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木靈芝/格納庫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州大學
Soochow University
205px
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創辦時間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黨委書記江涌
校長熊思東
教師人數3312人(2020)
職工人數5670人(2020)
大學部人數27971人(2020)
研究生人數18073人(2020)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蘇州市
天賜莊校區:姑蘇區十梓街1號
獨墅湖校區:吳中區仁愛路199號
陽澄湖校區:相城區濟學路8號
總面積4586畝
網站http://www.suda.edu.cn/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鐘樓。原址是東吳大學,1949年後遷於臺灣復校。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鐘樓

蘇州大學(英語:Soochow University縮寫SUDA)簡稱蘇大,是江蘇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211工程」全國重點建設大學和首批「2011計劃」牽頭高校,其前身可追溯到創建於1900年的東吳大學、創建於1920年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和創建於1928年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以及創建於1941年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1952年,原江蘇教育學院和中國文學院(原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及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於兩年前合校而成的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與東吳大學等校有關文理系科合並在東吳大學舊址組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198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以後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等先後併入蘇州大學


歷史[編輯]

原東吳大學[編輯]

  • 1899年,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
  • 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
  • 1901年3月,東吳大學堂正式開學。
  • 1905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12名大學生,西學課程大體仿效美國大學,國學則自作安排。分設有文理科、醫科和神學科三科以及附中數所,分別位於蘇州上海湖州
  • 1908年,東吳大學以英文名「Soochow University」在美國田納西州註冊。
  • 1915年,東吳大學於上海崑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科。
  • 1927年,東吳大學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律學院。
  •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
  • 1929年,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及理學院,自此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其中文學院及理學院在蘇州,法學院在上海崑山路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此後八年東吳大學蘇州上海兩校區受戰事影響,輾轉遷徙各地。

原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編輯]

  • 1920年,無錫國學專修館成立,次年2月開學。1927年改名無錫國學專門學院,同年曾改名無錫國文大學,1929年定名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唐文治長期擔任校長。
  • 1949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改名中國文學院。

原江蘇教育學院[編輯]

  • 1928年3月,江蘇民眾教育學校在蘇州成立,全名初為「江蘇大學區民眾教育學校」,同年6月改名「中央大學區民眾教育學院」,之後遷至無錫。1930年大學區制廢除,民眾教育學院合並前一年成立的「中央大學區勞農學院」,定名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俞慶棠高陽等先後擔任校長。
  • 1941年,江蘇教育學院部分學生並入當年由陳禮江出任院長在四川璧山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
  • 1950年,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和兩年前更名為中國文學院的原無錫國學專科學校以及1941年創建於四川璧山並在抗戰後勝利後遷到蘇州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合並為蘇南文化教育學院。

院系調整後[編輯]

  • 1952年12月,全國院系調整,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和東吳大學文理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等調整合並成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校址設在東吳大學原址。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被撤銷,法律系師生轉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並往上海財經學院
  • 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改制為蘇州大學,蘇州市財經學校同時併入,增設法律等系。
  • 1986年,蘇州大學法律系擴建為法學院。
  • 1995年,蘇州蠶桑專科學校併入蘇州大學。
  • 1997年,蘇州絲綢工學院併入蘇州大學。
  • 2000年,蘇州醫學院併入蘇州大學。
  • 2000年5月,法學院更名為王健法學院。
  • 2012年,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併入蘇州大學。
  • 到目前為止,蘇州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校訓[編輯]

  • 英文:Unto a Full-grown Man
  • 中文: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該校訓為東吳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楊永清在原英文校訓的意譯「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來。

學校環境[編輯]

情系東吳碑
本部北門入口

蘇州大學校區劃分可以分為三大校區(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或者細分為8個校區,占地面積3751餘畝,建築面積163萬平方米。

