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鴉
外觀
松鴉 | |
---|---|
指名亞種,攝於比利時阿穆瓦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鴉科 Corvidae |
屬: | 松鴉屬 Garrulus |
種: | 松鴉 G. glandarius
|
二名法 | |
Garrulus glandarius (Linnaeus, 1758)
| |
松鴉的分佈範圍 | |
異名 | |
|
松鴉(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又名樫鳥、橿鳥,是一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歐亞大陸的鴉科動物,包括西歐大部分地區,至非洲的東北部,以至亞洲的東海岸以及東南亞等地均有分佈。正因為分佈如此廣泛,因此不同地區的亞種往往出現極大的變異,特別是當它們的分佈地是相距極遠的時候,差異更大。在歐洲,松鴉也常被簡稱為jay。
特徵
[編輯]身體長約30厘米;除了面部有黑色頰紋外,通體大多呈勻淨的紫灰色至紅灰色;腰羽有白色帶;翼上綴有黑、白、藍三色相間的明麗斑紋。
分類學
[編輯]松鴉為著名生物學家卡爾·林奈於其名著《自然系統》一書中介紹的眾多鳥類的其中一種。他辨別出松鴉與其他鴉類的相同之處,故將其命名為Corvus glandarius.[2]。
分佈及棲地
[編輯]主要在混合林地內棲息,特別是櫟屬植物出沒的地點。喜吃橡子,也會在入冬時或以前將橡子埋在泥土內,且幾乎能全部記住曾埋入橡實的地點。近年的市區地方出現了較多的松鴉,相信是與其原有棲地被持續破壞有關。
行為
[編輯]常聽到的嗚叫聲多是粗糙刺耳的尖叫聲,主要是在發現捕獵者時用以警戒同伴之用。除此之外,這類型的鳥也擅長模仿其他鳥類的鳴叫聲。因此,除非能親眼看見,不然單憑聲音分辨容易被其誤導。有時甚至會模仿其捕食者的聲音以避過攻擊,如灰林鴞。其他會捕獵松鴉的還包括蒼鷹及游隼等。
飲食
[編輯]樹上及地上均有其喜愛的食物。如無脊椎動物及昆蟲、橡子、山毛櫸及其他種子、果實如黑莓等。也會吃食小的鳥、鼠、蜥蜴及細蛇。
繁育
[編輯]於大樹上的枝幹上繁殖。每次誕下4至6顆蛋,於16至19天後孵化,並在21至23日後完全長出羽毛。雄鳥及雌鳥均會餵哺幼小。
參考文獻
[編輯]-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Garrulus glandari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1 October 2016]. 數據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 ^ (拉丁文) Linnaeus, C.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Tomus I. Editio decima, reformata.. Holmiae. (Laurentii Salvii). 1758: 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Garrulus glandari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12 May 2006]. Database entry includes justification for why this species is of least concern.
延伸閱讀
[編輯]- Akimova, A.; Haring, E.; Kryukov, S.; Kryukov, A. First insights into a DNA sequence based phylogeny of the Eurasian Jay Garrulus glandarius (PDF). Русский орни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Russian Journal of Ornithology). 2007: 567–575 [10 October 2012]. ISSN 0869-436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9).
- Cheke, Lucy G.; Bird, Christopher D.; Clayton, Nicola S. Tool-use and instrumental learning in the Eurasian jay (Garrulus glandarius). Animal Cognition. 2011, 14 (3): 441–455. PMID 21249510. doi:10.1007/s10071-011-0379-4.[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