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盧彥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彥威(9世紀—10世紀),晚唐軍閥光啟元年(885年)—乾寧五年(898年)控制義昌軍,其間絕大部分時候是以其節度使的身份。

背景及奪取義昌[編輯]

盧彥威家世不詳,官修史書《舊唐書》《新唐書》均無他的傳。《資治通鑑》在光啟元年七月首次提及他:當時,義昌軍部滄州兵變,節度使楊全玫被逐,逃往鄰鎮盧龍。士兵推時任牙將的兵變頭領盧彥威為留後。[1]在位的唐僖宗並未任盧彥威為節度使,而是任保鑾都將曹誠為節度使,[2]而任盧彥威為義昌下轄三州之一德州的刺史。[3]

但盧彥威拒絕讓曹誠來義昌赴任,仍要求獲任節度使;朝廷則一直回絕。大順元年(890年)六月,僖宗弟唐昭宗在位時,興兵討伐大軍閥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盧彥威鄰鎮成德節度使王鎔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再度上表朝廷請求任盧彥威為節度使。朝廷鐵心要討伐李克用,於是任時為權知滄州兵馬留後的盧彥威為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昌軍節度、滄德觀察處置等使。[4][5]

任節度使[編輯]

乾寧元年(894年)十二月,李克用攻佔盧龍。盧龍節度使李匡籌奔義昌,想逃奔京師長安。盧彥威不但不保護李匡籌,還嫉妒李匡籌從盧龍帶來的巨額輜重,攻殺李匡籌於景城[6]奪取了他的輜重、部眾、僮僕、姬妾。[4][7][8][9][10]

數年後,盧彥威殘虐,不禮鄰鎮。五年(898年)三月,他和李克用扶植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爭奪鹽利。劉仁恭仗着先前剛打敗李克用,有吞併河朔之心,遣子劉守文攻滄州。盧彥威抵擋不住,率家眷棄城奔魏博,劉守文遂據滄州、景州、德州,[11][12][13]自稱留後。[4][8][14]羅弘信不接納盧彥威,盧彥威逃到更遠的宣武軍軍部汴州[6][15]

天祐二年(905年),盧彥威在左金吾上將軍任上被改任為左威衛上將軍。[16]後事不詳。

鎮守滄州期間,盧彥威曾署李愚為安陵簿。[17]但李愚因丁母憂去職。[18]

軼聞[編輯]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正月,都城汴州封丘門外壕水東北隅水上有圖案,是大樹花葉發散香氣的樣子,相連數十株,仿佛圖畫,全汴州的人都去看。有認得圖案的人說:「唐朝景福年間,盧彥威治下的浮陽壕水也有這樣的圖文,當時就有高深的尼姑辭別郡人說:『此地當有兵難。』到了光化年間,其郡果然為燕帥劉仁恭所陷。」[19]四年(947年),契丹滅晉。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

  1. ^ 《新唐書》卷九
  2. ^ 《舊唐書》卷一十九下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滄州軍亂,逐節度使楊全玫,立牙將盧彥威為留後,全玫奔幽州。以保鑾都將曹誠為義昌節度使,以彥威為德州刺史。
  4. ^ 4.0 4.1 4.2 《舊唐書》卷二十上
  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光啟末,德州刺史盧彥威逐義昌節度使楊全玫,自稱留後,求旌節,朝廷未許。至是,王鎔、羅弘信因張濬用兵,為之請,乃以彥威為義昌節度使。
  6. ^ 6.0 6.1 《新唐書》卷十
  7.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
  8. ^ 8.0 8.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二
  9. ^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壬子,匡籌復發兵出居庸關,克用使精騎當其前以疲之,遣步將李存審自他道出其背夾擊之,幽州兵大敗,殺獲萬計。甲寅,李匡籌挈其族奔滄州,義昌節度使盧彥威利其輜重、妓妾,遣兵攻之於景城,殺之,盡俘其眾。
  11. ^ 《舊五代史》卷九十
  12. ^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
  13. ^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14.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
  15.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義昌節度使盧彥威,性殘虐,又不禮於鄰道。與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爭鹽利,仁恭遣其子守文將兵襲滄州,彥威棄城,挈家奔魏州。羅弘信不納,乃奔汴州。
  16. ^ 《舊唐書》卷二十下
  17. ^ 《舊五代史》卷六十七
  18. ^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19.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