  • 天賜莊校區(校本部):原東吳大學校址,現在主要是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法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和外國語學院使用。
  • 相門外校區(北校區):原蘇州絲綢工學院,1997年併入蘇州大學。現在主要是紡織學院使用,與本部相隔一座相門橋
  • 可園校區(南校區):原蘇州醫學院,2000年併入蘇州大學。現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使用。
  • 蠶桑地校區(東校區):現在主要是商學院、體育學院和留學生使用,與本部隔護城河相望,建有東吳橋連同兩校區。
  • 獨墅湖校區(新校區):分北(一期)、南(二期)兩區,2007年起陸續起用。為蘇州大學新校址,主校區,部分學院已搬遷至此。
  • 陽澄湖校區:原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2012年併入蘇州大學。現主要是機電,沙鋼,城市軌道學院使用。
  • 未來校區(截止2019在建):位於吳江區太湖新城,占地面積1000畝,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
  • 文正校區:為文正學院(獨立學院)所在校區。
  • 周莊校區:為應用技術學院(獨立學院)所在校區。
  • 老撾校區:位於老撾首都萬象,成立於2011年,是中國高校第一個國外校區,也是老撾國內第一所外國大學。

現狀[1][編輯]

蘇州大學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二大學科門類。學校設有30個學院(部),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7615人,全日制碩士生13160人,全日制博士生1859人,各類留學生3271人。學校現設131個本科專業,5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0個博士後流動站。學校現有1個國家一流學科,4個國家重點學科,2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9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截止目前,學校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工程學、藥學與毒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免疫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共1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來源請求]

蘇州大學現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台,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4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21個省部級哲社重點研究基地,3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公共服務平台,4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截至2019年11月,蘇州大學教職工5221人,具有副高職稱及以上人員2738人,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8人,發達國家院士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9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8人,「萬人計劃」傑出人才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一支力量比較雄厚、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來源請求]

蘇州大學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養具備責任感、創新性、應用性和國際性的卓越型人才為定位,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積極深化人才培養系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學校設立了3個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敬文書院定位於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唐文治書院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紫卿書院致力於打造「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試驗場。2018年,學校共獲得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近年來,學校學生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200餘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舉辦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2019年,在第十六屆「挑戰杯」競賽中我校再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蘇州大學實施「頂天立地」科技創新戰略。2018年,人文社科領域獲得國家級項目37項,其中重大項目4項,重點項目3項;21項成果獲得江蘇省第十五屆哲社科學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3項;18項成果獲得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其中一等獎3項;1項成果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1人獲得「江蘇社科名家」稱號。自然科學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6項,立項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9位,蟬聯地方高校第1位,連續七年穩居全國高校20強;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3項、課題6項;3項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20項成果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6項。2018年,學校共申報知識產權1745件,授權知識產權1186件(其中國際專利申請159件,授權24件)。2017年度三大檢索收錄論文4460篇,其中SCIE收錄論文2659篇,「中國卓越國際科技論文」1283篇,分別位列全國高校第23位和第21位;根據Nature出版集團發布的全球機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情況:蘇州大學2018自然指數在全球機構排名第46位,位列全國高校第9位。在全球專業信息與分析服務領導者科睿唯安發布的2019年「高被引科學家」榜單中,蘇州大學被引19人次,位列全國高校第5位。

蘇州大學按照「以國際知名帶動國內一流」的發展思路,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先後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學校每年招收來自80餘個國家或地區的留學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學校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合作建立波特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2010年,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援建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2011年,在老撾成功創辦中國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撾蘇州大學」,該校現已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上的重要驛站和文化名片。

蘇州大學現有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未來校區四大校區,占地面積4586畝,建築面積159萬餘平方米。學校圖書資料豐富,藏書超500萬冊,中外文期刊40餘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刊110餘萬冊,中外文數據庫82個。學校主辦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法學版三本學報及《代數集刊》、《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中國血液流變學》和《語言與符號學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其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近五年來,刊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權威二次文獻轉載摘編,其轉載量一直位居綜合性大學學報排名前十。根據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教育科學版》雙刊同時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核心期刊,根據2019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發布的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來源期刊(2019年—2020年)目錄,《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仍位居CSSCI核心來源期刊,《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首度進入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院部設置[編輯]

王健法學院

下屬院部[編輯]

文學院 文學院是在東吳大學文學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0年,東吳大學成立,設立文學系;1908年,東吳大學的第一個畢業生獲得了文學士學位證書;1920年,「吳語科」開辦;1927年春,東吳大學文學院設中文、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系;1950年秋,文學院文史系改為中國語文學系;1952年創辦的原江蘇師範學院中文系,於1955年院系調整時,合併至南京師範學院,1958年江蘇師範學院重建中文系,設漢語言文學教育本科專業;1995年成立文學院,1999年調整為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傳播系),2002年8月重新調整為文學院,2005年調整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恢復為文學院。現位於獨墅湖校區。

