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陽明山暮蟬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陽明山暮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半翅目 Hemiptera
亞目: 頸喙亞目 Auchenorrhyncha
科: 蟬科 Cicadidae
屬: 暮蟬屬 Tanna
種:
陽明山暮蟬 T. sozanensis
二名法
Tanna sozanensis

陽明山暮蟬學名Tanna sozanensis[2],舊稱「草山蜩」,為蟬科暮蟬屬下的一種,分布於台灣海拔約300至1000公尺的山區,為臺灣特有種,具有趨光性。體型與大坪暮蟬相似,公蟬尾節長,體長約34—38公釐(1.3—1.5英寸)。母蟬第8腹節有白粉覆蓋,體長約23—27公釐(0.91—1.06英寸)。[6][3]

辨識特徵[編輯]

體表斑紋多變,頭胸部具金黃色鱗毛,腹部鱗毛則為銀色。頭部呈綠色或橄欖色,複眼綠色或深綠色,單眼紅色(複眼與單眼外緣均呈黑色)。腹部背面呈褐色或黑褐色;腹面則多呈淡黃色,並具有白色或金色短毛,第 8 節具有白色短毛或白粉。前胸背板呈深褐色,中央有綠色縱帶;前胸緣片呈綠色,外緣呈角狀,兩側外緣下方有兩至三個黑褐色斑點;中胸背板呈褐色或橄欖色,黑色中紋延伸至叉字型隆起,且有兩個綠色(也有個體呈黃綠色或橄欖色) W 字紋(兩個 W 字紋中間各有一個黃褐色斑,明顯度會因個體不同而有所差異)。雄蟲腹部(腹面)第 3 節與第 4 節有明顯瘤狀突(第 3 節瘤狀突較大)。雙翅透明,翅脈黑色與綠色相間,前翅第 1、2、3、4 橫脈及有時於M1脈基部具有污褐色斑紋,R3、R4+5、M1、M2、M3、M4 及 CuA1 脈近外緣處各具一個黑褐色小圓斑。背瓣大。體長約 2 至 4 公分[6][7][8]

參考來源[編輯]

文獻
腳注
引用
  1. ^ 加藤正世. 日本產蟬類(四). 臺灣博物學會會報. 1926年2月, 16 (82): 23–31 [2014-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典藏
  2. ^ 2.0 2.1 陽明山暮蟬 Tanna sozanensis Kato, 1926.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3. ^ 3.0 3.1 Tanna sozanensis (Kato, 1926) 陽明山暮蟬.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2016-02-15]. ;2015-10-01日之前的前端介面舊版:Tanna sozanensis (Kato, 1926) 陽明山暮蟬.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2016-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8). 
  4. ^ 學名:Tanna sozanensis (Kato, 1926) 中文名:陽明山暮蟬.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16-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1). 
  5. ^ Sanborn 2013,第369頁
  6. ^ 6.0 6.1 6.2 陳振祥 2007,第131–132頁
  7. ^ 陽明山暮蟬.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昆蟲典藏知識單元.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3-10-10]. .wa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Y. Lee & M. Hayashi. Taxonomic Review of Cicadidae (Hemiptera, Auchenorrhyncha) from Taiwan, Part 3. Dundubiini (Two Other Genera of Cicadina), Moganiini, and Huechysini with a New Genus and Two New Species.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2004年2月, 7 (1): 45–72. 

擴展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