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合村併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村併居,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在2019年開始推行的農村改造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拆除農民住房、合併原有村莊,建立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集中住進樓房[1]。合村併居政策因推行突然、違背民眾意願、造成家庭財政負擔,滋擾村民、對村民「威逼利誘」等原因,備受爭議[1]。山東省政府亦稱該政策為「優化村莊佈局」,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2][3]

政策[編輯]

背景和試點[編輯]

浙江省曾於2003年啟動合村併居試點工作[4]

2006年,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昌樂縣啟動了合村並點工作[5]。但截至2010年8月,只有3個社區的行政村實行實質性合併,其餘71個社區的行政村未合併[5]。2009年,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根據德州市委的部署,啟動了村莊合併工作[5]。平原縣將全縣876個行政村合併為180個農村社區[5]。村(社區)平均人口由合併前的440人增加到2139人[5]。合併後,全縣村「兩委」(黨支部和社區村、居委會)成員共1254人,比合併前減少了2405人[5]。村幹部工資開支每年減少500餘萬元,年節省開支共1000餘萬元[5]。同時,全縣計算將節約土地10餘畝,相當於一個中等鄉鎮的土地總和[5]。有學者根據對山東省此兩個縣的調研,認為在城郊和鎮周邊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較高,適合考慮合村併居,而村莊比較密集的純農業區,則應合村不併居,其他地方則應以原行政村為基礎進行建設,不合村也不併居[5]

2017 年,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表示要繼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舉措[6]。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要求鄉村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戰略包括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和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等目標[6]

隨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7],「位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方式,實施村莊搬遷撤併[8]。同時,《戰略規劃》明確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併,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並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9]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10]。中央農辦等5部門下發《關於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省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2019年年底完成村莊分類工作,2020年年底完成村莊佈局,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實現村莊規劃應編盡編[10]

2020年5月6日,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發佈「省自然資源廳召開《山東省村莊佈局專項規劃》等項目和技術規程專家研討會」,消息稱,國土空間空間規劃處將「編制全省村莊佈局專項規劃,指導各地完成縣域村莊佈局,制定全省合村併居規劃指導,穩妥推進合村併居」,引發廣泛關注[11]

政策目的[編輯]

山東廣播電視台下屬的齊魯網稱,合村併居工作可以幫助解決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高、空心村比例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問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推進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12]。該文章後被山東政府新聞辦公室管理的中國山東網轉載[12]。文章稱,山東省農村常住人口4900多萬,行政村6.9萬個,村莊密度0.43個/平方公里,平均每個村700多人[12]。與廣東、浙江、江蘇等省相比,山東農村人口多,村莊規模小、密度大[12]。政府稱,「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向城市聚集,導致農村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兒童多,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而山東農村人口分散,導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成本過高[10]

2020年6月17日,山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省自然資源廳廳長李琥介紹稱,2019年山東省批覆項目114個,涉及村莊268個[10]。2020年將「在縣域層面基本完成村莊佈局工作,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實現村莊規劃應編盡編。[10]」 李琥還承諾,村民同意率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實施,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10]。同時,李琥稱目前農村社區建設處在探索推進階段,沒有下指標派任務,沒有大規模的大拆大建[10]。同時,山東省承認,「在具體實施中,也存在個別項目論證不充分、政策宣講不到位、工作作風不細緻、方式方法簡單等問題」[13]

實施時間表[編輯]

山東濟南青島菏澤等市,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明確提及了合村併居政策要求[10]。其中,菏澤市稱,2020年要完成土地增減掛鈎3萬畝以上[10]。濟南市濟陽區稱,計劃三年內完成全部村莊改造,提出2020年要撤併三分之一的行政村[10]。濟陽區區委書記呂燦華稱,「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省、市交給我們的硬任務,必須要堅決完成。」[10]

爭議[編輯]

對村民的「軟硬皆施」[編輯]

在2020年4月中旬,山東濱州袁家村突然召開村民大會,鎮領導宣佈袁家村被納入合村併居範圍,率先拆村[1]。隨即,一百多位鄉鎮幹部組成的工作組開進袁家村,入戶宣傳動員[1]。當地政府在動員農民拆房子的同時,卻無法向他們承諾何時何地建好新社區[1]。當地村民袁珍(化名)被六個幹部組成的工作組帶上麵包車,暫時沒收其手機,並因怕有人跟蹤,在國道上繞了一圈,才開到鄉政府的另一個社區辦事處[1]

從上午十點到晚上兩點,六個工作人員與她談了16個小時[1]。除了描繪美好前景,工作人員還威脅袁珍稱,做「釘子戶」會影響子女上大學、考公務員,甚至影響子女結婚[1]。雖然袁珍家屬報警,但派出所民警解釋說這不是非法拘禁,而是做工作[1]。鄉幹部甚至表示:你看,派出所也聽政府的,報警也沒用[1]。袁珍稱,隔壁水庫搬遷村,村子被拆了兩年了,村民還在流浪[1]

山東菏澤的孫家莊政府既未出示任何文件,也未告知還建樓房的面積大小和價格如何,只是口頭表達被拆房子的最高標準是每平米600元[1]。雖然村民大多不同意,但黨員和幹部必須帶頭,當地派出所時不時地將拍照「阻撓」拆遷的村民傳喚問話[1]。當地政府也動員有幹部身份的親戚上門做工作[1]。軟硬兼施下,全村260戶中,已有60戶簽訂了拆遷合同[1]

