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轎 (中式婚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攔轎:是指中式婚禮中迎娶隊伍從新娘家出村時,村民們會在村口路上設香案攔轎,以討喜糖、金錢的習俗。[1]又稱接道。此習俗在唐代已有,稱為障車[2],宋代起開始流行用花轎載新娘到男家,障車也就演變成攔轎。至現代多改用汽車迎親,雖保留「攔轎」之名,實際上是攔車。

概述[編輯]

障車是唐代已有的婚俗,[3][4]但當時就有歹徒借障車之名敲詐勒索,以致障車花費竟超過聘禮,所以不少有識之士上表請禁,並嚴懲歹徒。[5] 接道來源於「劫道」,取劫道的攔路之舉,摒劫道之惡名,改名為接道,其目的是為喜慶或等時辰。[3]舊時中國民間認為有接道者是喜慶和緣分,如果沒有接道的,既冷清,又說明這家人家在鄉鄰里人緣欠佳。[3]而接道的人越多,同時也越證明新娘的才貌聞名遠近,新郎及其家人也就越光彩。此外,舊時中國民間有些人家不但要求須在特定的吉時良辰拜堂,甚至也要求在特定的吉時良辰新娘才能進入院門。如迎娶隊伍過早回來,新郎家人會派人出去將迎娶隊伍攔住,等到特定的吉時良辰再進行花轎進家門的相關婚俗儀式。[3]

接道方式也由原來的香案供桌自民國以降簡化為布幔、凳子、繩子。接道此俗源於[4]但接道這一婚俗於民間仍流傳不絕。除了分派喜糖外,當今接道時也有討煙酒的,但均為攔路者向迎娶隊伍討要禮品。若攔路者向迎娶隊伍送禮品,則為擋喜[6]擋喜是當過村店時迎娶隊伍被「接」停下時,有人用長凳橫放路中,上放煙酒擋轎,其意乃請鼓樂手或戲班獻藝,鼓樂手或戲班就須表演一段曲目,[3]表演完後取走煙酒。

批評[編輯]

此俗曾在中國大陸於1950年後一度絕跡,但現在於中國大陸又再度出現,且經常有人藉此明目張胆攔路搶劫、勒索斂財,惡棍們藉口行傳統婚俗,公然阻攔劫持婚禮隊伍,索要高檔煙酒和金錢,不得逞便不罷休,不僅耽誤婚禮時程,也使婚禮中原本就十分巨大的經濟負擔更加沉重。[7]

參考文獻[編輯]

  1. ^ 拦门、哭嫁、敬茶……婺源传统婚俗,你知道多少?. [2016年1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2月20日). 
  2. ^ 葉國良. 禮俗之融合與轉化--以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為例 (學位論文). 臺灣大學. 
  3. ^ 3.0 3.1 3.2 3.3 3.4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sbmjwhgj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4.0 4.1 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又有卜地、安帳、並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今上詔有司,約古禮今儀。禮儀使太子少師顏真卿、中書舍人於劭等奏:請停障車、下婿、觀花燭及卻扇詩,並請依古禮見舅姑於堂上,薦棗栗腵(一本作「脯」。)脩,無拜堂之儀。又氈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於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
  5. ^ 唐朝·左司郎中·唐紹《禁奢侈疏》:「臣聞王公已下送終明器等物,具標格令,品秩高下,各有節文。孔子曰:「明器者,備物而不可用,以芻靈者善,為俑者不仁。」《傳》曰:「俑者,謂有面目機發,似於生人也。以此而葬,殆將於殉,故曰不仁。」比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遂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望請王公已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並陳於墓所,不得衢路將行。又士庶親迎之儀,備諸六禮,所以承宗廟、事舅姑,當須昏以為期,詰朝謁見。往者下里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迺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窬萬計。遂使障車禮貺,過於聘財,歌舞喧譁,殊非助感,既兮名教,實蠹風猷,違紊禮經,須加節制。望請婚姻家障車者,並須禁斷,其有犯者,官蔭家請准犯名教例附簿,無蔭人決杖六十,仍各科本罪。」
  6.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hnszmszrslyhjl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7. ^ 应当刹住“劫”婚车的歪风. [2015年3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8日).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