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最早作,是漢語方言中的人稱代詞,本義是「人」,曾經普遍見於漢語南方方言,現今仍可見於吳語閩語徽語方言。

本字與讀音[編輯]

「儂」字的使用由來已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集》中就已經可以看到很多例子,例如江南的《子夜歌》裏有「惆悵使儂愁」,「荊、郢、樊、鄧之間」的《西曲歌》也有「九裏新儂還」。在更早的文獻中,「儂」也作「農」,例如《莊子》中有一位人物叫做「石戶之農」。唐代注家成玄英稱「今江南喚人為農」,證明早期的「儂」/「農」主要在長江以南的方言中出現,唐代方言中仍然保留了這種讀音。用「農」、「儂」指代人的起源目前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同「儂」的本字即「農」,古人可能以「農」借代一般人;潘悟雲陳忠敏認為現代吳、閩語皆不用「農」指代農民,無論「農」還是「儂」都是擬聲詞,這一詞彙應該來自古代百越語,作為百越後裔的現代壯侗語苗瑤語人稱代詞也保留了這一特徵,例如廣西的儂族以「儂」自稱。[1][2]

兩字在中古漢語的音韻地位均為通攝合口一等冬韻泥母,在南方各地的讀音各有不同,一般來講文讀作/noŋ/或者/nuŋ/,白讀為/naŋ/。在不少吳語方言中,「儂」字已經發生音變,鼻韻尾脫落,彼此發音相去甚遠。[3]

在各方言中的使用[編輯]

根據曹志耘的調查,用「儂」表示「人」的方言包括吳語甌江片、婺州片、處衢片大部以及太湖片的昌化、嵊州、新昌,閩語閩東、閩南、莆仙、瓊雷方言,以及徽語的淳安、壽昌。[4]:39

吳語的人稱代詞常常加「儂」,因此古人稱吳語區為「三儂之地」,意思是無論「你我他」末尾都帶「儂」,例如「我儂」、「爾儂」、「渠儂」分別表示「你我他」。在現代吳語中,人稱代詞的「儂」綴廣泛分佈於甌江片台州片以外的吳語區,根據明嘉靖《太平縣誌》的記載溫嶺縣古代也是用「儂」,因此台州片在古代可能也是有「儂」的,許多地方第二人稱「爾儂」簡化為「儂」。徽語都保留了「儂」,其中嚴州方言以及徽州方言中的德興仍保留了「三儂」,並且徽州績溪方言中的/n̩0/綴可能是一種弱化的「儂」綴。贛語的昌靖片、鷹弋片和懷嶽片也是人稱代詞「儂」綴的連續分佈區域。[2]

此外,還有方言使用「我儂」、「爾儂」、「渠儂」表示「我們」、「你們」、「他們」。閩語中這一現象最為普遍,吳語、徽語、贛語、湘語湘南土話、湖南境內的客家話也有體現,例如徽州黟縣方言,但徽州其它地區主要用「我人」、「爾人」、「渠人」。閩語中可以以閩南語為例,複數人稱代詞「阮」「恁」「𪜶」實際上是「我儂」、「汝儂」、「伊儂」的合音,這一點在汕頭、揭陽、海豐的閩南方言中可以體現,當地雖然有「阮」「恁」但仍保留了「伊儂」。[2]

參考資料[編輯]

  1. ^ 潘悟雲; 陳忠敏. 释侬.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5, 23 (2) [2023-06-18]. ISSN 0091-3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8). 
  2. ^ 2.0 2.1 2.2 盛益民. 複數單數化與漢語方言單數代詞中後綴「儂」的來源——一項語義創新及其對東南方言代詞系統的影響.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9-12-17, 12 (1) [2023-06-18]. ISSN 1933-6985. doi:10.1163/2405478X-01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8). 
  3. ^ 邵慧君. “侬”字称代演化轨迹探论. 中國語文. 2004, (1). 
  4. ^ 曹志耘 (編). 汉语方言地图集 詞彙卷.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 ISBN 978-7-100-05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