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衍慶寺 (烏拉特前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衍慶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山時間1676年

衍慶寺,俗稱「公爺廟」或「公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呼和布拉格嘎查,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簡介[編輯]

創建[編輯]

衍慶寺位於烏拉山腳下,鄰近公廟子機場[1]該寺是原烏蘭察布盟烏拉特西公旗(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扎薩克鎮國公的私家廟宇,故俗稱「公爺廟」或「公廟」。

西公旗第十四任王爺嘎拉僧旺慶道爾吉(1800年-1854年)首次撰寫了系統完整的公廟史。根據其記載,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烏拉特西公旗第五任扎薩克鎮國公諾們在其屬地海日圖(又名莊稼營子)興建了小型佛教廟宇(即海日圖召),並且自呼和浩特小召請來第一世內齊陀音呼圖克圖(1557年-1653年)的三十位弟子中居首的高僧迪努瓦(號稱「梅日更禪師」)主持該廟。海日圖召是烏拉特部第一座寺廟。自此,藏傳佛教格魯派在烏拉特草原獲得傳播。因為海日圖召的主持是梅日更禪師,故該廟俗稱「梅日更禪師廟」、「梅日更葛根廟」等等,後來簡稱「梅日更召」。

遷址[編輯]

隨着格魯派在蒙古興起,清朝命令蒙古地區三個兒子中的兩個兒子必須出家當喇嘛,喇嘛迅速增加,原有的梅力更召已顯狹小。為此,烏拉特西公旗第七任扎薩克鎮國公達爾瑪什哩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與該旗的富人滿哈等人集資,在今梅力更溝(今屬包頭市)南口新建一座較大的寺廟,並且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行開光。同時,將二世梅日更禪師活佛丹津嘉措自海日圖召請至新廟主持。自此,海日圖召變為西公旗扎薩克的私家廟宇,而新建的廟則成為西公旗旗廟——梅日更召。後來,人們把海日圖召稱為「公廟」或「公爺廟」等等,有時也稱「西廟」。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夏秋之際,黃河向北改道。原在黃河北岸的公廟變成位於黃河主河道南岸。烏拉特部1648年奉清朝之命遷至今烏拉特草原後,與其以南的鄂爾多斯部杭錦旗達拉特旗黃河主河道為界。此時因黃河主河道北移,原屬烏拉特三旗的部分土地隨之改歸鄂爾多斯部杭錦旗達拉特旗。1789年,烏拉特西公旗扎薩克乃將公廟遷至黃河北岸的巴音土忽木(今烏拉特前旗公廟鄉大樹營子)重建。這是第一次遷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朝皇帝賜名公廟為「衍慶寺」,並賜用蒙古文、滿文、藏文、漢文四種文字書寫的寺名匾額。[1][2]同時,清政府還為公廟的大喇嘛及其下40位僧人授予證書。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公廟為避開大路,遷至巴音楚吐忽郎(今公廟子火車站正北約三公里處,公廟部隊九曲東,牟納山腳下)。選址時,有位喇嘛來到此地,見一條蟒蛇口含青蛙,認定此地是風水寶地。這是第二次遷址。但是,公廟遷至此地後,一直不振,疾病不斷。光緒元年(1875年),瘟疫再起,許多僧人病逝。由此,此地被視為不祥,故1885年公廟又遷回故地巴音土忽木。這是第三次遷址。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政治動盪,盜賊兵匪四起,公廟喇嘛經常遭偷竊乃至受侮辱。同時,走西口的漢人大批湧入河套地區,通過各種手段占據乃至搶占烏拉特西公旗許多土地,開墾種地。公廟的財產、土地、牲畜大量被搶,喇嘛及百姓遭殺戮。1920年代初,公廟遷至呼和寶力格山溝。 1924年至1928年,基本工程竣工,並舉行開光儀式。這是第四次遷址。

神位傳說[編輯]