傳媒學院

傳媒學院是蘇州大學直屬的二級公辦學院,坐落於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學院以黨的指導思想為指引,以先進辦學理念為指向,以高起點、高標準、應用型、國際化為目標。近年來,學院致力於創新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致力於建設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複合型專家型的新聞傳播後備人才的教育基地。

學院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900餘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30多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000餘人。

社會學院

學院歷史可追溯至東吳大學時期。1953年江蘇師範學院設立歷史專修科,1955年著名歷史學家柴德賡教授創建歷史系,1995年更名為社會學院,現位於風光秀麗的獨墅湖校區。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學院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東吳大學創辦的政治學科(東吳政治學),1995年由學校政治系與馬列部合併組建而成的綜合性二級學院。其後,蘇州蠶桑學院、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相關系科專業先後併入,形成了全新意義上的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114人,其中專業教師96名,統招博士後1名。在96名專業教師中,教授34人,副教授39人。其中,教育部教指委委員2人,江蘇社科名家1人,江蘇「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人,江蘇「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3人,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5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決策諮詢專家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占75%以上。

馬克思主義學院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2011年,單獨組建於2015年,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古城之東、中國—新加坡合作蘇州工業園區「高等教育園區」之內、碧波蕩漾的獨墅湖畔。學院為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開設十多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開設專業課。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招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等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還招收課程教學論(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思想政治)碩士研究生:獲批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學科,江蘇省優勢學科,江蘇省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是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

外國語學院

外國語學院的前身為1940年設立的東吳大學英國語文學系,1952年更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外語系,同年增設俄語專業,1982年(學校更名為蘇州大學)增設日語專業,1995年正式定名為外國語學院。2010年,學院又新增法、朝、德、西等語種專業,後增設翻譯專業。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與70多年的專業院系辦學歷程,學院已發展成為一所規模較大、語種與專業較多、教學與科研並重、在國內享有較大學術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二級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高端外語人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梯隊合理,潛力巨大。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224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64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0多名,講座教授2名;博士生導師12名,碩士生導師44名;3名教師被評為江蘇省和蘇州大學教學名師,2名教師被評為蘇州大學東吳學者;95%以上的教師有海外工作、留學或訪學經歷。 學院一貫重視教學與人才培養。目前開設英語(含師範)、翻譯、日語、俄語(俄英雙語)、法語(法英雙語)、朝鮮語、德語、西班牙語等9個本科專業(專業方向)。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114名,全日制碩、博士研究生288名。2012年,英語專業被評為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該專業所屬核心課程《綜合英語》被評為江蘇省精品課程;《英語經典美文:從培根到伍爾芙》被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精品視頻課程,《中國傳統文化》獲批教育部2013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大學外語部所屬的「大學英語應用類課程」被教育部遴選為國家精品課程;在大學外語部的努力下,蘇州大學被教育部批准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學院一系列的教改項目順利推進,一大批教學優秀成果獲得各級獎勵,一批優秀教材獲各級立項資助。學院還與聯合國新聞處合作,簽約成立蘇州大學聯合國文件翻譯基地,定期為聯合國中文處翻譯年鑑等重要文件,其工作質量得到了聯合國官員的高度讚揚。該學科的學生多年來積極參與蘇州市重大國際會議活動的志願者服務工作,得到了各界的認可與讚揚;與33所國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國際合作交流關係,是全校中外合作交流學校最多、交流最為活躍、覆蓋國家和地區最廣、學生出國比率最高的學院。近三年學生出國境交流學習達360人次;在「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及寫作大賽、「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等各類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項百餘人次;各專業專四、專八考試通過率均保持98%以上,某些專業通過率可達10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東吳商學院(財經學院)(東吳證券金融學院)

東吳商學院坐落於風景優美的天賜莊校區,本着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宗旨和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培育人才的目標,實行多層次、多渠道辦學,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經濟管理人才,為全國,特別是江蘇省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在二十一世紀的征途上,東吳商學院將切實貫徹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充分利用古城蘇州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優勢和自身辦學條件優勢,培養更多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和科研人才。

