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事本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國紀事本末
作者劉仲敬
類型歷史書
語言漢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華民國 八旗文化
出版時間2013年6月(北京)[1]
2021年10月(台北)
出版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國紀事本末》是中國民間歷史學者劉仲敬編撰的著述,並於2013年出版。全書以文言文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混用寫成,並對中華民國的憲制演變進行點評[2],詳盡介紹了民國的憲政變化與政治大事。此書讓作者劉仲敬成名,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更以專題介紹。

本書共12章[1],起於孫中山革命黨發動辛亥革命,結束於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而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則止步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目錄[編輯]

  • Ⅰ 新軍篇
  • Ⅱ 軍興篇
  • Ⅲ 立憲篇
  • Ⅳ 行憲篇
  • Ⅴ 癸丑篇
  • Ⅵ 僭主篇
  • Ⅶ 重光篇
  • Ⅷ 殘照篇
  • Ⅸ 回光篇
  • Ⅹ 虞淵篇
  • Ⅺ 革命編年史
  • Ⅻ 法統編年史

評價[編輯]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稱《民國紀事本末》為「奇人奇書」,還說[1]

歷史學者王曉漁評論,中國近代史都有兩種主流敘事,一種是悲情敘事,另一種是黨派敘事。這兩種敘事都將問題推託他者,不着重在反省自身問題上。民國紀事本末跳脫了這兩種敘事,並且「《民國紀事本末》兼采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的體例,對各種事關憲制演變的事件進行點評」。諸如臨時約法的憲政問題,劉仲敬提出了激進共和主義的罕見觀點。當時民國的普選程度已經超過同時期大多數的歐美國家,但是民初共和的危機帶來的革命思維遠超過憲政範圍,革命黨人提出的解法卻是不斷革命論。民國政府的革命外交和反大一統觀點,也在書中經常可見。其中「華史絕不提及己方失德之處」在中國近代史總被忽略,該書提及民國借款經常賴帳,這點也是民國紀事本末難得之處[2]

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的主持人梁文道認為,該書讀來讓人拍案叫絕。諸如護法戰爭、征法統、南北國會分裂等等都是法統憲政問題。這些常常被一般人認為是藉口,而劉仲敬則是認真看待這一觀點[3]

批評[編輯]

新京報》的書評認為,除了寫作手法創新,劉仲敬看似知識淵博,但對民國史無深入研究。該書不過是「憲法與國會的大串燒」,僅只展現了法律意義上的中華民國。其中所列的參考文獻也被批評,例如書中後列的參考書目中,多是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和芮恩施《一個外交官使華記》這種常見的回憶性資料。劉仲敬將這幾十種書都稱為「參考文獻」,而實際能稱為文獻的僅有少數[4]

粵海風的評論員張耀傑認為,民國紀事本末在宋教仁之死的文字敘述有三個低級錯誤,並在關於段祺瑞的文章結尾進行了最大的猜謎,是1926年3月18日槍殺示威學生的三一八慘案,將其認定為段祺瑞向馮玉祥表現出一種精神勝利法。劉仲敬只是投機取巧地將郭廷以等歷史學家已經用白話文寫成的概述,以文言文抄襲複寫一遍,並添加一些猜謎算命式的武斷推理。評論稱,像《民國紀事本末》這種浮誇書籍浪費閱讀時間,長期來看是沒有可供保存的學術價值[5]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不确定的历史? ——一本奇书《民国纪事本末》引发的争议. 新京報. 2013-11-16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2. ^ 2.0 2.1 王曉漁. 跳出“党派叙事”. 東方早報 (網易). 2014-06-29 [2021-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 
  3. ^ 刘仲敬:恶专制而恋大一统无异于爱苗条而不舍甜食. 鳳凰衛視. 2014-03-25 [2018-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1). 
  4. ^ 啟風. 够犀利,不专业. 新京報. 2013-11-16 [2021-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 
  5. ^ 張耀傑. 刘仲敬的硬伤与浮夸. 粵海風 (大同思想網). 2016-11-02 [2021-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