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美國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美國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印度

美國
代表機構
印度駐美國大使館英語Embassy of India in Washington, D.C.美國駐印度大使館
代表
印度大使英語Indian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暫時空缺美國大使英語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India 埃里克·加塞蒂
華盛頓特區的印度駐美國大使館
新德里的美國駐印度大使館

印度-美國關係,是指印度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國際關係。兩國享有「全面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1]

在21世紀,印度外交政策一直尋求利用印度的戰略的自主權以維護一個多極世界中的主權權利和國家利益[2][3][4]。美國在布殊總統和奧巴馬總統時代,和印度在聯合國等領域進行合作,表明印度的核心國家的利益,並承認未決問題。[5]

通過技術分享,例如增加雙邊貿易投資合作在全球安全事項,包括印度在決策上的事項的全球管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升級表示在貿易和投資論壇(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接納入多邊出口管制制度(導彈技術管制制度瓦塞納爾安排澳大利亞集團英語Australia Group)和支持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已經成為了許多增進美國–印度關係的關鍵里程碑[6][7]

根據蓋洛普於2015年的年度世界事務調查,印度以71%得票率被認為是美國人第6喜歡的國家[8]。於2017年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有74%的美國人喜歡印度[9]

歷史[編輯]

美國革命與東印度公司[編輯]

據說東印度公司的旗幟啟發了1775年的美國旗幟,最終影響了美國目前的國旗。邁索爾火箭英語Mysorean rockets用於巴爾的摩戰役,美國國歌《星條旗》歌詞中提到:「火箭閃閃發光,炸彈轟轟作響」。

印度獨立後(1947年-1991年)[編輯]

美國杜魯門政府在1940年代後期傾向於青睞印度,但印度尼赫魯政府當時採取了不結盟政策。印度支持1950年聯合國譴責朝鮮侵略南韓的決議,美國對此表示贊同。印度試圖充當中間人來幫助結束韓戰,並充當美國與共產中國間外交訊息的管道。儘管沒有印度軍隊參戰,但印度派遣了346名軍醫組成的醫療隊幫助聯合國軍方面。在印度獨立的最初十二年,美國提供了17億美元的援助。蘇聯提供了大約一半的貨幣,及基礎設施和其他重工業,尤其是核能和太空研究。

然而,當時美國出於對蘇聯進行冷戰的需要,外交注意力主要放在歐洲戰後重建和防止共產主義在歐洲擴散上,而不是放在與新獨立國家的關係上。印度國大黨具有的社會主義傾向也加劇了美印雙方的不信任。雖然巴基斯坦是印度的敵人,但它作為圍堵共產主義的中央條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卻一度獲得了美國政府的青睞。1954年,美國開始對巴基斯坦進行軍事援助,美印關係降到了冰點。[10]

1959年,艾森豪威爾總統訪問印度。《紐約時報》評論說:尼赫魯是否真的要求美國將幫助印度應對共產勢力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印度與美國的友誼增進。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務卿約翰·杜勒斯則對印度的不結盟政策深惡痛絕,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政策"。[10]

1961年約翰·甘迺迪總統上台後,美印關係有過一次改善的機會。甘迺迪希望將南亞戰略置於冷戰政治框架之外,視印度為重要的潛在夥伴國家,把印度定位為美國的"支軸國家"(Pivotal Country)。同年,美國承諾提供10億美元的發展貸款。

甘迺迪政府在1962年的印中戰爭期間公開支持印度,戰爭前後美國給予印度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大量援助,美國還計劃向孟加拉灣派遣一艘航空母艦,以遏制中國對印度可能的"侵略"。當時,印度民眾對甘迺迪總統也非常欣賞,很多人甚至將他當作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10]甘迺迪時期駐印度的大使是著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加爾布雷斯在北方邦坎普爾幫助建立了印度最早的計算機科學系之一。作為經濟學家,他還主持了(當時)最大的美國對外援助計劃。

甘迺迪總統1963年遇刺後,美印關係又急轉直下。印度很不滿意當時的美國政府企圖將印巴衝突納入聯合國框架內解決的計劃。1966年印巴局勢穩定後,美國減少了對印度的經濟援助。1969年尼克遜總統上台後,出於遏制蘇聯的需要,開始積極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對發展與印度關係興趣不大。1971年8月,印度英迪拉·甘地政府與蘇聯簽訂了具有某種同盟性質的《印蘇友好合作條約》,並於11月發動了對巴基斯坦的戰爭,將巴基斯坦肢解成了兩個國家,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期間尼克遜政府對巴基斯坦軍方的援助更導致印度的強烈反對。[11]1974年印度進行了核試驗,美國很快牽頭成立了一個直接針對印度的國際非正式機制"核供應國集團"(NSG),對印度進行核封鎖。

