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討論: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統計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模板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無需評級。
本模板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醫學專題 (獲評模板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模板屬於醫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醫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模板級模板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模板無需評級。

確診病例的數據[編輯]

WHO每天都會公布兩次最新收到的確診報告,較為統一,便於查詢和更新。這個數據中包含了已死亡的確診病例。此外,意大利和哥倫比亞的病例數比原有的少,考慮這組數據比修改前的來源新,且更為權威,所以在下排除了原有數據。及:請幫忙將哥倫比亞移入下半部表格,在下看不懂那個來源。—//Rafo[m] 2009年5月3日 (日) 19:14 (UTC)[回覆]

那個公報的公布時間是香港時間5月4日0:00。說實話我覺得並無必要時時刻刻都對數據保持更新。而且這表格也並不是和英文版同步的……主要是不便維護。//Rafo[m] 2009年5月3日 (日) 19:28 (UTC)[回覆]
我覺得如果是在這段敏感時間如果能做到時刻更新的話就該做,只要有確切來源就行。反而我覺得以世衛作為唯一來源的做法不太妥,畢竟世衛雖說是權威但也不會完全準確的,尤其是非發達國家的情報流通其實並不是太好,延遲通報或者隱瞞的事常有 —我愛黑澀棒棒堂,開堂啦~點此留言 2009年5月3日 (日) 19:49 (UTC)[回覆]
總之不要只完全抄來就好,核對下數據和來源。更新快固然好,但準確性才更重要。目前在下的方法是如果來自WHO的比現在的多,就用WHO的,反之的就保留原有來源了。不過如果超過24小時後數據還是不同,建議還是以WHO的為準。//Rafo[m] 2009年5月3日 (日) 20:06 (UTC)[回覆]

目前所有確診病例均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各國衛生部以及路透社做的統計,以最新資料為準。—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7日 (四) 18:58 (UTC)[回覆]

請用「中國香港」[編輯]

--222.180.92.222 (留言) 2009年5月4日 (一) 05:29 (UTC)[回覆]


你是一個激進分子,你這種維基百科人都是不講道理,而是一上來劈頭蓋臉給你一頓臭罵。你沒有禮貌,是維基百科的恥辱。還扯TMD那麼遠,扯到法律上,你以為你是誰???這個問題,其他維基百科人(用戶:Rafom)給我解釋了,是因為台灣也在表格裡面,所以用香港比中國香港好。我懂了原來是這樣。這樣心平氣和不是更好?

不想署名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是由Fxqf對話 貢獻)於2009年5月4日 (一) 11:10 (UTC)加入的。[回覆]

懇請同時考慮來自媒體的來源[編輯]

就感覺最近好像開始出現了私訂規則的情況,導致非官方來源不用的情況發生。我知道這是為了準確著想,但是有時為了準確連一些確診訊息都可以遲到幾天出現個人認為實在是太扯了。

(再說,現在發展到連只有疑似病例都不放在模版上是什麼意思?疑似個案不是個案?)


因此,請大家同時考慮記載在英文版的媒體來源,讓資訊在這敏感時期能夠盡量不造成嚴重延遲,個人認為就算這些來源有誤通常一兩天就能被證實並消除,這樣對條目準確度的追求並不會影響太大。 —我愛黑澀棒棒堂,開堂啦~點此留言 2009年5月15日 (五) 18:48 (UTC)[回覆]

:*媒體與只有懷疑個案的國家情況一樣,數量實在太多、沒有可能看得完--除非亦有其他維基人一同更新,但很可惜沒有。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早數天的資料一直停滯,那時小弟正忙着無暇理會維基,結果資料就是凍結在上次更新時。