王健法學院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座落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古城蘇州,其前身為蜚聲海內外的東吳大學法科。1915年9月,時在東吳大學任教政治學併兼任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的美籍律師查爾斯·蘭金,為能在中國培養法律人才,以蘇州東吳大學為本,於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以講授「比較法」為主,因而又稱「中華比較法律學院」。學院教學突出「英美法」內容,兼顧大陸法系教學,其明確的專業意識與科學的培養目標,使東吳大學的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稱,又被譽為「華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國內現代法學大師中,王寵惠、董康、吳經熊、盛振為、丘漢平、孫曉樓、王伯琦、楊兆龍、李浩培、倪征燠、潘漢典等諸位先生,或執教東吳以哺育莘莘學子,或出身東吳而終成法學名宿。「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法界才俊,匯集於斯,可謂極一時之盛。

教育學院

學院現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高等教育學博士點、教育經濟學博士點(自設)、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心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點、教育碩士專業碩士點和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點;開設三個本科專業與招生方向,即教育學、應用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其中教育學專業為學校特色專業。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掛靠本院,下設蘇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教育學研究所、應用心理學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所、規劃與政策研究室、學習科學研究中心7個研究所(中心、室);蘇州大學教師培訓學院、新教育研究院掛靠本院;蘇州心理學會掛牌本院。

藝術學院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其前身為創建於1960年原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歷史,今天的藝術學院是在1997年原蘇州絲綢工學院併入蘇州大學後成立的二級學院。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奮鬥,現已發展為師資力量雄厚、專業方向比較齊全的綜合性藝術學院。學院位於蘇州市獨墅湖高等教育園區,景色怡人,環境優雅,周邊高校林立,學術氛圍濃郁,素有「獨墅湖畔好讀書」之譽,是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理想之地。

目前,藝術學院有7個系組成:藝術學系、染織藝術系、服裝藝術系、環境藝術系、視覺傳達系、數字媒體系、美術系;擁有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含時裝表演與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美術學(美術教育、插畫)、藝術設計學專業7個專業;設有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2個校級研究機構以及若干個校企合作基地。學院擁有設計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設計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3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以及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授予權。2010年,藝術學被批准為江蘇省首批優勢學科建設項目;2014年,設計學再次被批准為江蘇省第二批優勢學科建設項目;藝術設計專業現為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的全國藝術教育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區、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建設點。在2017年公布的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的結果中,藝術學院設計學學科被評為A類學科,全國排名並列第五。

音樂學院

蘇州大學音樂學科創建於1998年,原為藝術學院音樂系。2012年10月,正式組建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學院現有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音樂學(師範)、音樂表演和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三個本科專業。成立初始,學院就按照一流音樂學院的辦學模式建設運行,旨在打造一所高水平的國際化音樂學院。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方針,發揮學科優勢引領大學美育工作,培養具備高尚道德、國際視野、民族情懷、基礎紮實的卓越複合型人才,是孕育優秀中小學音樂師資和拔尖音樂表演人才的搖籃。學院設置有四個專業系部:作曲與理論系、鋼琴系、聲歌系、管弦系;兩個專業管理機構:音樂教育發展與研究中心、音樂表演發展與研究中心;兩個教學科研支撐機構:場館管理中心、音樂圖書館;建有三個學生樂團:蘇州大學交響樂團、蘇州大學合唱團、蘇州大學交響樂團管樂團。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9名、講師8名、助教5名,外籍教員占40%。學院還聘任了一大批有着豐富舞台經驗的國內著名樂團中的演奏家擔任兼職教師。專業的教師團隊力求以各自豐碩的音樂履歷和學術研究點燃學生藝術追求的夢想,致力於為學生未來的藝術生涯發展鋪設道路。

金螳螂建築學院

金螳螂建築學院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獨墅湖畔,秉承「江南古典園林意蘊、蘇州香山匠人精神」,肩負延續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發端的歷史使命,是學校與國際知名企業蘇州金螳螂建築裝飾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新興公辦學院。經過十多年建設,學院已成為中國高校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的典範。學院以國際化、職業化為特色,培養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等方面的高級卓越型人才。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生72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50餘人。學院教師隊伍實力雄厚,專業教師64人(含外教),其中,教授、副教授33人占51.56%,具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在讀的占70%,有國外工作、學習經歷的占46%,聘有兼職教授十多人。學院現有一幢15000餘平方米的現代化教學實驗大樓,教學設施齊全,建有一流的建築模型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古建營造技藝展示室、園林景觀實驗室及圖書分館等教學設施。學院現有江蘇省建築與城市環境實踐教育中心、蘇州市重點實驗室等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共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與金螳螂公司共建博士後流動站,設有多個本科生實習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