1974年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上台後,美印關係有所緩和。尤其是1977年首位非國大黨的印度總理莫拉爾吉·德賽上台以後,重新審視了印度的不結盟政策,調整了一邊倒向蘇聯的政策。美印在核不擴散和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等議題上有了較大的對話空間。美國試圖把印度納入全球核不擴散體系,並試圖通過印度向蘇聯施加壓力,以迫使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印度也想借美國之手,打破國際核封鎖。但是,出於美國遏制蘇聯戰略的需要,朗奴·列根政府仍多次拒絕了印度關於經濟技術援助的請求,並將援助重心置於巴基斯坦。美印關係的根本轉型,要等冷戰結束以後才能實現。[10]

冷戰結束後(1991年-2014年)[編輯]

蘇聯解體後,印度在納拉辛哈·拉奧政府的領導下奉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並改善了與美國的關係。在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南亞政策開始向印度傾斜,提出美印"新平衡關係"(New Equation)。1990—1994年間,美國政府雖然認為印度政府使用軍事暴力打擊克什米爾叛亂的行為侵犯人權,但並未對此作出進一步行動。1998年印度再次進行核試驗以後,美國克林頓政府對印度實施了短暫的經濟制裁,停止了對印度的非人道主義援助、禁止部分武器和技術交易等。然而在印巴衝突上,美國沒有像過去一樣站在巴基斯坦一邊,1999年卡吉爾戰爭期間,克林頓總統譴責了巴基斯坦的挑釁行為並致力於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2000年,克林頓訪問印度,成為22年來首位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標誌着美印關係進入新階段。2008年初時任總理曼莫漢·辛格在與布殊總統簽署了《美印民用核協議》。奧巴馬總統也與新德里保持着密切聯繫,儘管美印關係中仍有不確定因素,但奧巴馬政府仍將美印關係稱為"21世紀最具決定性的夥伴關係之一"。[10]2014年印度大選印度人民黨大獲全勝後,奧巴馬政府撤銷了國務院對莫迪之前的美國簽證禁令[12]

印度人民黨崛起(2014年-今)[編輯]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從左到右:美國國防部長吉姆馬蒂斯,美國國務秘書邁克龐貝、印度外交部長蘇史馬·斯瓦拉傑和國防部長妮瑪拉·希塔摩拉於2018年在在新德里的第一個2+2會議

西方國家與印度的關係日益友好,這在許多方面都是美國布殊和奧巴馬政府奉行的政策的延續。2016年,美國和印度簽署了《物流交換協定備忘錄》[13][14][15],並成為了「防禦合作夥伴」[16]。2020年10月27日,兩國簽署《信息分享與防禦合作協議》[17]。至此印度與美國完成了四項基本防務合作協議的簽署。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還終止了對印度宿敵巴基斯坦的所有軍事援助。[18]

2019年印美舉行了名為「老虎凱旋」的陸海空聯合軍演,印度和美國間的防務關係持續增長。同年,莫迪訪問美國,特朗普休斯敦為其舉辦了盛大的「你好莫迪」歡迎集會。[19]

2020年,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印度時,印度總理莫迪在他的家鄉集會上向他表示歡迎,有十多萬人參加,近五千萬人觀看。外界普遍認為,奉行右翼民粹主義的特朗普與右翼的印度教民族主義領導人莫迪有某種意識形態共同點。[20]

2021年4月,印度的冠狀病毒病疫情急速惡化,美國政商軍界聯手提供緊急抗疫援助,幫助印度渡過新一波疫情。4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通話,拜登向莫迪承諾美國將堅定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印度人民[21]

2023年3月14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重申美國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線,這也是甘迺迪總統於1962年開始的美國官方立場[22]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