  • 不列出僅有確診地區的原因,是在於這些地區變化太大之餘而對了解疫情幫助不大。疑似個案很可能只反映當地有人患流感,但仍未確定是那種一病毒:這樣一來,要列出未有確診的國家,一是把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資料都找出來、否則的話很容易眼角只限於熟悉的地方,更進一步隨時令讀者誤會沒列出來的就是甚麼都沒有。
  • 媒體資料並不利於持續更新。他們的消息流通可以很快,但之後再要查證變動的話所花費的工夫卻比官方資料難。疑似個案最後發展成確診當然會報導,但如果不是的話,媒體就未必會再特別提及,好像這個 [1] 般,資料是九日之前,但現在仍然用來說明當地仍有疑似個案,一樣都是滯後、一樣都是無稽;就算是確診個案,媒體連結仍然無助於更新資料。在這裡留連結,不單是為了資料準確性,亦都為了可持續更新、驗證。尤其在敏感時間,轉眼就失效的媒體連結亦不見得有甚麼作用。維基百科不是新聞媒體,無必要提供第一手資訊。資料不準確,再快也沒有用。
  • 另外,閣下所謂的遲到幾天,問題不是在於是否採用官方連結,重點是有沒有其他維基人願意每日花時間更新資料。有足夠多的話,再新再多的資料都可以放進去;但這實在不切實際。—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6日 (六) 01:45 (UTC) 2009年5月15日 (五) 21:51 (UTC)[回覆]
  • 要是甚麼都唯英文維基是瞻話,那我不再理會這個模版好了。好像今天般,就有 IP 用戶把英文維基的做法全盤照抄,連原先已改成中文的東西如機構名稱、時間注譯、網頁語言等都被還原成英文;最過份的是連明明是中文的東西,也要說成英文(如 [2]);明明有中文的報告,也得要看英文([3])。要是這樣就算是做好一個中文流感模版的話,倒不如叫機械人定時定候把英文的資料都抄過來就好了!—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6日 (六) 14:51 (UTC)[回覆]
  • 在下認為確診病例方面應該只採用各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來源。顯然確診信息是由各國政府發布的,媒體沒有能力判定一個病例是確診還是疑似。另外,其實現在我有點不明白需要如何處理的問題是,一個確診病例痊癒出院後要如何計算。//Rafo[m] 2009年5月16日 (六) 22:39 (UTC)[回覆]
  • 出了院的話確診案例都是照計的。在下認為無論確診還是疑似個案,以官方訊息為來源的好處是可以在同一個網頁內持續跟進,不像媒體般每一次都要重新找資料,對持續更新幫助很大。—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7日 (日) 03:14 (UTC)[回覆]
    • 我始終認為如果有媒體公佈某國官方公佈訊息(像之前秘魯,記得很清楚自己在電視新聞前看到官方記者會)的話,在世衛未有公佈前那來源應可用不然那國家的政府應該都很那個(台灣那是特例)。但純疑似個案的國家因為官方可能不會這麼正式去公佈,因此應該較重媒體的報導。 —我愛黑澀棒棒堂,開堂啦~點此留言 2009年5月17日 (日) 02:06 (UTC)[回覆]
  • 看來閣下並不了解疑似、以致懷疑個案的本質。這兩種個案,正正就是暫時未能肯定,仍等待著實驗室的結果;一旦有結果,這兩個案的結局就一是成為確診、一是消案。所以,你說得對,不用十日、甚至是兩三日前的懷疑、疑似個案十居有九就已經不再是個案,所以留著幾日前新聞來說當地有懷疑、疑似個案的而且確已經失效。新聞沒有假,但過期的新聞在這個經常更新的模版並沒有意義;這也是在下於 2009年5月16日 (六) 01:45 (UTC) 所說的;只是閣下只在重申追求媒體資料速度而沒有認真理會罷了。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8日 (一) 00:34 (UTC)[回覆]
  • 總之除非有更新的新聞來源證明疑似個案已經消案或者情況已經更新,否則這就是私自推測的行為,有些非發達國家並不是這麼醫學發達到可以在當地很快地檢測的,就這樣。或者你叫世衛給你出篇「疑似案例十天後必定註銷」的新聞稿吧,那我永遠在這閉嘴,不會阻著大大你行事。 —我愛黑澀棒棒堂,開堂啦~點此留言 2009年5月18日 (一) 18:01 (UTC)[回覆]
  • 疑似個案的數字每天都在變是常理,閣下搞不懂不單是因為閣下沒有認真理解過事情的本質、更加沒有參與過持續更新。所有有官方消息的地區,不論第一還有第三世界、疑似個案數字一樣每天也在變,既有確診、也有新病人、更有消案。傳媒有傳媒自己的考慮去選擇報導與否,除了首宗疑似之外、有甚麼理由他們會持續跟進沒有確診的案例?任何新聞都會過時是常識、數字天天在變亦是常態,傳媒有沒有更新是一回事,但他們沒有跟進的話,有甚麼理由還要把十天前的新聞留著?像那個墨西哥百人死亡,由三十多人確診H1N1死亡、到現在七十多人確診死亡,都一直沒有變;看看官方說法,卻是在說大部分新增死亡個案純粹是驗屍結果,但請問美聯社有再跟進過數字嗎?當整個模版的數字都是在說廿四小時內的事,實在沒有理由要還要留著十天前的新聞。這樣也算「私自」推測,與在午餐中掛知名度模版一樣的可笑。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9日 (二) 00:17 (UTC)[回覆]
  • 我認為,足夠可靠的媒體來源可以作為疑似病例數字的參考,比如三大通訊社、以及其他一些有世界影響力的媒體。而那些我們不太熟悉的媒體,尤其是一些小國家的媒體,則需要慎重。如果一個編者加入了這種來源,那麼這個編者最好同時主動追蹤一下這些媒體的後續報道,因為其他編者可能無法勝任這種工作。中文媒體方面,可以採用地區內有影響力的媒體報道,而跨區域的報道最好不採用(例如台灣媒體報道大陸病例、或是反之)。
  • 總之,在下認為根據可信的媒體來源來填充疑似病例數字還是可行的,至於User:Anfield.charlie說的實效性問題,也許可以通過為長時間未更新的數字加注釋解決?
  • 另外,其實帶疫情平息後,條目最終的數字應該只包括確診、死亡兩個(痊癒=確診數-死亡數,所以不必要),因此現在的爭執並非長期問題。//Rafo[m] 2009年5月19日 (二) 10:12 (UTC)[回覆]
  • 要找傳媒資料不是問題,只是沒可能24小時都追蹤著所有疫情而矣。
  • 實效性問題,在下覺得 7 日以下的仍然可以接受;但 7 日以上的「疑例」,病人隨時都已經康復好了,沒甚麼理由連甚麼毒也測不出,況且發達國協助落後國檢測亦不是甚麼特別事情。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22日 (五) 13:47 (UTC)[回覆]

