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盧克斯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盧克斯內
Alūksne
城鎮
阿盧克斯內新城堡
阿盧克斯內新城堡
阿盧克斯內旗幟
旗幟
阿盧克斯內徽章
徽章
阿盧克斯內在拉脫維亞的位置
阿盧克斯內
阿盧克斯內
阿盧克斯內於拉脫維亞位置圖
坐標:57°25′26″N 27°03′01″E / 57.4239°N 27.0503°E / 57.4239; 27.0503
國家 拉脫維亞
市鎮阿盧克斯內市鎮
城市權1920年
面積
 • 總計14.2 平方公里(5.5 平方英里)
海拔217 公尺(712 英尺)
人口
 • 總計9,308人
 • 密度655人/平方公里(1,700人/平方英里)
時區EETUTC+2
 • 夏時制EESTUTC+3
郵遞區號LV-430(1-2)
區號+371 643
氣候Dfb
網站visitaluksne.lv/eng/

阿盧克斯內拉脫維亞語Alūksne)是拉脫維亞阿盧克斯內市鎮內的城鎮,位於該國東北部,毗鄰與愛沙尼亞俄羅斯接壤的邊境,面積14.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17米,2012年人口8,653。

歷史[編輯]

1661年的阿盧克斯內城堡

史前時期,阿盧克斯內湖附近地區出現了一些來自芬蘭語支的部落定居,到了8至12世紀,當地的族群逐步替換為了拉特加萊人英語Latgalians。根據普斯科夫編年史,該地最早被記載於1284年,在當時被稱為OlystaAlystVolyst,而Alūksne的名稱則來自於拉特加萊語單詞olūksna,意思是該地區的泉水森林。

1224年立窩尼亞騎士團征服了定居於此的拉特加萊人[1]。1284年,他們在附近的島嶼上,建立了一個木製的城堡,以耶穌的母親瑪麗亞定名為瑪麗安堡(德語:Marienburg),這座城堡用於保護從里加到普斯科夫的貿易路線。1342年,在阿盧克斯內湖最大的島上建造了一座新的石頭城堡,也就是今天的阿盧克斯內城堡[2]

1560年,利沃尼亞戰爭期間,馬林堡被沙皇俄國伊凡四世的軍隊占領。它於1582年被併入波蘭立陶宛聯邦;該鎮又於1629年成為瑞典帝國的一部分。

1940年大火前拍攝的阿盧克斯內的市鎮中心

信義宗牧師約翰·恩斯特·格呂克英語Johann Ernst Glück(德語:Johann Ernst Glück)是第一個將《聖經》翻譯成拉脫維亞語的人,1683年他於維澤梅創立了第一所拉脫維亞語的教會學校,如今這裡是恩斯特·格呂克聖經博物館英語Ernst Glück Bible Museum。1702年大北方戰爭期間,謝列梅季耶夫英語Sheremetyev率領的俄羅斯軍隊占領了該鎮,對該地區造成了巨大破壞,並驅逐了所有居民,包括格呂克和他的養女瑪爾塔·斯卡夫龍斯卡(拉脫維亞語Marta Skavronska),而瑪爾塔·斯卡夫龍斯卡也就是後來成為俄羅斯女皇的葉卡捷琳娜一世。 自1721年以來,阿盧克斯內成為沙皇俄國利沃尼亞省的一部分,但是幾十年以來這裡都是一個規模極小的定居點,該定居點直到19世紀才開始發展,後來成為立沃尼亞主要的貿易中心之一。1903年,一條從普利亞維尼亞斯瓦爾卡,經由古爾貝內和阿盧克斯內的窄軌鐵路進一步促進了該地的發展。

拉脫維亞獨立戰爭期間,阿盧克斯內是維澤梅地區最早指定的定居點之一,1919年被拉脫維亞軍隊英語Latvian Army解放,1920年獲得城鎮資格;自2009年以來,阿盧克斯內是阿盧克斯內市鎮的行政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盧克斯內從1941年7月5日至1944年8月19日期間,被納粹德國占領[3]

目前為止,該鎮的島嶼被稱為城堡島(拉脫維亞語Pils salas)和瑪麗亞島,而阿盧克斯內城堡則被用於露天劇場

自然[編輯]