數學科學學院

蘇州大學數學學科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東吳大學文理學院設立的數學系。學院一貫治學嚴謹,精心育人,新中國成立以來培養的學生中產生了諸多有影響力的數學學者,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青6名,國家優青2名,還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中學數學特級教師和教授級高級教師、中小學名校校長、優秀企業家和金融界精英。第七屆「華羅庚數學獎」獲得者姜禮尚教授,華人第一位國際組合數學終身成就獎——「歐拉獎」獲得者朱烈教授,全國首批十八位博士之一、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獲得者謝惠民教授,國內一般拓撲學研究先驅之一的高國士教授,知名數學家虞言林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游宏教授等在學院長期執教,他們對學院優良教風的形成發揮了典範作用。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15人,教授32人,副教授52人,專任教師中83人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國家傑青2人,國家優青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入選者1人、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國際組合數學2015年度霍爾獎獲得者1人、江蘇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江蘇省數學傑出成就獎獲得者1人,江蘇省數學成就獎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各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0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人、江蘇省333工程青年骨幹教師5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9人。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坐落於風景秀美、景色宜人的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本部),前身為東吳大學1914年創辦的物理系。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辦學聲譽。學院下設近代物理及物理教育系、光學與光子學研究所、凝聚態物理與新材料研究所和大學物理部及實驗教學中心。此外,蘇州大學軟凝聚態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和蘇州大學高等研究院掛靠學院運行。物理學科為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學科、江蘇省第三期優勢學科,也是蘇州大學一流學科物質科學與工程的支撐學科之一。物理學科ESI國際排名位居全球前1%,國內高校排名第21位;Nature Index國內高校排名第8位;第四輪學科評估國內高校排名第26位。學院現有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物理學一級學科博(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學術性碩士點、學科教學(物理)專業學位碩士點等。學院領導為狠抓學生素質嚴格控制學生畢業率,從2016年的90%逐步降低到2019年的70%,大部分課程採用過程化考試,增加老師與學生的壓力,導致部分師生對此不滿。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坐落於辦學百年、風景秀麗的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校本部),其前身為創辦於1979年的蘇州大學激光研究室。2014年1月,在原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原信息光學工程研究所和原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光電技術系的基礎上合併組建成立了物理與光電•能源學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年5月,學院獨立設置,並更名為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近五年,學院承擔了973計劃、863計劃、國防重大專項、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0餘項,承擔各類橫向項目240餘項,發表SCI/EI論文340餘篇,專利授權160餘項,學院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餘項。學院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第二代身份證、駕駛證、新能源汽車號牌等國家重要證卡和航空航天、國防等國家重大領域和戰略工程。此外,學院建有「維格光電」、「維旺科技」、「維業達觸控」等緊密型成果轉化基地,具備完整的產學研鏈條,已成功培育2家光學企業公開上市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02名(其中,專任教師80餘名、教授15名、副教授39名)。擁有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包括院士1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1名、全國模範教師1名、全國先進工作者1名等國家級人才/榮譽獲得者7名,以及江蘇省傑青、江蘇省特聘教授、江蘇省雙創、省333工程等省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10餘名。

