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帝國主義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8年10月31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31日) |
語言帝國主義是指在優勢語言與其他語言之間,由於結構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使強勢語言長期維持的支配地位,將逐漸地把主導語言轉移給說其他語言的人。這種發生重構的轉換本質上是一種權力的證明——通常為軍事實力,但在現代世界也可以是經濟實力。[1]舉例說:在現代社會中,國際社會間語言的能力可以影響一家國際機構的行事標準,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等金融機構批出貸款的原則,很可能受到貸款申請者的(語文)能力。而這亦是過往這些機構被指對待南美洲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國家的申請人造成不公平,間接造成這些國家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經濟危機的元兇。[2]
各種語言帝國主義
[編輯]英語帝國主義
[編輯]工業革命以後,英語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語言,其影響力遠超拉丁語、法語及西班牙語。英語帝國主義目前在全球仍最具規模。
漢語帝國主義
[編輯]現代標準漢語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並加以推廣。漢語族各語言及藏語、維吾爾語、蒙古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環境受到現代標準漢語的壓制。此外,現代標準漢語在歐美及東南亞的影響力迅速擴大,並讓現代標準漢語(國語、華語)成為漢語的標準音(如新加坡講華語運動)。
日語帝國主義
[編輯]19世紀末至20世紀,隨着日本的擴張,日本在其占領地域推行日語教育,這被認為是一種皇民化教育。這種皇民化教育,至少曾在朝鮮半島及台灣實行過。而隨着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日本帝國繼續在大東亞戰爭中的新占領地推行日本語教育。在香港被日本佔領期間,官立學校及部分受政府資助的學校都要從過往的英語教育改為日語教育。時至21世紀的今日,很多昔日皇民化教育的影響仍然保留到現在。在語言學期刊有不少論文就此題目作出論述。此外,在今日的日本國土範圍,琉球語、阿伊努語和尼夫赫語的使用仍受到日本語的排擠,而目前它們都是瀕危語言。
希臘語帝國主義
[編輯]羅馬帝國建立後,古希臘語在學術、哲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保留了特權地位。起源於希臘語的詞彙,多保留於今日醫學等學術領域。aérodrom(飛行場)、téléphone(電話)、téléphérique(索道)、bathyscaphe(深海潛水器)等詞彙,則是法語在製造新詞之際經常使用希臘語詞彙。
拉丁語帝國主義
[編輯]拉丁語隨着羅馬軍團的不斷征服擴張,成為羅馬帝國各地行政、司法、貿易等領域的重要語言。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羅曼語族語言,多有拉丁語俗語化後的詞彙。在拉丁語擴張的過程中,許多凱爾特以及意大利的古代語言滅絕。植物學等特定的自然科學領域,多有使用拉丁語的專門用語,在法學領域也有不少。天主教教會典禮上,拉丁語仍被廣泛使用。
西班牙語帝國主義
[編輯]16世紀以後,西班牙向美洲大陸殖民,西班牙語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廣泛傳播,並取代和擠壓原住民語言。目前西班牙語為南美洲和中美洲許多國家的通用語言。
德語帝國主義
[編輯]德意志帝國成立以後,中歐和東歐廣泛將德語當作商業語言,並把說德語當成了一種地位象徵。此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才結束。
法語帝國主義
[編輯]法語在16至18世紀期間就被法國政府定為標準語。而奧克語、法蘭克-普羅旺斯語、布列塔尼語等其他語言則被視為「方言」,其使用遭到壓制。法國的學校在使用這些「方言」的學生脖子上掛上牌子以示羞辱。 法語在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及奧斯曼帝國後期成為上層階級的文化象徵,與下層階級的當地語言形成對立。 隨着法國不斷殖民擴張,法語也被傳播到世界各地。隨着義務教育的導入,使得法語在20世紀加速取代各地域的本土語言。直到1958年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二條,以及1994年的Toubon Law,才確定不可剝奪少數語言的使用權利。
俄語帝國主義
[編輯]印地語帝國主義
[編輯]印度獨立之後,當局將印地語規定為印度唯一國家語言。這引起使用達羅毗荼語系的南部各邦的強烈抗議,將印地語規定為國家語言的政策最終無法推行。印地語和英語目前是印度的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帝國主義
[編輯]中世以後,阿拉伯語隨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以及伊斯蘭教的傳播,影響力迅速擴大。在北非和小亞細亞,宗教儀式上都使用阿拉伯語。
坦米爾語帝國主義
[編輯]坦米爾語是印度坦米爾納德邦及本地治里的官方語言,同時也是印度國家憲法承認的22種語言之一。坦米爾語是斯里蘭卡及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並與英語、馬來語、華語並列馬來西亞法定教育媒介使用語言。在馬來西亞,有超過五百間政府學校機構以坦米爾語作為教育媒介。另外坦米爾語於2004年獲印度政府定為古典語言,這是獲得該地位的第一個印度語言。
參考文獻
[編輯]- ^ Tomasz Kamusella. 2020. Global Language Politics: Eurasia versus the Rest (pp 118-151). Journal of Nationalism, Memory & Language Politics. Vol 14, No 2.
- ^ Master, Peter.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TESOL Quarterly. 1998-01-01, 32 (4): 716–727 [2018-06-12]. doi:10.2307/3588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