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併成立,現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中國科學院奧運村園區。以微生物資源、工業與應用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免疫為主要研究領域。擁有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共建)、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一個擁有具有40萬號標本的菌物標本館和一個的具有17000多株菌種的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批准的布達佩斯條約國際保藏單位。現任所長劉雙江[1]

歷史沿革

[編輯]
2021年4月1日 中科院與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製藥合作生產的新冠疫苗:接種者中和抗體水平是康復患者兩倍

微生物所成立於1958年12月3日,所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2007年,微生物所的大部分從中關村遷至朝陽區中國科學院奧運村生命科學園區。

1958年至1976年的18年間,研究所先後成立了八個研究室:真菌研究室、病毒研究室、生理生化研究室、生物物理研究室、遺傳研究室、農業微生物研究室、工業微生物研究室和地微生物研究室。在我國微生物資源調查、微生物生理代謝、微生物遺傳變異等方面做了工作,在工業微生物學、地微生物學、霉腐微生物學、抗生素與拮抗微生物方面,篩選出一大批適合於應用的優良菌種。

1978年,研究所對學科領域和研究室設置進行了調整和重組,組建了八個研究室:真菌分類研究室、細菌分類研究室、病毒研究室、微生物生態研究室、微生物代謝研究室、微生物酶學研究室、微生物遺傳學研究室和微生物菌種保藏研究室,同時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備的科研支撐系統,包括發酵中試廠、微生物新技術室、同位素實驗室和圖書情報室。

1998年6月,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啟動。2001年8月15日,微生物所整體進入中科院創新試點序列。微生物所確立了微生物資源、分子微生物學、微生物生物技術三個主要研究領域,並將科研機構相應調整為微生物資源研究中心、分子微生物學研究中心和微生物生物技術研究中心。2004年,微生物所將研究領域進一步調整為微生物資源、工業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三大領域,並重組成立了分屬三大領域的九個研究中心,分別是:微生物資源中心、微生物基因組學聯合研究中心、極端微生物研究中心、能源與工業生物技術中心、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中心、環境生物技術中心、農業生物技術中心、分子病毒中心和分子免疫中心。

2021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君實生物聯合開發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的藥物JS016。[2]

研究室組成

[編輯]

微生物所的科學研究體系由五個研究室組成,它們是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共建)、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工業微生物與生物技術實驗室。擁有亞洲最大的48萬多份標本的菌物標本館和國內最大的含4萬1千餘株菌種的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建有微生物菌種與細胞保藏中心、微生物資源信息管理平台、大型儀器中心和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技術支撐平台,擁有一個藏書(刊)5萬餘冊的專業性圖書館及擁有2萬餘冊電子書、9000多種中西文電子期刊的電子圖書館。目前掛靠微生物所的單位有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菌物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3個國家級學會,微生物所與相關學會共同主持編輯出版的學術刊物有《微生物學報》、《微生物學通報》、《菌物系統》及《生物工程學報》(中英文版)[3]

歷任所長

[編輯]
  1. 戴芳瀾
  2. 薛禹谷
  3. 宋大康
  4. 周培瑾
  5. 孟廣震
  6. 方榮祥
  7. 高福
  8. 黃力
  9. 劉雙江
  10. 錢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9). 
  2. ^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抗体药物JS016有效性获世界认可.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3. ^ 所况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