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鶴鐵道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阪鶴鐵道株式會社
阪鶴鉄道株式会社
公司類型株式會社
後繼機構帝國鐵道廳
成立1896年4月 (1896-04)[1]
結束1907年7月1日 (1907-07-01)
代表人物代表取締役社長 田艇吉[1]
總部 日本兵庫縣川邊郡伊丹町[1]
業務範圍近畿地方
產業運輸業
服務鐵路運輸
實收資本額400萬日元[1]

阪鶴鐵道(日語:阪鶴鉄道はんかくてつどう Hankaku Tetsudō */?)是日本一家曾存在於1896年至1907年之間的私營鐵路公司,經營目前的福知山線。1906年,日本頒佈《鐵道國有法日語鉄道国有法》,隔年阪鶴鐵道被收歸國有,成為帝國鐵道廳的一部份。

歷史[編輯]

1892年一部分大阪商人建立攝津鐵道日語摂津鉄道,投資經營尼崎(後來的尼崎港站)和池田(現在的川西池田站附近)之間的鐵路線,當時日本正在日本海側的舞鶴修建軍港,攝津鐵道於是計劃延長攝津鐵道,使其成為將大阪與舞鶴連接起來的一條鐵路。1893年8月 (明治26年),攝津鐵道提出申請修建大阪神崎、池田、三田福知山,到舞鶴之間的鐵路的許可。12月,該公司還申請了在福知山 - 和田山 - 八鹿之間建設支線的許可證,為今日山陰本線的一部分,但是1894年發生甲午戰爭山陰地區的鐵路建設被迫暫停取消。1896年4月阪鶴鐵道作為公司法人正式成立,最初的總公司位於大阪市北區曾根崎[1]

然而,由於同樣建設通往舞鶴鐵路的京都鐵道獲得了京都 - 綾部 - 舞鶴的建設許可證,因此阪鶴鐵道無法取得福知山 - 舞鶴區間的建設許可。此外,大阪 - 神崎 (現JR尼崎)區間由於與遞信省鐵道局的官設鐵道平行,因此未獲得許可。結果,阪鶴鐵道只得到神崎 - 福知山區間的建設許可。1897年2月阪鶴鐵道與攝津鐵道合併,12月池田 - 寶冢區間開通;1898年6月,冢口 - 神崎開通,9月開始與官鐵線直通運行至大阪;1899年1月路線延長至三田,3月延長至篠山(現篠山口站),5月延長至柏原,7月延長至福知山南口(後廢站),同時總公司遷往伊丹町(現伊丹市)。

然而京都鐵道因保津峽段的施工困難而陷入資金短缺,園部 - 舞鶴段未能開通。於是阪鶴鐵道於1899年12月再次申請修建福知山 - 舞鶴 - 宮津之間的鐵路,但遭到拒絕,阪鶴鐵道於是計劃利用由良川日語由良川來運送前往宮津的列車。 1901年12月(有多種說法[2][3][4][5])開始,遊客從福知山南口乘坐人力車到蛇端登船點,從那裡乘船前往由良,為此阪鶴鐵道成立了「由良汽船」,建造第一由良川丸[6]和第二號由良川丸[7] 。前往舞鶴必須在途中的藤津換乘人力車,前往宮津則到終點由良換乘人力車。[8]

1901年10月1日日本海軍舞鶴鎮守府啟用,但由於京都鐵道延伸至舞鶴前景不容樂觀,因此政府於1902年4月撤銷京都鐵道的許可證,改為政府自行建造、運營的鐵路。[9]1904年11月新舞鶴 - 福知山區間的舞鶴線 (福知山 - 綾部為今日山陰本線的一部分)開通時,阪鶴鐵道也開通了福知山南口 - 福知山區間,借用官設鐵道福知山 - 新舞鶴區間,最終開通了大阪 - 舞鶴的直達服務。同時,為了連接丹波若狹地區,開始運營從舞鶴到宮津小濱等地的鐵路輪渡

此外,考慮到神崎和大阪之間的運輸量未來會增加,阪鶴鐵道還申請並獲得了在池田和大阪之間修建支線的許可。然而1906年在日俄戰爭衝擊下,鐵道國有化的呼聲提高,同年《鐵道國有法》頒布,阪鶴鐵道被列入其中,並在1907年7月1日收歸國有。神崎 - 福知山間轉讓給帝國鐵道廳,成為今日JR西日本的福知山線;池田和大阪之間修建支線的許可則被取消,但日後作為阪急電鉄前身的箕面有馬電氣軌道日語箕面有馬電気軌道繼承該計劃,建成今日的寶塚本線

路線[編輯]

京都鐵道・阪鶴鐵道路線圖(1907年)
神崎-福知山
(直通至官設鐵道大阪站 - )神崎站 - 塚口站 - 伊丹站 - 池田站 - 中山站 - 寶塚站 - 生瀨站 - 武田尾站 - 道場站 - 三田站 - 廣野站 - 相野站 - 藍本站 - 古市站 - 篠山站 - 大山站 - 下瀧站 - 谷川站 - 柏原站 - 石生站 - 黑井站 - 市島站 - 竹田站 - 福知站 - 福知山站( - 直通官設鐵道新舞鶴站
塚口-尼崎
塚口站 - 尼崎站

船舶[編輯]

橋立丸
木造(58噸),1904年大阪鐵工所日語日立造船[10],52人座。舞鶴 - 宮津間航線使用,但規模較小。[11]
第二橋立丸
木造(170噸),1906年製[12],舞鶴 - 小濱間航線使用。[13]
阪鶴丸
鋼體(760噸),1906年大阪鐵工所製[12],1905年4月開設的舞鶴 - 境航線用。
第二阪鶴丸日語第二阪鶴丸
阪鶴鐵道向大阪鐵工所訂購,但竣工時阪鶴鐵道已國有化,因此交由鐵道院經營。[14][15]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日本全國諸會社役員録. 明治40年』(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 ^ 1901年(明治34年)3月に福知山宮津間の由良川を利用し鉄船2艘を建造『速水太郎伝』(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3. ^ 1902年(明治35年)5月29日に小型蒸気船を運航せしめ福知山舞鶴間由良川により旅客の連絡開始『帝國鉄道要鑑. 第3版』(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4. ^ 第二由良川丸の製造日が1902年(明治35年)7月(船舶番號8391所有者速水太郎)(第一由良川丸は未掲載)『日本船名録. 明治36年』(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5. ^ 1901年(明治34年)3月に航路開設當初は全行程を川船で上下し、1902年(明治35年)に第一・第二由良川丸を建造し、福知山 - 河守は川船で、河守 - 由良間を第一・第二由良川丸で運航『鉄道連絡船100年の航跡』8-9頁
  6. ^ 寫真『明治工業史. 〔第3〕』(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7. ^ 寫真『第五回內國勧業博覧會審査報告. 第8部』(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8. ^ 1904年11月まで続けられた田中真人ほか『京都滋賀鉄道の歴史』京都新聞社、1998年、277頁
  9. ^ 「私設鉄道株式會社線路中免許取消」『官報』1902年4月24日(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10. ^ 『日本船名録. 明治39年』(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11. ^ 『鉄道連絡船100年の航跡』20頁
  12. ^ 12.0 12.1 『日本船名録. 明治40年』(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13. ^ 『鉄道連絡船100年の航跡』21-22頁
  14. ^ 『鉄道連絡船100年の航跡』33頁
  15. ^ 『日本船名録. 明治42年』(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