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師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師璠(?—?),五代十國後期武平軍屬下的將領。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武平軍節度使周行逢病重,召親信輔佐他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統領軍務,並告訴周保權:「我出身貧賤,一同立功名的十個好友,除了張文表外都已被殺,張文表沒有當上行軍司馬而心懷不滿。我死之後他必會作亂,可命楊師璠討伐他。如楊師璠不能勝,則閉城勿戰,自歸朝廷。」周行逢去世後,周保權繼任。衡州刺史張文表不服,說:「周行逢與我起微賤而立功名,今日怎能北面事奉小兒!」舉兵叛變,攻下潭州。周保權向北宋朝廷求援,派楊師璠討伐張文表,哭着對將領們說:「先父可以能知人啊。今墳土未乾,文表構逆,軍府安危,在此一舉,諸公勉之!」[1]諸將感憤,楊師璠哭着對軍士說:「你們看見公子了嗎?未成人就如此賢德。」軍士奮然,皆思自效。楊師璠至平津亭,張文表出戰,被擊敗。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壬辰,楊師璠在朗陵市中將張文表梟首[2]。宋太祖派遣慕容延釗討張文表,未至,張文表被楊師璠所擒。慕容延釗兵入朗州,周保權舉族至京師開封府歸降[3]

參考文獻[編輯]

  1. ^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世家六
  2. ^ 宋史》卷一 本紀第一
  3. ^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 楚世家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