該寺的神殿裡原來一直供奉着「宗科瓦」、「瑪哈噶拉」等多種神位。據說,西公旗協理敖恆之子名叫「陶德格日勒」,其叔父1925年走了三年孟和召(拉薩)。在拉薩期間,其叔父專門請了一尊小圓形狀鑲着瑪哈噶拉神像的神牌(黑臉神像繞着許多蛇狀)。回來時,恰逢公廟建起熱僧都更(守門神殿),瑪哈噶拉泥佛尊已經從腳部塑至胸口,陶德格日勒的叔叔便將自己從拉薩請來的神牌放入三角形石質鎬(外面鍍金的盒子)鑲進塑像中。西藏的活佛稱此神牌為「加拉薩熱艾綱布」(是瑪哈噶拉神位的一種)。[3]

1934年,九世班禪來到烏拉特地區參訪佛寺,第一站來到白彥花小廟子住了一晚,次日啟程向西赴公廟。西公旗全體王公、喇嘛到呼和寶力格溝迎接。九世班禪來到達巴牟納,與他們會面。隨後,九世班禪乘汽車準備赴公廟,但汽車無法發動。九世班禪乃從車上下來,笑着向前走了幾步,好像與人攀談。在場人士很驚訝。九世班禪轉身對公廟活佛說:「你們廟裡供奉着鋼布神位,趕緊去上香點佛燈,我剛與他接見了,這位神就是你們的牟納山山神啊。」喇嘛們迅速趕回公廟的廟殿,上香並點燃佛燈、念經。九世班禪的汽車隨之發動起來,不久便開到公廟神殿。到了公廟前,喇嘛專為九世班禪鋪好新毛氈子,但九世班禪未下榻氈子,而是直接赴熱僧都更神殿,在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前供奉三百兩白銀,上香後走出。當天是陰曆七月十七日,九世班禪為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開光,並定為今後祭奉之日。自此,每年陰曆七月十七日,公廟都要舉行大型祭奉瑪哈噶拉活動。[3]

1933年,公廟拉西嘉措活佛神醫(達楞太的大叔)接任瑪哈噶拉神位的尼日瓦(專門伺奉瑪哈噶拉神位的活佛,其他人不可以動)。他擔任了17年的尼日瓦,1950年離開寺廟參加工作。[3]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6年9月5日,該寺被紅衛兵破壞,所有泥佛像均被推倒,經書被焚毀,財產被沒收。[1][1][3]紅衛兵走後,公廟塘沽德喇嘛羅布桑嘉措,悄悄將加拉薩熱艾綱布泥尊中的三角形石質鎬(外鍍金的盒子)取出,秘密保存。1967年,公廟子機場部隊進駐該廟,喇嘛們被逐出,塘沽德喇嘛羅布桑嘉措沒有去處,公廟拉西嘉措活佛神醫便將其帶到位於公廟太英格嘎查的自己弟弟巴特爾家住下。1971年,巴特爾在舊址翻建新房,並在自己家的西南拐角為塘沽德喇嘛也建了一座石頭牆小房。小房建成後,房間後牆中央出現一小四方洞。塘沽德喇嘛便徵得巴特爾同意,將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牌放在這牆洞內祭奉。巴特爾在洞口安了一塊玻璃,與外牆打平,以掩護該神位牌,因為文化大革命時不准百姓家中供神。1972年,塘沽德喇嘛病逝,這間小房子改作伙房。[3]

1976年,熱希扎木蘇活佛患食道癌,弟弟巴特爾將哥哥從烏拉特前旗接回家,以便照顧。巴特爾從先鋒請回一位神官,為哥哥做法治病。神官說:「你們的神位在又小又黑的房裡,出汗的不得了,趕緊拿出來吧。」巴特爾家便商量將神位取出。此時,熱希扎木蘇活佛的一批經書也自其原住處搬來。巴特爾將神位與經書放入一個山洞中,堵好洞口。熱希扎木蘇活佛圓寂前,曾向伊克昭盟的希拉召圖駭喇嘛說:「待我圓寂之後,請你務必來為我念三天的經書。」圖駭喇嘛說:「我沒有經書,怎麼辦?」熱希扎木蘇活佛說:「你來了,我的侄兒會給你藏文經書的,那是已過世的塘沽德喇嘛的遺物。」(因伊克昭盟的寺廟傳習藏文經書,不會念蒙古文經書。)[3]

