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羅·奧特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羅·奧特萊
出生Paul Marie Ghislain Otlet 編輯維基數據
1868年八月23日 編輯維基數據
布魯塞爾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44年十二月10日 編輯維基數據 (76歲)
布魯塞爾 編輯維基數據
安葬於埃特貝克公墓 編輯維基數據
就讀學校
職業作家律師圖書館員、資訊科學家、發明家、目錄學家、法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保羅·馬里·吉蘭·奧特萊(法語:Paul Marie Ghislain Otlet法語發音:[pɔl maʁi ɡilɛ̃ ɔtlɛ];1868年8月23日—1944年12月10日),生於布魯塞爾,歿於布魯塞爾。比利時圖書館學家,他與191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亨利·拉方丹一起創立了通用十進制圖書分類法以及國際圖書信息中心蒙達紐姆博物館英語Mundaneum(Mundaneum)[1],被譽為「紙質谷歌之父」。

生平[編輯]

奧特萊出身中產階級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愛德華·奧特萊(Édouard Otlet)是個精明的企業家兼政治家,因為在有軌電車建設方面的突出貢獻,被稱為比利時「有軌電車之王」;他希望兒子可以繼承家業,發揚光大,但是保羅對商業做生意毫無興趣,於是他父親退而求其次要他讀法律,這樣至少可以保住家產不被人騙。保羅對於法律專業其實也沒什麼興趣,但是由於職業關係他認識了同樣讀法律的亨利·拉方丹,他們有同樣的愛好,性情相近:都對圖書館學有濃厚的興趣、都是收集狂、都是和平主義者、都譴責殖民主義。他們兩個在一起,先是在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基礎上[2] ,創立了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的通用十進制圖書分類法;之後希望建立一個國際信息中心,匯集全世界各種各樣的知識以解答人們的疑問,於是蒙達紐姆博物館的前身Mundaneum Palais Mondial就誕生了。1920—1934年間,這個中心設在布魯塞爾的五十周年紀念公園的一個建築物內,由16個大廳組成,匯聚了一千兩百萬(也有說是一千六百萬)文獻、二十萬份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1]

奧特萊曾經如此描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要查詢資料的人的手邊有部電話,有線的也好或者是無線的,面前一個屏幕,把他想要諮詢的問題傳給資料中心,那邊查完之後把資料送到他面前的屏幕上。

但是1934年以後比利時政府不再出資資助這個中心,還把他們趕了出來。這批文獻從此流離失所,經過戰亂、火災、蟲噬、水泡、丟失損壞許多,最後1993年在法語區的蒙斯市找到一個安身之處,1998年對公眾開放,就是今天的蒙達紐姆博物館。館中對這段歷史做的介紹總結:大點子,小故事。

紀念[編輯]

2015年8月23日,奧特萊147歲誕辰,谷歌出了塗鴉來向他致敬。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W. Boyd Rayward "Visions of Xanadu: Paul Otlet (1868–1944) and Hyper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4):235–250. May 1994.
  2. ^ Rayward, W. 1. (1997). The origi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Bibliography/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FI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8, 289–30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