2023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國事訪問後發表聯合聲明,包括對東海和南海的緊張情勢升高,及對破壞穩定的舉動發出警告,並強調遵守國際法和航行自由的重要性。[24]雙方宣告在技術、防務、清潔能源、全球戰略框架、經濟合作機制、貿易、醫療、簽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其中,半導體行業、關鍵礦業、國防工業、技術合作和太空合作等戰略領域達成了許多新的進展,莫迪總理還第二次受邀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25]拜登表示美印關係「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活力」,莫迪則相信其夥伴關係很重要。[26]

人類事業沒有任何角落不受美印這兩個偉大國家之間跨越海洋直至星空的夥伴關係的影響。[27]

經濟合作[編輯]

在2017年的雙邊貿易(商品和服務)上增長了9.8%,總價值為126.1億美元。其中印度出口到美國的物資總價值為$76.7億美元,而美國的出口到印度物資總價值為49.4億美元[28][29]

2022年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30]。同年印度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貿易部分除外)。

2023年6月,美國宣佈,美印已同意終止世界貿易組織的六項爭端,並表示印度還同意取消針對美國針對特定美國產品徵收的報復性關稅,包括鷹嘴豆、扁豆、杏仁、核桃等。[31]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美印全面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愿景和原则. 澎湃網南亞研究小組翻譯.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9). 
  2. ^ Welcome to Embassy of India, Washington D C, USA. [2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3. ^ The tenets of India's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PDF). dpcc.co.in. [March 25, 2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5-04). 
  4. ^ Retaining India's Strategic Autonomy. Indian Express. 8 September 2015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5). 
  5. ^ One year of Modi Government: Us versus them. Indian Express. 25 May 2015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7). 
  6. ^ Indo-US joint statement after Obama-Modi talks. The Hindu. 25 January 2015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7. ^ An India-US Tussle Over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Diplomat. 11 June 2015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8. ^ Canada, Great Britain Are Americans' Most Favored Nations. Gallup.com. 2015-03-13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9. ^ North Korea Remains Least-Popular Country Among Americans. Gallup.com. [6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美國英語).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張家棟. 美国与印度:有选择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國問題研究》. 2020-07-31, (2020年第1期). 
  11. ^ 戴超武. 冷战、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大国关系. 網易歷史. 2009-06-26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12. ^ 莫迪将首次会晤奥巴马 曾被美撤销签证. 中國新聞網. [2014-09-30]. 
  13. ^ India, US Sign Logistics Exchange Agreement. The Diplomat. [30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14. ^ In key step toward stronger defense ties, U.S., India ink military logistics agreement. The Japan Times. [30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15. ^ U.S., India sign military logistics agreement. Reuters. [30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16. ^ India, US finalise Major Defence Partner agreement. The Indian Express. [9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17. ^ 美印签署防御协议 为联合抗中添新页. [202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18. ^ 特朗普新年“第一推” 威胁将停止对巴基斯坦援助.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8-01-01 [2024-05-17] (中文(簡體)). 
  19. ^ 大秀“兄弟情”!特朗普与莫迪同框出席“你好,莫迪”集会,还手拉着手. 中國經濟網. [2019-09-2]. 
  20. ^ 塞琳·吉里特(Selin Girit). 民粹主义还在进一步席卷全球?它对民主构成威胁吗. BBC國際部. [2023年12月7日]. 
  21. ^ 美國政商軍界聯手幫助印度渡過新一波慘烈新冠疫情. 美國之音. 2021年4月29日 [2021年4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6月19日) (中文(繁體)). 
  22. ^ 美国之于阿鲁纳恰尔邦.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歐亞評論. [2012年1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5月10日). 
  23. ^ 美國參議院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線 藏南屬印度管轄. 聯合新聞網. 2023-03-19 [202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1) (中文(臺灣)). 
  24. ^ 白宮紅毯迎莫迪 美印宣布國防商業協議劍指中國 | 國際. 中央社 CNA.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6) (中文(臺灣)). 
  25. ^ 莫迪在美国国会讲话:印度很快就会成为第三大经济体.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3-06-23 [2023-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中文(簡體)). 
  26. ^ Biden and Modi cheer booming economic ties in visit that also reckoned with India's record on rights. AP NEWS. 2023-06-22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6) (英語). 
  27. ^ 美国观察|莫迪访美:美印关系重大改变的“明线”与“暗线”. 復旦發展研究院. [202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28. ^ 存档副本.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29. ^ 存档副本.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3). 
  30. ^ 中印美印双边关系此消彼长 美国已经取代中国 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202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31. ^ United States Announces Major Resolution on Key Trade Issues with India.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202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