- 中國的熱播電視連續劇《渴望》(1990年)
反響
[編輯]東方早報網評:賈樟柯,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獨行,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他直言批評當代中國電影缺乏對真實生命的關注:第四代執著於倫理道德,第五代迷戀於歷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搖滾里陶醉。在中國電影集體向荷里活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
西安晚報數字報刊評: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着一種溫暖的基調。
美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喬納森-羅森巴姆稱讚這部電影 "是我見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國電影之一"。
美國著名電影評論家霍伯曼將其描述為 "過去十年中最豐富的電影之一"。
站台被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IFF)的電影學院評選為過去十年第二好的電影,由來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電影專家(歷史學家、檔案學家等)評選。 賈樟柯的另一部電影《三峽好人》被評為第三好的電影。 《站台》在《斜面》雜誌評選的2000年代100部最佳電影中排名第32位 ,並被評為《視聽》雜誌評選的2000年代電影之一。 《站台》在《電影評論》進行的國際民意調查中被評為十年來最佳電影的第11位。 2016年,奧地利電影博物館、《標準報》和《世界報》的影評人將《站台》列入21世紀的十大電影。
該片在爛番茄上的評分為79%,基於19條評論,平均分為6.72分(滿分10分)。
幕後製作
[編輯]《站台》這個劇本是賈樟柯導演1995年開始寫的,是他的早期作品之一。賈樟柯導演認為,《站台》有意思的一點,應該是它使自己真的在一個工業體制裏面去工作,拍《小武》的時候劇組裏都是好朋友,15個人,睡起來就拍,拍累了就睡,沒有壓力,運轉靈活。拍《站台》最多時組裏有100個人,突然多了很多的部門,人多了事情也多,需要保證精力集中在創作上,也需要信賴製片,這些事情都是第一次,都是一個挑戰。
片名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同名歌曲《站台》,這首歌是80年代中期年輕人非常喜歡的一首歌,它描寫一個人在站台上等待他愛人的到來,是一種期待的情緒。對賈樟柯導演來說,它是開啟80年代記憶的鑰匙,「站台」是出發的地方,也是回來的地方,它與旅途有關,有一種疲倦而哀傷的生命感覺。
獎項
[編輯]獎項 | 類別 | 被提名者 | 結果 |
---|---|---|---|
威尼斯電影節 | 金獅獎 | 站台 | 提名 |
亞洲最佳影片獎 | 站台 | 獲獎 | |
弗利伯格國際電影節 | 堂吉訶德獎 | 站台 | 獲獎 |
費比西獎 | 站台 | 獲獎 | |
南村三大洲電影節 | 最佳影片 | 站台 | 獲獎 |
最佳導演 | 賈樟柯 | 獲獎 | |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 最佳亞洲故事片 | 站台 | 提名 |
青年電影獎 | 站台 | 獲獎 | |
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片節 | 最佳影片 | 站台 | 獲獎 |
電影手冊 | 十大佳片 | 站台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