熱希扎木蘇活佛圓寂後,圖駭喇嘛來念經,將山洞內的蒙古文經書及神位取出帶回巴特爾家,連念三天經後,活佛安葬。後事辦妥後,達楞太的二叔希拉(梅日更召喇嘛)說:「我以喇嘛的身份帶走這些經書和神位。」不久,希拉將其轉送伊克昭盟希拉召的圖駭喇嘛。[3]

1986年,達楞太自沙德蓋衛生院調往白彥花鎮衛生院。同年春節,其家綿羊死亡很多,其母居住的太英格家內外總有蛇出沒。一天,一位烏拉山的面相先生到白彥花鎮,結識了達楞太。面相先生說:「你家的神位很厲害,在西南方向別處供奉,早已想回來了,所以給你們發信號,你們還蒙在鼓裡,趕緊去請回來吧!」達楞太方才得知自家供奉的神位在伊克昭盟希拉召。經打聽,圖駭喇嘛已圓寂,圓寂前將神位轉交希拉召西喇嘛活佛。[3]

1986年9月,達楞太騎摩托車來到希拉召,攜媳婦的姑父(當地牧民)見西喇嘛活佛。西喇嘛說:「圖駭喇嘛去世前,特別交待過,這位神像是黃河北一戶人家的神位,一定要保管好,所以我一直戴在脖子上,生怕丟了,既然,主人來請來了,我就物歸原主吧。」隨即自脖子上取下交給達楞太,達楞太戴着神像返家,將神像安放在書櫃中,農曆初一、十五點燃佛燈供奉。自此,老家周圍再未有蛇出現,羊群也無損失。[3]

後來,神像被達楞太的二叔拿到梅日更召供奉,此後一直供至1991年二叔去世。隨後,生在查干布拉格嘎查的嘎拉生敖其爾(別名也叫「達楞太」)稱自己原是公廟徒弟,自願在梅日更召替達楞太供奉神位。過了四、五年,這位老喇嘛也圓寂。達楞太認為應和梅日更召管家喇嘛(蒙古語稱「朝日吉」)孟和巴圖商量,將神位安放在梅日更召。但一些老喇嘛商議後稱:「這位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是公廟的座神,不可以在梅日更召安座,暫時的寄供是可以的。」達楞太乃托人請教了烏蘭葛根。烏蘭葛根說,可請回家中供奉,但須一個月點四次佛燈。1992年,達楞太在梅日更召陰曆七月十七日供奉完後,將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請回家。自此,每年祭奉之日,達楞太都會背着神像來到梅日更召,祭奉後再背回家。[3]

從2007年開始,達楞太繼承祖業,為恢復重建公廟而努力。[3]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宗教局批准恢復修建該寺。到2010年,初步建有大殿一座,占地面積116平方米;禪房占地面積100平方米,有喇嘛居住。按照恢復原貌的原則,該寺計劃修建正殿、副殿、禪房、客房。[1]

到2010年,公廟僅建起三座房屋,中間是神殿堂,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用布唐卡代替供奉,真正的神像尚未安放。公廟已舉辦過兩次供奉儀式。2010年陰曆七月十七日,公廟舉行盛大的供奉儀式,上香民眾達千人。達楞太希望最終將加拉薩熱艾綱布神位連同三角形石質鎬(外鍍金的盒子)鑲進泥塑像中,但因資金不足,實現尚需時日。[1]

據傳說,很久以前,烏拉山的山洪不斷爆發,一次爆發山洪,洪水在即將沖至該寺時,突有大塊石頭似從天而降,堵塞了洪水的去路,迫使洪水繞道,從而保全了該寺。大石頭堵塞形成了如今的滴水洞,洞內四季常春,綠水常流。該寺附近有瀑布、漢代車路遺址等景點。[1]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全市旅游资源及项目建设情况,巴彦淖尔市旅游网,2010-12-15. [2013-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8). 
  2. ^ 《巴彥淖爾旅遊故事傳說入圍作品五》作「聚喜寺」,似為自蒙古語回譯為漢文,意思與「衍慶寺」類同。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巴彥淖爾旅遊故事傳說入圍作品五,巴彥淖爾市旅遊網,2011-6-20[永久失效連結]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