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綱評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史綱評要》三十六卷,五十八萬餘字,是從上古到元代的編年體史評,1613年刊印於南京(癸丑本),次年再版(甲寅本)。癸丑本卷首有「霞漪閣校訂」、「明溫陵卓吾李贄評纂,新都寧野吳從先參訂,武林仙郎何偉然校閱」等字。[1]

出版[編輯]

1974年12月,中華書局根據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所藏癸丑本刊印普通平裝本三冊,特製大字本十冊,仿古線裝本二函十七冊。次年台灣大通書局也刊印了《史綱評要》。2008年9月中華書局再版《史綱評要》,由張友臣作注。張建業主編的《李贄全集注》(2010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也收入了《史綱評要》。

爭議[編輯]

1974年平裝本《出版說明》稱:「與《史綱要領》一書,二者評語有的內容相近,有的則針鋒相對,可見其中混雜有他人評語。」[2]王重民1974年鑑定認為《史綱評要》是託名李贄的偽書。[3]文革結束後,崔文印(受業於王重民,曾任《史綱評要》責任編輯)、王利器力證《史綱評要》系偽托。[4][5]張岱年認可崔文印的意見。[6]鄭良樹《續偽書通考》收入崔文印文章。[7]陳泗東(當時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則認為「《史綱評要》基本上是李贄所評纂」。[8][9]

其他[編輯]

1974年7月,毛澤東命人輯錄印製大字本《史綱評要》二十三條,親自選輯,加以刪節,朱永嘉是辦理人之一。[10]朱永嘉2018年出版《論李贄》,詳細解讀毛澤東選錄部分。陳榮凱發表文章認為朱永嘉跳過《史綱評要》真偽公案,[11]朱永嘉則回應稱這二十三條與《史綱評要》真偽關係不大。

參考[編輯]

  1. ^ 福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廈門大學歷史系. 介绍李贽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刻本《史纲评要》. 文物. 1974, (9): 20-23. 
  2. ^ 李贄評纂. 史纲评要.上册. 中華書局. 1974. 
  3. ^ 劉脩業. 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附《著述目录》). 圖書館學研究. 1985, (5): 43. 
  4. ^ 崔文印. 谈《史纲评要》的真伪问题. 文物. 1977, (8): 29-34. 
  5. ^ 王利器. 《史纲评要》是吴从先假李卓吾之名以行. 社會科學戰線. 1982, (3): 343-345. 
  6. ^ 張岱年.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三聯書店. 1982: 172. 《史綱評要》,也不是李贄作的。近年崔文印着文考證此書不是李贄的著作。 
  7. ^ 鄭良樹. 续伪书通考. 學生書局. 1984: 1183. 
  8. ^ 陳泗東. 《史纲评要》基本上是李贽所评纂. 泉州文史. 1981, (5): 23. 
  9. ^ 陳泗東. 幸园笔耕录 上. 廈門: 鷺江出版社. 2003: 345. 
  10. ^ 朱永嘉. 说明:关于毛泽东晚年阅读李贽《史纲评要》. 论李贽.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8: 174. ISBN 9787510709241. 
  11. ^ 陳榮凱. 论李贽——文章异代有知音. 大公報. 2018-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