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洋厘,又稱厘價,即用銀兩表示的銀元價格。所謂「洋」即「大洋」,指代銀元,由於銀元對銀兩的價格變動只有最多到厘,因此稱作「洋厘」。在中國近現代,市場上流通銀兩銀元兩種貨幣,兩者之間經常有互換的需求,因此產生了洋厘行市。

價格[編輯]

由於銀兩並沒有統一平色規格,因此銀元很難折合為某部分具體的銀兩,商家一般都是通過虛銀兩記賬。虛銀兩是記賬時銀兩的默認成色,任何規格的具體銀兩都需要折算為這一規格入賬。銀元是近現代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產物,主要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和本國自製的龍洋等類型,重量在庫平七錢二分至七千三分左右,厘價一般也會根據兩元需求圍繞銀元銀含量折算銀兩價格上下波動,洋少則厘貴,洋多則厘賤。上海歷史上,洋厘最高曾經達到8.375錢(1911年),後來規定厘價在7—8錢之間。錢業公會會在每天的早上和中午公佈價格,日內價格變化不會超過1厘,故此得名。[1][2]

歷史行市[編輯]

最初中外貿易只會使用西班牙的本洋,然而實際上西班牙由於在19世紀初南美獨立戰爭中失去南美產銀區,早已不再鑄造本洋,而到了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市面本洋逐漸斷絕。為了便利交易,上海的華洋商人公議使用上海規元虛銀兩單位作為本洋的替代品,所有外洋都需要換算成規元銀兩,由此產生了洋厘市場。1890年各地龍洋開始鑄造,但因為各種原因生產出來的銀元平色魚龍混雜,因此衍生出不同幣種的洋厘行情,歷史曾有鷹洋行情、本洋行情、國幣行情等等。1914年袁大頭鑄造後很快取代了龍洋的地位,因此1915年開始龍洋行情取消,部分龍洋歸併到袁大頭的國幣行情。1919年,由於墨西哥在1905年停止鑄造鷹洋,鷹洋存量日益減少,市場上供不應求,但滙豐銀行堅持以鷹洋支付鹽稅,恰逢五四運動,錢業聯合學生舉行罷市取消了鷹洋行情,最後只剩下了國幣行情。1933年廢兩改元中,政府規定以固定厘價換算銀兩與銀元,洋厘行情徹底廢除。[1][3]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李貴勤. 中国近代货币史中的洋厘. 河北財經學院學報. 1993, (3). 
  2. ^ 钱庄. 上海金融志. [2023-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3. ^ 鄒曉昇. 银元主币流通与上海洋厘行市的更替. 史學月刊. 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