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東·拉瑪薩雷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東·拉瑪薩雷斯西班牙,1954年)同何塞·瑪麗亞·賽西里亞、米格爾·巴爾賽洛以及維克多·米拉一樣同屬於西班牙「80年代」畫家。在以木頭和硬紙片為材料的作品中,他藉助對油彩和其它原料的試驗創造出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其風格也由最初的遊戲化的表現主義,過渡到之後的非象主義和抽象藝術,最後階段則變為了融合靈魂和回憶、情慾和精神、夢幻和詩歌的極簡主義。隨着國際影響的不斷擴大,他的畫作不僅在各大洲的眾多城市被展出,還被索非亞王后國家博物館、加里西亞現代藝術中心和馬德里現代藝術中心等藝術機構以及眾多個人和基金會收藏。

拉瑪薩雷斯2005年於柏林

生平[編輯]

早年創作:繪畫和詩歌[編輯]

(加里西亞, 1954-1977)

Sueño e Colorao 和Titania e Brao系列作品

拉瑪薩雷斯於1954年1月2日出生於加里西亞省彭德維德拉一個名叫馬賽伊拉的小村子;童年時的鄉村生活在他日後的想像和創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963至1969年他進入埃爾博恩的方濟各會修道院學習;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希臘羅馬的經典作家。七十年代後期他開始詩歌創作並與作家阿爾瓦羅·昆葛伊羅,畫家拉科塞羅和曼努埃爾·貝斯葛拉建立了友誼。這兩位畫家也成為了他一開始的藝術參照。從此他的創作才能也轉向了繪畫領域,並採取了自學的形式。此間重要的是他1972年遊歷了歐洲多國為得就是能夠直接學習他所崇敬的大師們的畫作:梵高保羅·克利倫勃朗和豪安·米洛,此外還包括了塔皮埃斯、米亞雷斯、賈科梅蒂和培根,以及大洋藝術和中世紀藝術。

回國後他居住在巴塞隆拿,從事建築工的工作並同時在藝術中心學習,尤其是研究馬雷斯博物館和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收藏。之後他前往馬德里,在那裏與他的老師拉科賽羅重逢,還結識了詩人卡洛斯·奧羅薩。這段友情對拉瑪薩雷斯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繪畫與詩歌的交流幾乎貫穿了他的所有作品。

1973年,在他年僅19歲時,其畫作就已經在各種集體或個人展上展出。1975年他加入了位於菲羅爾的海軍陸戰隊。同年9月27日,在布爾戈斯審判之後,弗朗哥政府槍殺反對人士的消息使他震驚;在被處決的囚犯中包括了他的好朋友,15歲的同鄉洪堡特·巴埃納。拉瑪塞雷斯沉浸在嚴重的抑鬱中,並進入到了精神治療部門;在那裏他寫下了詩作「阿迪巴爾」。

從表現主義和貧窮藝術到雙面畫[編輯]

(馬德里-紐約, 1978-1989)

Gracias vagabundas系列作品中的Mauro在約旦國家畫廊

1978年他定居在了馬德里。在那裏他與畫家阿方索·佛拉伊雷建立了深厚友誼,並結識了畫廊老闆胡安娜·莫爾多、[1] 藝術批評家兼詩人聖地亞哥·阿蒙及神經科醫生阿爾貝托·波爾特拉。在波爾特拉周圍聚集了一群藝術家–作家、電影人、音樂家和畫家–,他們每周末都會在馬塔波利高斯莊園聚會。拉瑪薩雷斯也於1979年在那裏舉行了露天作品展。

八十年代是他更加忙碌工作,其作品影響也不斷擴大:在滿三十歲前,拉瑪薩雷斯的作品已經在西班牙和國際上佔有了一席之地。他的畫作反映了有着遊戲和夢幻氣息、表現主義線條的人物,同時色彩強烈而又極具獨創性。[2] 他的作品先後在馬德里胡安娜·莫爾多畫廊、比利時[3] 的伊利沙伯·佛蘭克畫廊和巴塞隆拿的卡斯帕爾畫廊展出。隨後他去到紐約,獲得了兩年的博爾布萊特獎學金。他的畫作也日趨突出純淨和材料的概念,並在紐約的布魯諾·法切蒂畫廊展出。[4]

大尺寸雕刻畫[編輯]

(巴黎-馬德里, 1990-2003)

安東·拉瑪薩雷斯在他的工作室

從1990到1991年,他獲得了法國藝術協會獎學金旅居巴黎。1991年他在馬德里開設了自己的畫室,專事創作系列畫作Gracias vagabundas 和 Desazón de vagabundos。[5] 1996年五月到十一月間,受到加利西亞現代藝術中心邀請,他在加利西亞完成了系列畫Gracias do lugar: Eidos de Rosalía, Eidos de Bama。[6] 1997年六月至十一月他在聖塔巴伊亞·德·瑪塔羅沃斯完成了露天畫作Bés de Santa Baia。1998年他在馬德里創作了了致敬卡斯蒂利亞夏天的畫作Titania e Brao,之後開始投身創作Pol en Adelán。[7] 同時他也從事印刷藝術,如為古斯塔夫·馬丁·加爾索的《頭腦的歌》中五篇文章配的版畫以及為Itinerarium配得平版畫。後者被法國政府授予了年度書籍的榮譽。2001年他在拉科魯尼亞的濱海車站舉行了以「一口袋硬麵包」為題的大型作品展。[8]

他的作品還被西班牙外交部的西班牙藝術對外宣傳項目選中,同其他西班牙藝術家Saura, Chirino, Hernández Pijuan, Millares, Serrano, Oteiza 和 Tàpies一起做國際推廣。拉馬薩雷斯先後到訪佛羅倫薩和阿西斯以便近距離接觸文藝復興時期畫作,並且他還把自己新的畫作Follente Bemil獻給了三藩市市。[9]

