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鄂霍次克海縱貫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鄂霍次克海縱貫線(日語:オホーツク海縦貫線オホーツクかいじゅうかんせん Ohotsukukaijyuukansen */?)是沿北海道東北的鄂霍次克海沿岸,連接南稚內-網走的鐵路計劃。雖然該線有着鄂霍次克本線[1]等名稱,但最後並未實現。

概要[編輯]

該計劃目的在於連接鄂霍次克海沿岸斷續鋪設的各鐵路線,形成直通網走 - 南稚內,全長約335 km的鐵路線。在1980年代,廢除特定地方交通線的過程中,為阻止鐵路遭到廢除,網走管內綜合開發期成會對赤字地方線路的問題展開了構思,並向網走支廳就鐵路連接釧路和宗谷方向的問題提出了呼籲[1]

在該計劃誕生時,鄂霍次克海沿岸已經建設了以下線路。

然而,由於各線路間的聯通條件較差,導致了嚴重的虧損,甚至可能使之遭到廢除[2]。此時,距離完成連接網走和稚內僅剩興濱線未成區間沒有開通。為完成未成區間以實現鄂霍次克海一側的鐵路一體化,去處其間的換乘過程而改為直通運轉[2],提高以海產品為中心的貨物需求和以浮冰為中心的觀光需求以達成經營改善[2],沿線自治體提出了作為國鐵或以第三部門鐵道的方式保留線路的計劃。

1981年8月,沿線的宗谷、網走、上川管內的開發期成會之主要成員上京,對國鐵、運輸省和自民黨展開了首次陳情活動[1],由紋別市市長金田武日語金田武任會長一職[3]。興濱南線、興濱北線沿線的4個町、作為期成會事務局所在地的紋別市和作為觀察員的網走、宗谷宗谷支廳以及北海道廳共同參加了事務研究會[4]

1982年時,雖然作為計劃第一階段的興濱線未成區間建設和將之轉為第三部門運營預計每年將產生1.4億日元的虧損,但由於其保留目的在於促進沿線開發和振興,同時轉為第三部門這一行為同樣屬於順應國策,故預計會得到國家和北海道的支持。因此,期成會追加投入了轉移支付金,並向國鐵要求除雪工作和設立第三部門會社的出資[5]。同年10月,期成會開行了直通網走 - 稚內,沿既存區間和未成區間(雄武 - 北見枝幸),全程共11小時的巴士試乘示威活動[6][7]。然而,將興濱線轉為第三部門的方案最終於1984年12月失敗,而興濱南線和興濱北線也決定於1985年廢除。儘管本計劃在後續依然也有繼續進行相關討論[8],然而最終未成區間再未復工,上述的5條線路也分別於1985年至1989年先後廢除。

此外,也有看法認為釧網本線的網走 - 東釧路區間[2]根北線標津線亦為該縱貫線的一部分。釧網本線聯通了網走 - 斜里(現・知床斜里)的鄂霍次克海岸,而根北線也存在自斜里越過內陸的根北峠連接至標津線的根室標津的預定線。

關聯項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釧路-稚內500キロ鉄路で未來はバラ色 オホーツク本線期成會旗揚げ-北海道新聞1981年10月29日朝刊
  2. ^ 2.0 2.1 2.2 2.3 赤字線"反撃"つくるぞ「オホーツク本線」稚內-釧路廃止路線一本化 貨物は増えるし観光の目玉にも 沿線自治體活発な動き-北海道新聞1981年9月4日朝刊
  3. ^ 興部-浜頓別結ぶ興浜線第三セクター化検討 オホーツク本線建設期成會 - 北海道新聞1982年1月31日朝刊
  4. ^ 23日に事務研究會オホーツク本線期成會 - 北海道新聞1982年4月18日朝刊
  5. ^ 瀬戸際の赤字線2 興浜南・北線 存続への夢乗せて オホーツク本線 - 北海道新聞1982年10月1日朝刊
  6. ^ 夢を乗れ"オホーツク本線"きょう発車 実現訴えて、町長らが試乗會 - 北海道新聞1982年10月27日
  7. ^ "オホーツク本線"発車 65人が試乗、実現へ示威 - 北海道新聞1982年10月27日夕刊
  8. ^ 興浜南、北線バス転換正式決定 - 北海道新聞1985年2月8日朝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