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穆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鄒穆公(?—?),為戰國諸侯國鄒國君主,孟子在世時的鄒國國君。

前任:
中間後世失考
上一代:邾婁考公
戰國邾國君主 繼任:
不詳

不以粟食鵝[編輯]

原文[編輯]

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粃,毋敢以粟。於是,倉無粃而求易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吏以請曰:「粟食雁,為無費也。今求粃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以粃食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也。夫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苦勤而不敢惰者,豈為鳥獸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也,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會⑦。周諺曰:『囊漏貯中』,而獨勿聞歟?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倉之粟移之與民,此非吾粟?鳥苟食鄒之粃,不害鄒之粟而已。粟之在倉與其在民,於吾何擇?」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 ——《新書·春秋》

譯文[編輯]

鄒穆公下了命令,飼養鵝的人,一定要用粃作飼料,不可用粟。糧倉里供給公家餵鵝的粃,於是斷缺了,便向民間去換取,二石粟才換來一石粃。管理糧倉的官吏向穆公請示,說:「用粟餵鵝,不用花錢(糧倉里能供應)。現在向農民去收購粃,要二石粟才換一石粃。再拿粃飼鵝,耗費太大了。請求仍以粟餵食。」穆公說:「這,你就不明白了。百姓把牛餵飽而耕地,而自己卻在烈日下光着脊背鋤地,耐苦勤勞,不敢有點怠惰,難道是為了鳥獸勞累的嗎?粟米,這是上等的食糧,怎麼可以拿它來餵鵝。這是你只會打小算盤而不懂得大盤算了。周人有句俗話說:『盛糧食的袋子漏了,也都是漏在倉里。』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做一國之主,應是百姓生活的依靠。拿倉里的粟去換百姓的粃,難道就不是我們自己的粟了?只不過鵝吃的是鄒國的粃,沒有糟蹋鄒國的粟子。粟子貯存在糧倉里跟收藏在百姓家中,對我來說有什麼可以選擇的?」鄒國的百姓聽了,都懂得了各家的藏糧和政府的儲存完全是一回事呀!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