從抽象主義到詩歌極簡主義[編輯]

(柏林, 2004起至今)

Domus Omnia在聖地亞哥·德·康普斯泰拉展出

之後他移居柏林,並居住至今。在其父親死後,他開始創作E fai frío no lume(火中的寒冷)。並在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布達佩斯的Kiscelli博物館舉辦了大型畫展。[10]

2009年拉瑪薩雷斯在紐約的畫展

之後他投入到了畫作Domus Omnia的創作中,[11] 並為奧洛薩的兩部詩集配插圖:為《無節制的欲望》創作了絲網印刷畫,和為《輕飄飄的感覺處處洋溢》所作的五幅平版畫。2008年他在阿曼的約旦國家藝術館展出了畫作《無主的疆界》並在敘利亞的塞萬提斯學院展出了印製作品集。在此期間詩人塔赫爾·利雅得還把題為《拉馬塞萊斯的讚歌》獻給了他。2009年他在紐約的索菲亞皇后西班牙學院和西班牙的奧倫塞分別展出了其畫作。[12] 2010年他舉辦了紀念西班牙詩人文森特·阿萊克桑德勒的系列畫展,並由於其國際影響和努力獲得了「拉克謝羅獎」。[13] 同年他還在聖地亞哥·德·康普斯特拉的大學教堂和圖伊舉辦了畫展。在圖伊的國際電影節上還放映了由兄弟導演納伊拉和哈維·桑斯導演的長片《無主的疆界》。該片通過安東·拉瑪薩雷斯自己的視角,在繪畫、詩歌和自然世界中進行了遊歷。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Juana Mordó, una vida por el arte español.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西班牙語). 
  2. ^ Antón Lamazares: "Cuando pinto trato de expresarme con cosas mínimas, y tocar el alma" (pdf). La Vanguardia.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西班牙語). 
  3. ^ Chirino y Lamazares exponen en Nueva York.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西班牙語). 
  4. ^ Fieles a su propia sangre (pdf). ABC.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0) (西班牙語). 
  5. ^ «Utilizo la pintura a bofetadas».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西班牙語). 
  6. ^ Lamazares presenta un montaje "poseído por el hábitat" de Galicia.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西班牙語). 
  7. ^ Antón Lamazares: "A mi pintura hay que acercarse a gatas, con mirada de niño"; Territorios de la emoción (pdf). ABC.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0) (西班牙語). 
  8. ^ Apoteosis del exceso.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西班牙語). 
  9. ^ Canto de la carne.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西班牙語).  La carne no es triste (pdf). ABC.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7) (西班牙語).  El Kama-sutra de Lamazares. El Cultural (El Mundo).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8) (西班牙語). 
  10. ^ Los demonios interiores de Lamazares asaltan el museo Kiscelli de Budapest.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西班牙語).  The exhibition of the painter Antón Lamazares. Museum Kiscelli.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11. ^ Antón Lamazares expone en SCQ la serie «Domus Omnia». La Voz de Galicia.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西班牙語). 
  12. ^ Filmando a Lamazares. El País.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西班牙語).  Anton Lamazares at Queen Sofia. Village Voice.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4). 
  13. ^ Un documental sobre el pintor Antón Lamazares levanta el telón de la sexta edición del festival de cine de Tui. La Voz de Galicia.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西班牙語). 

參考書目[編輯]

  • AMÓN, Santiago, "La pintura de Lamazares y la luz crepuscular", Lamazares 1978-1986, La Coruña, Durán, 1986.
  • CALVO SERRALLER, Francisco, "La musa en cueros", Madrid, Montenegro, 1986; "Casa de la pintura", Domus Omnia, Madrid, Álvaro Alcázar, 2007.
  • CASTRO, Fernando, "Fragmentos de un texto que no pude escribir", Antón Lamazares. Un saco de pan duro, La Coruña, Ayto. de La Coruña, 2001.
  • CASTRO, Luisa, "Alma en lunes o la noche de las estrellas que brillan poco", Antón Lamazares. Alma en lunes, Orense, Museo Municipal, 2002.
  • FUENTES FEO, Javier, "Inventar y divulgar nuevos secretos. En torno a la pintura de Antón Lamazares", Lamazares, Madrid, SEACEX, 2005.
  • GABILONDO, Ángel, "Del verde llover", Antón Lamazares. Gracias do lugar, Santiago de Compostela, CGAC, 1997; "Una conversación entre Ángel Gabilondo y Antón Lamazares" (entrevista), Lamazares, Madrid, SEACEX, 2005.
  • LOGROÑO, Miguel, "Todos los ojos del mundo", Reconocimientos. Colección Miguel Logroño, Santander, Museo de Bellas Artes, 2007.
  • MARTÍN GARZO, Gustavo, "Jonás y la calabacera", Antón Lamazares. Iles Quén, Madrid, La Caja Negra, 2000.
  • MIKUŽ, Jure, "La imagen original bajo las capas del palimpsesto de la conciencia", Lamazares, Madrid, SEACEX, 2005.
  • MOURE, Gloria, "Antón Lamazares", Artforum, Nueva York, mayo de 1987.
  • MURADO, Miguel-Anxo, "Hermana carne", Follente Bemil, Madrid, Metta, 2003.
  • RIVAS, Manuel, "La leyenda de Antón Lamazares", Antón Lamazares, Murcia, Palacio Almudí, 1995.
  • SANDOVAL, Michael, "Antón Lamazares. The Vagabond Shaman", Antón Lamazares, Nueva York, Queen Sofía 西班牙文 Institute, 20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