能源學院

能源學院起源於1983年成立的物理系能源利用教研室,2009年成立能源學院,是全國最早發起和建設的能源學院之一。學院以劉忠范院士為核心,匯聚了一支學術聲望高、專業理論水平紮實、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精英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四青人才獲得者8名、江蘇省雙創人才5名、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江蘇省特聘教授3名,以及校級特聘教授14名。學院現有學生近800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200名,本科生600餘名。學院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項目,遴選優秀本科生自第二學期開始進入課題組學習、參與科學研究;定期組織優秀本科生夏令營,促進全國各地本科生學習交流;注重營造國際化人才培養氛圍,大力招收留學生,現有來自十多個國家的20餘名留學生在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學院以蘇州大學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SIEMIS)為基礎研究創新平台,以先進碳材料與可穿戴技術、太陽能利用與轉化、高效動力儲能電池、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低碳節能技術作為重點研究方向,集中力量攻克重要、重大科學問題。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一個(江蘇省先進碳材料與可穿戴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設大型分析測試中心一個,擁有大型分析測試儀器和設備20餘套,總價值超過5000萬元,包括球差透射電鏡、SEM、XRD、XPS、Raman、AFM、ICP-OES元素分析儀等一批先進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分析和測試的儀器設備。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的前身是東吳大學化學系,創建於1914年,曾培養了中國第一批化學碩士。學部現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是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項目。據美國ESI最新數據,化學和材料學科列全球前1‰; Nature Index 最新排名,化學國內高校排名第10名。學部師資力量雄厚,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新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培養對象2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另有省部級人才20餘位。

納米科學技術學院

國家試點學院——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CNST)成立於2010年12月,是蘇州大學、蘇州工業園區政府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攜手共建的一所高起點、國際化的新型學院,依託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等學院(部)雄厚的科研和師資力量組建的國內第一家以培養納米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學院。學院坐落於風景秀美、設施一流的獨墅湖校區,是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2013年4月11日,蘇州大學牽頭組建的「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名列教育部首批認定的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院由世界著名納米與光電子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述湯教授擔任院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原滑鐵盧大學納米技術研究院院長亞瑟·卡堤(Prof. Arthur Carty)擔任名譽院長。學院凝聚了一支學術聲望高、專業理論水平紮實、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精英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副高以上職稱教師66人,其中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38人 ,全部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國內外一流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蘇州大學計算機專業開設至今已30多年,是江蘇省較早開設計算機的專業之一。1987年應蘇州市社會發展需要組建工學院,2002年正式成立蘇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目前,學院形成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已為國家培養了7800餘名信息產業的高端人才,成為長三角區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專業依託學科優勢。學院專業背景厚實,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2個江蘇省優勢學科、計算機信息技術處理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網絡空間安全工程實驗室、江蘇省大數據智能工程實驗室。學院現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軟件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物聯網工程(江蘇省重點專業,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網絡工程(江蘇省重點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5個本科專業 。2019年招生的專業3個,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目前,學院共有全日制學生1946人,其中本科生1487人、碩士研究生412人、博士研究生47人。

電子信息學院

電子信息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87年的蘇州大學工學院電子工程系,1999年更名為通信與電子工程系,2002年定名為電子信息學院。經過30多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目標驅動型分類分層培養「品格高尚,專業精深」的電子信息類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強,就業率與就業質量一直位於全校前列。現有在職教職工110人,教授19人,副教授55人,有專任教師8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68.23%,另有外聘院士3人,講座教授7人,兼職教授10多人。其中: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2人,「青年千人計劃」專家1人,「973青年科學家」1人、國家「優青」2人,江蘇省「傑青」1人,江蘇省「雙創計劃」專家2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1人。具備了一支培養半導體器件、芯片及微納器件設計、電路與射頻工程設計、信號與信息處理到電子通信應用系統設計等電子信息核心方向的高素質、高層次師資隊伍。近幾年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大裝備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裝備項目等在內的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項目,年縱向科研經費突破1500萬元,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大量高質量學術論文,完成了較多成果轉化項目,近三年年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超過60項。學院本科專業的重要支撐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為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學科,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具備了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完整的培養體系,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08名,碩、博士研究生400餘名。學院十分重視本科人才培養,注重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創立了拔尖電子信息人次的培養氛圍,建立了以「育英班->實驗班->卓越班」為抓手的分類培養機制和以電子作品設計與製作為目標的分層實踐教學體系,大大提升了學生社會競爭力,深獲用人單位的好評。同時充分利用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與眾多著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多層次合作關係,形成了校內外創新人才協同培養的新格局。