疑似病例、懷疑病例[編輯]

請詳細解釋一下疑似病例與懷疑病例的區別。//Rafo[m] 2009年5月19日 (二) 10:11 (UTC)[回覆]

增加個案[編輯]

請各位更新模版時,務必附加資料來源,並且更新個案總數。最近有很多維基人一聽到本地有新個案,便急不及待更新數字就完事,甚麼都沒有留下,在下認為並不是良好習慣:會使其他跟進的維基人帶來相當的不便。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22日 (五) 13:51 (UTC)[回覆]

雖然小弟很忙,但如有人把原有的連結刪去,還是會回退的。—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02:27 (UTC)[回覆]

英文版已經開始刪除疑似病例的工作[編輯]

隨著疫情發展,多國開始停止公佈疑似個案,英文版已經除去相關欄目。在中文版疑似病例的情報愈來愈少的情況下,現在這邊是不是需要考慮一下開始進行相關刪除工作…? —我愛黑澀棒棒堂,開堂啦~點此留言 2009年5月31日 (日) 17:33 (UTC)[回覆]

我認為根本無必要必須根據來源的個案數字[編輯]

香港6月17日確診人數急升,一日內共54宗,總確診人數171人。本人於當天大約香港時間下午七時左右,從TVB互動新聞台現場記者會得知情況,維基相關頁面已有更新,但被User:Anfield.charlie回退。本人之後再作更新,再被User:Anfield.charlie回退,原因是"所有個案統計數字必須提供相乎的資料來源"(這個規則只是由他寫的),但根本就是矛盾,"切勿把最新報告的連結取代通往報告頁面的連結",但其實已經有其它網上報章報道,但仍被User:Anfield.charlie回退。

"所有個案根本沒有必須提供相乎的資料來源",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現在是香港時間6月18日凌晨1時10分,與報道已超過6小時,而官方相關的來源[4]現在仍然原封不動,"118宗"(前一天的個案數字)。我相信維基是互動的,香港不是只有一個傳媒,若只是按照同一個來源,根本就是死板。—ACM 2009年6月17日 (三) 17:16 (UTC)[回覆]

要求可供查證資料來源從來都是維基的方針,是誰寫都好也沒有違反的可能;既然沒有新的資料來源提供,當然就會被改回原來的資料,否則那便是原創研究。閣下單方面聲稱是無線的新聞而不提供任何連結是不可能接納,除非閣下把那些方針都廢掉。
何況,指引由始至終都沒有禁止增加資料來源,只是要求各位更新的同時保留官方的連結、保留著通往最新報告網頁的連結(即保留著[5]而非[6]或其他傳媒新聞),閣下的引言故意省略前句,是斷章取義。
維基百科無錯是互動,但這是百科全書而不是新聞,沒有保持同步的必要,更加不能因此而把維基百科的支柱放棄。—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6月17日 (三) 19:52 (UTC)[回覆]

(!)意見:可考慮加入相關明報新聞HKT/UTC+8昨晚七點多便有相關新聞)、無線MyTV六點半/晚間新聞連結,維基百科:可供查證是我們的五大支柱之一,理應遵守。做法是原衞生防護中心連結予以保留,後面再加上相關新聞連結。—Tlrmq (留言) 2009年6月18日 (四) 02:44 (UTC)[回覆]

無錯,附加相關新聞連結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且,看見維基內容與參考資料不符時而按照參考來源修正本來就是應當。
至於來源請求模版方面,在下認為除非全無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才合適使用;本身有來源的時候,應該按照來源的資料。—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6月18日 (四) 10:2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