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會親也稱為瞧親[1],是中式婚禮的一個習俗,即新郎會見女方親族的儀式,各地風俗不一,時間地點也不一樣。

會親一般在回門之後,一般在婚後十日,[2]宋代時為一個月後。[3]

古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而由於親家多為媒人介紹,所以很多人都是道聽途說,並不知對方家境情況到底如何,[1]所以需要知道親家的更為確切的情況。新娘回門時一般都會把夫家的情況告之父母,新娘父母在會親時也會做好相應的準備。[1]通過會親,兩家加深了了解,聯絡了感情,為今後的來往打下了基礎。[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传统婚嫁第七步—婚后事宜. [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2. ^ 2.0 2.1 民间婚俗之回门. [2000年6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23日). 
  3. ^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至一月,婿家開筵,延偤家及親眷,謂之賀滿、會親。」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