阿盧克斯內湖[編輯]

阿盧克斯內位於拉脫維亞第11大的湖阿盧克斯內湖的湖畔。湖中有4個島嶼分別是愛島(拉脫維亞語Cepurītes)、長島、蒂庫盧島(拉脫維亞語Tīklu)和城堡島(拉脫維亞語Pils salas)。湖水平均深度為7米,最大可達20米深。

氣候[編輯]

阿盧克斯內的氣候類型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歸類為Dfb型。

阿盧克斯內(平均值1991-2020,極端值1945年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8.8
(47.8)
10.9
(51.6)
18.2
(64.8)
26.5
(79.7)
30.2
(86.4)
32.0
(89.6)
33.3
(91.9)
32.9
(91.2)
29.4
(84.9)
21.1
(70.0)
13.1
(55.6)
10.8
(51.4)
33.3
(91.9)
平均高溫 °C(°F) −2.8
(27.0)
−2.4
(27.7)
2.5
(36.5)
10.2
(50.4)
16.4
(61.5)
19.9
(67.8)
22.4
(72.3)
20.9
(69.6)
15.3
(59.5)
8.2
(46.8)
2.3
(36.1)
−1.1
(30.0)
9.3
(48.8)
日均氣溫 °C(°F) −4.9
(23.2)
−5.1
(22.8)
−1.0
(30.2)
5.6
(42.1)
11.3
(52.3)
15.0
(59.0)
17.4
(63.3)
16.1
(61.0)
11.1
(52.0)
5.3
(41.5)
−0.4
(31.3)
−3.0
(26.6)
5.7
(42.3)
平均低溫 °C(°F) −7.5
(18.5)
−8.1
(17.4)
−4.6
(23.7)
0.8
(33.4)
5.7
(42.3)
9.9
(49.8)
12.6
(54.7)
11.6
(52.9)
7.4
(45.3)
2.6
(36.7)
−1.6
(29.1)
−5.1
(22.8)
2.0
(35.6)
歷史最低溫 °C(°F) −37.4
(−35.3)
−36.8
(−34.2)
−28.8
(−19.8)
−15.9
(3.4)
−5.8
(21.6)
−0.3
(31.5)
2.9
(37.2)
0.7
(33.3)
−5.1
(22.8)
−10.6
(12.9)
−20.6
(−5.1)
−36.8
(−34.2)
−37.4
(−35.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55.4
(2.18)
43.9
(1.73)
40.8
(1.61)
40.5
(1.59)
63.1
(2.48)
90.3
(3.56)
82.9
(3.26)
82.9
(3.26)
63.7
(2.51)
73.8
(2.91)
61.0
(2.40)
52.0
(2.05)
750.3
(29.54)
平均降水天數(≥ 1 mm) 14 11 11 8 10 13 11 12 12 13 14 14 143
月均日照時數 30.9 60.2 133.3 199.0 278.4 273.1 284.2 243.1 151.7 73.5 28.3 20.5 1,776.2
可照百分比 14 24 37 47 55 52 54 53 41 24 12 10 41
數據來源1:LVĢMC[4][5]
數據來源2:NOAA (precipitation days 1981-2010)[6]

人口統計[編輯]

根據CSB提供的數據,阿盧克斯內的人口統計如下表。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20 2,029—    
1925 3,507+72.8%
1935 4,385+25.0%
1959 6,400+46.0%
1970 7,655+19.6%
年份人口±%
1979 10,093+31.8%
1989 10,913+8.1%
2000 9,510−12.9%
2011 8,057−15.3%
2021 6,488−19.5%
來源:拉脫維亞地理空間信息局[7]

姐妹城市[編輯]

圖集[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Alūksnes vēsture. VisitAluksne. [202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拉脫維亞語). 
  2. ^ Livonian Order Castle Ruins in Alūksne. Latvia.travel. [14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3. ^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городов. [2023-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3). 
  4. ^ Klimatisko normu dati. 拉脫維亞環境、地質與氣象中心. [January 12,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5. ^ Gaisa temperatūras rekordi. 拉脫維亞環境、地質與氣象中心. [January 12,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3). 
  6.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limate Normals for 1981-201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January 12,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6). 
  7. ^ CSD data. [2023-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3). 
  8.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niskis.lt. [29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