機電工程學院

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是蘇州大學建院較早、實力較強的工科學院之一,前身是始建於1977年的蘇州絲綢工學院機電系。近年來,學院緊跟中國智能製造國家發展戰略,抓住雙一流建設、新工科建設的機遇,圍繞學校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布局謀劃學院整體發展戰略,形成 「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學科建設為龍頭,打造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團隊與平台」的發展思路。學院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形成了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製造工程等特色專業;圍繞先進製造技術領域的前沿發展趨勢,形成了智能機器人和微納製造、生物製造、新型紡織技術與裝備、激光加工與表面技術、超精密加工與檢測技術、機械系統動力學及控制、信息檢測與處理技術、傳感與測控技術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學院現有教職工166人,其中專任教師135人,在崗正高職25人、副高職74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73%,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達63%。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00多名,在校研究生600多名。

沙鋼鋼鐵學院

沙鋼鋼鐵學院成立於2010年5月18日,是蘇州大學和沙鋼集團攜手共建,以培養擁有現代工程教育理念的卓越工程師為己任的高起點高水平的公辦學院。現有教師54人,專任教師全部來自海內外知名學府,全部具有博士學位,80%以上教師擁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隊伍中包括國家千人計劃教授1名,江蘇省省級人才計劃5名。此外,還聘請了中國工程院殷瑞鈺院士、中國科學院周國治院士、日本月橋文孝教授等國內外著名教授、專家擔任學院的兼職教授。

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由原蘇州絲綢工學院的主要特色學科與專業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3年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創建的「私立女子蠶業學堂」,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和知名度,哺育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行業人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院現有教職工119人,其中:教授31名,副教授30名,博導27名,碩導33名,專任教師博士學位率達85.7%。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2名和青年千人2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雙創」人才、青藍工程、333工程、六大高峰人才等省級人才計劃獲得者17名,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

軌道交通學院

軌道交通學院成立於2008年5月,是一個面向交通運輸行業、以軌道交通為特色的新型工科學院。學院高度重視本科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圍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不斷開拓創新,已經成為軌道交通行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基地,也是交通運輸決策諮詢活動和學術交流的基地。學院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200餘人。學院現有專任教師8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5人,博士55人。學院設有交通運輸工程系、車輛工程系、土木與環境調控工程系、信號與控制工程系,學院面向軌道交通行業,科學研究與應用並重,近年共承擔了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餘項各類省級項目,以及120餘項面向行業的橫向項目。

醫學部

學校醫學教育可追溯到1883年始創的蘇州博習醫院和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清末狀元張謇先生創立於1912年的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及其後來的蘇州醫學院。歷經百餘年歷史滄桑,一代代蘇醫人秉承「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院訓,勤於治學、兼容並蓄,培養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一批批醫學拔尖人才,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的臨床醫生。生命科學教育可追溯到創辦於二十世紀初的東吳大學生物學系及其後來的江蘇師範學院生物學系、蘇州醫學院生物技術系、蘇州蠶桑專科學校,培養了談家楨等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知名學者。醫學部現有專任教師656人,具有高級職稱者占77.4%,擁有一批包括兩院院士、各類國家人才項目獲得者在內的學科領軍人才。醫學部現有15個本科專業,臨床醫學專業招收五年制及「5+3一體化」,並開辦兒科醫學方向。目前,在校研究生3219名,本科生4954人,外國西醫留學生468人。


二級獨立學院

學院 地址 電話
文正學院 吳中區越溪吳中大道1188號 66555732
應用技術學院 崑山周莊大學路1號 82190377

除特殊標註以外,所有電話區號均為0512。

歷任校長[編輯]

現任領導[編輯]

  • 黨委書記:江涌
  • 黨委副書記:路建美(兼任副校長)、鄧敏
  • 紀委書記:芮國強
  • 副校長:楊一心、蔣星紅、陳衛昌、劉標、張曉宏
  • 總會計師:周高

知名校友[編輯]

蘇大前身東吳大學蘇州醫學院部分知名校友
院系調整合併後部分蘇大知名校友
  • 宋大祥:動物學家,蛛形學與無脊椎動物專家
  • 王偉林:書法家
  • 湯華中:1990屆本科畢業校友、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第十屆「馮康科學計算獎」獲得者,因其在研究激波捕捉方法的機理和構造雙曲守恆律方程的高分辨率格式所取得的成就而獲此殊榮。


2000年以後:

參考資料[編輯]

  1. ^ 学校简介(苏州大学). suda.edu.cn. [2019-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9). 
  2. ^ 历任校长、书记. 蘇州大學. [201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