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狸藻
黃花狸藻 | |
---|---|
黃花狸藻的花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
屬: | 狸藻屬 Utricularia |
種: | 黃花狸藻 U. aurea
|
二名法 | |
Utricularia aurea Lour., 1790
| |
異名 | |
Utricularia flexuosa |
黃花狸藻[1][2][3][4][5][6][7](學名:Utricularia aurea),又稱黃花挖耳草[2],水上一枝黃花[2],金魚茜[2]為狸藻屬中大型的多年生浮水食蟲植物。其種加詞「aurea」來源於拉丁文,意為「金色」,指其植株顏色,為水生植物。其分布範圍為印度至日本及澳大利亞[8]。[9]
形態特徵
[編輯]黃花狸藻為水生草本。[2][3][4][5][6][7]莖匍匐[6],分枝[3][4][6][7],圓柱形[6],長15至20厘米,直徑0.5至2毫米。[2]葉互生[2][6]或輪生[4][5],長2至6厘米,細剛毛。[2]葉具3至4達基部深裂,裂片先呈羽狀,後一至四回二歧狀,末回呈毛髮狀。[2][6]無冬芽。[4]
黃花狸藻的捕蟲囊側生於葉裂片,呈斜卵球形,側扁,具短梗[3],長1至4毫米[2]。[2][6]囊口側生於捕蟲囊[3],唇上部具2條常疏生分枝的剛毛[4]。[2]
黃花狸藻的花序為總狀花序[3][5],直立,長5至25厘米[6]。[2]花位於花序中上部,3至8朵,無被毛。[2]花序軸圓柱形[6],長6至15厘米[4][5],直徑0.3至1.3毫米,無鱗片[3][4][5][6]或少鱗片[4][5]。[2]小苞片抱莖[4][5]或不存在[2][6]。苞片基部着生[3][6],寬卵圓形[6],長1.5至2毫米[3],末端圓形或急尖[6]。[2]花梗絲狀,橫切面為橢圓形,長4至20毫米;開花時直立,開花後下彎[3][4][5][6]。[2]花萼2裂至基部[3],裂片近等,上唇略長,卵形[3][7]或卵狀長橢圓形[5];[2][6]花時長3至4毫米,末端鈍形,邊緣內曲;果時長7至9毫米,略肉質[4],展開[3][4][5][7]或反折。[2]花冠長10至15毫米[6],黃色[3][4][5],喉部偶爾具橙紅色條紋,外表面無毛或疏生短柔毛[2]。[2][6]上唇寬卵形或近圓形,末端圓形[6],長約為上萼片的2倍[4]。下唇橢圓形,末端圓形或微凹,喉凸隆起呈淺囊狀,較上唇長[3]。[2][6]距近筒形[6],長約5毫米[4][5],基部為圓錐狀,末端鈍形[2][5]。距比下唇長[4]或短[6],並與下唇平行或呈銳角。[2]雄蕊2枚[3][4][7],着生於花冠基部[3][7],無毛被,花絲長約2毫米,線形[3],上部大[3],藥室匯合。[2][6]子房球形,密生腺體,無毛被。[2][6]花柱長約為子房的一半,無毛被,花後延長。柱頭二裂[3],下唇為半圓形,邊緣具毛,上唇極短,鈍形,無毛被。[2][6]蒴果球形[3][4]或圓錐形[7],直徑4至5毫米,末端具喙狀宿存花柱[3][4][7],周裂。[2][6]種子直徑0.8至2毫米,盾狀[4][5],淡褐色,具5至6個角[4][5]及細小網狀突起,角上具極狹的棱翅,無毛被。[2][6]
黃花狸藻少見假根,存在時輪生於花序軸基部[6]或近基部[2],扁平,膨大。[2][6]假根長2至6厘米,直徑1至3毫米,具絲狀分枝。[2]
分布範圍
[編輯]黃花狸藻通常生長於海拔50米至2680米的稻田或池塘中。其分布於東亞、東南亞等地,包括伊朗[8]、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澳大利亞[8]、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及台灣。[2][3][4][5][6][7]
相關物種
[編輯]黃花狸藻常與南方狸藻(U. australis)和普通狸藻(U. vulgaris)混淆。黃花狸藻與這兩者的差別為其花序軸上無鱗片。即使存在,鱗片也小於苞片。而南方狸藻和普通狸藻花序軸的鱗片多,且與苞片等大。[1]
南方狸藻、黃花狸藻和普通狸藻之間形態特徵的區別[1] | |||
形態特徵 | 南方狸藻 | 黃花狸藻 | 普通狸藻 |
---|---|---|---|
羽片 | 均位於同一平面 | 非同一平面 | 非同一平面 |
小羽片齒狀緣 | 有 | 無 | 無 |
鱗片 | 有 | 無,極少出現長約1毫米 | 有 |
苞片或鱗片尺寸 | 約3毫米 | 約2毫米 | 約3毫米 |
苞片基部 | 耳狀 | 抱莖 | 耳狀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趙怡姍. 台灣產狸藻科之分類研究 (PDF).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碩士論文. [2008-04-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2-1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李振宇. 黄花狸藻 (PDF). 中国植物志 69. 科學出版社: 604–605. 1990.[永久失效連結]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陳漢斌 (編). 黄花狸藻 (PDF). 山东植物志 2. 青島出版社: 1167. 1990. ISBN 7-5436-0549-5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失效連結]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錢嘯虎 (編). 黄花狸藻 (PDF). 安徽植物志 4.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417. 1991.[永久失效連結]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黄花狸藻 (PDF). 海南植物志 3. 科學出版社: 517. 1974.[永久失效連結]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鄭朝宗 (編). 黄花狸藻 (PDF). 浙江植物志 6.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76–77. 1993. ISBN 9787534106477.[失效連結]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黄花狸藻 (PDF). 贵州植物志 1. 貴州人民出版社: 360. 1992.[永久失效連結]
- ^ 8.0 8.1 8.2 Gibson, Robert. (1999). Carnivorous Plants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8(2): 59–69.
- ^ Taylor, Peter. (1989). The genus Utricularia - a taxonomic monograph. Kew Bulletin Additional Series XIV: London.
- Whitehead, Bria. (1972).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Illawarra Are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1(3): 41–45.
- Adamec, Lubomir and Pasek, Kamil. (2009). Photosynthetic CO2 affinity of aquatic carnivorous plants growing under nearly-natural conditions and in vitr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8(4): 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