臨沂李家村,從2019年十月開始大規模拆遷[1]。安置樓房正在離村4公里處建設,不具備入住條件,且補償標準極低,拆掉的平房無法置換一套樓房,村民李尚(化名)和村裏的部分村民成了「釘子戶」[1]。從2020年三月底開始,李尚留守家中的父母親每天都要面對家中田地被挖、作物被損毀、斷路斷電、家門口被放鞭炮、房屋玻璃被砸碎等滋擾[1]。李尚的父母無法忍受,於6月11日投奔在外地工作的李尚[1]。6月13日中午,在沒有接到任何電話、短訊告知的情況下,李尚家的房子被強拆了。李尚稱,他報過警,寫過上訪信,打過市長熱線,但都沒用[1]

民眾稱,政府會利用「群防群正」的策略,策動要求體制內的親戚朋友來做說客[1]。如果不成,則可能動用公安傳喚,環保、安全、消防等各個執法部門上門檢查[1]

對村民家庭財政的負擔[編輯]

據報道,村民被拆之後,居住質量不僅大大降低,還得倒貼十萬左右才能住進樓房[1]。搬進樓房後,不僅耕作不方便,水、氣、取暖等費用,一年將增加幾千元生活成本[1]。同時,老年人普遍要住車庫[1]。雖然面上的說法都是腿腳不便,不好上樓,但報道稱,實際原因是,老年人如果和子女住在一起,一定會在狹小空間內激起無數家庭矛盾[1]。為了維持家庭和諧,老年人只能忍痛住在「冬冷夏熱」的車庫裏[1]

同時,絕大多數地方推行合村併居都是「先拆後建」[1]。政府雖然會發放少量安置費,但根本不夠生活[1]。被拆農民只有三個選擇:租房、投親靠友和搭窩棚[1]。一旦哪個地方推行合村併居,農民住窩棚的景象就會大面積出現[1]

學者批評[編輯]

  • 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溫鐵軍教授認為,山東省的「合村併居」,主要是由地方嚴重的債務危機引起的[14]。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拆遷農居還耕取得土地指標,以供房地產建設,緩解地方債務問題,並增加地方政府利益[14]。溫鐵軍稱,大危機下的「拆房併居」必然導致「雞飛狗跳」,不得人心,並痛斥地方幹部「沒有責任感」,應該發動群眾、同甘共苦,共同面對危機[14]
  •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賀雪峰認為,「絕大多數農戶都已經自發到城市買房了,農民城市化是必然趨勢,但是指望靠合村併居來為農民提供良好基礎設施,恰恰是花了大錢沒辦成事。」[11] 賀雪峰稱,還有很多無法進城的農戶需要留村務農,還有大量進城失敗的農民將來需要返鄉,村莊對農民生活的保底顯然極為重要[10]。賀雪峰看來,現在推行合村併居的目的,或是將拆農民房子所減少的農村建設用地,變成可以交易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標[10]。他表示,「地方政府為了獲得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動起歪腦筋,通過合村並點來拆農民房子。拆了農民房子農民住哪裏?就住到廉價低質量建設的所謂社區,農民生活生產因此變得很不便利。」[11]

法律爭議[編輯]

  • 有評論認為,《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村宅基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強行拆掉農民耗盡積蓄建造的房子,驅趕、要農民自己貼錢甚至舉債上樓,侵犯了農民合法財產權益,也是違背初心的傷民之舉[8]
  • 北京律師王鵬就「合村併居」問題向山東省政府相關部門申請信息公開未果[15]

相關作品[編輯]

文章[編輯]

  • 《山東合村併居的真實情況》 呂德文[1]

作者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該篇紀實報道亦引發廣泛討論。

電影[編輯]

  • 《何處為家:沉默》(紀錄片,2021年)

導演、製片及攝影均為張金隆,該片於2021年5月3日發佈[16],但隨後在中國大陸的審查壓力下,被清除消息[16][17][18]。2021年5月7日,導演發佈相關手記[17],並在Youtube提供免費觀看[19]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呂德文. 山东合村并居的真实情况. 重慶晨報. 2020-06-22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2. ^ 山东省召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视频会议-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 大眾日報. 2020-06-28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3. ^ 山东:稳妥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news.sina.com.cn. 環球網. 2020-06-27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4. ^ 劉富剛. "合村併居中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以德州市為例." 德州學院學報27.6(2011):77-81.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高靈芝, 楊洪斌, and 王亞南. 山東兩縣合村併居及農村社區建設情況調查. Diss.2011.
  6. ^ 6.0 6.1 6.2 習近平.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求是. 2019-06-01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7.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8. ^ 8.0 8.1 李春艷. “合村并居”,决不能“脱轨”. 中國農村網. 2020-07-01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9. ^ 喬金亮. 合村并居,绝不能强制“农民上楼”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www.ce.cn.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澎湃新聞. 山东官方回应合村并居争论:没大拆大建,纠正偏差不搞一刀切_村庄. www.sohu.com.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1) (英語). 
  11. ^ 11.0 11.1 11.2 賀雪峰. 贺雪峰:合村并居,何必拆农民房子?. www.guancha.cn. 觀察網.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12. ^ 12.0 12.1 12.2 12.3 藺炳正. 齐鲁网评:以“农民满意”为标尺,科学稳妥推进合村并居_中国山东网_济宁. 齊魯網.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13. ^ “合村并居”应以为民之心,把好事办好. 瞭望東方周刊.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14. ^ 14.0 14.1 14.2 温铁军教授痛斥“合村并居”:大危机下,有点责任感好不好?. news.ifeng.com.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8). 
  15. ^ 山东“合村并居”起争议 律师申请信息公开未果. china.caixin.com.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16. ^ 16.0 16.1 纪录片《何处为家:沉默》成片. 新片場.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17. ^ 17.0 17.1 《何以为家》,何以沉默? - 他山.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中文(簡體)). 
  18. ^ 何以为家:沉默 (2021). 豆瓣.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19. ^ 纪录片《何处为家:沉默》成片(2021 02 17). Youtube.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