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腺苷酸環化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denylate cyclase
腺苷酸環化酶
識別碼
EC編號 4.6.1.1
CAS號 9012-42-4
數據庫
IntEnz IntEnz瀏覽
BRENDA英語BRENDA BRENDA入口
ExPASy英語ExPASy NiceZyme瀏覽
KEGG KEGG入口
MetaCyc英語MetaCyc 代謝路徑
PRIAM英語PRIAM_enzyme-specific_profiles 概述
PDB RCSB PDB PDBj PDBe PDBsum
基因本體 AmiGO / EGO

腺苷酸環化酶adenylate cyclase,adenyl cyclase,adenylyl cyclase,縮寫AC),EC 4.6.1.1,系統名稱為 ATP二磷酸裂解酶,是一種參與已知所有細胞調控的關鍵酶,位於細胞膜內側[2]。其催化以下反應:

腺苷三磷酸(ATP) = 3',5'–環腺苷一磷酸 (3′,5′-cyclic AMP)+ 二磷酸(diphosphate)

這一反應通常需要鎂離子的參與。

腺苷酸環化酶在幾乎所有細胞中都發揮關鍵的調控作用

腺苷酸環化酶是一種多系性的酶:已知六種不同的類型,它們均催化相同的反應,但是基因家族是不相關的,沒有已知的序列或結構同源性。[3]最廣為人知的腺苷酸環化酶類型是 III 類或 AC-III。AC-III 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在許多人體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4]

腺苷酸環化酶將ATP轉化為cAMP

分類

[編輯]

I 類

[編輯]

第一類腺苷酸環化酶存在於許多細菌中,包括大腸桿菌[4]這是第一類被表徵的腺苷酸環化酶。觀察發現,缺乏葡萄糖的大腸桿菌會產生cAMP,它作為內部信號激活基因表達,使大腸桿菌攝取和代謝其他糖類。cAMP 通過結合轉錄因子CRP(cAMP受體蛋白)發揮這種作用。

II 類

[編輯]

是炭疽桿菌、百日咳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創傷弧菌等致病菌在感染過程中分泌的毒素。[5]這些細菌還分泌其他蛋白質,使AC-II能夠進入宿主細胞。外源性AC 會破壞正常的細胞過程。

III 類

[編輯]

這類腺苷酸環化酶在人體細胞的信號傳輸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也存在於某些細菌中。大多數 AC-III 都是整合蛋白,參與將細胞外信號轉化為細胞內反應。

環磷酸腺苷是真核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分子,即所謂的第二信使。腺苷酸環化酶通常由G蛋白激活或抑制。G蛋白與膜受體偶聯,因此可以對激素或其他刺激作出反應。腺苷酸環化酶活化後,產生的cAMP充當第二信使,與其他蛋白質(如蛋白激酶A和環核苷酸門控離子通道)相互作用並進行調節。

IV 類、V 類和VI 類

[編輯]

這些腺苷酸環化酶都在一些細菌中被發現。

功能

[編輯]

很多細胞外信號都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影響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進而改變細胞內的一種第二信使——環腺苷酸(cAMP)的濃度。通常來說,當G蛋白被激活後,活化的G蛋白α亞基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環腺苷酸的濃度迅速增加,[6]進而引起一系列反應。例如在腎上腺素促進肌肉細胞中糖原降解的信號通路中,cAMP濃度的增加激活蛋白激酶A(PKA),進而促進糖原的磷酸化、抑制糖原合成。

細胞中存在環腺苷酸磷酸二酯酶,它能夠迅速地將環腺苷酸水解為單磷酸腺苷。因此,cAMP具有非常短的反應時間。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 Protei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B-101.
  2. ^ Sodeman W, Sodeman T. Physiologic- and Adenylate Cyclase-Coupled Beta-Adrenergic Receptors. Sodeman's 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W B Saunders Co. 2005: 143–145. ISBN 978-0721610108. 
  3. ^ Sadana R, Dessauer CW. Physiological roles for G protein-regulated adenylyl cyclase isoforms: insights from knockout and overexpression studies. Neuro-Signals. 2009, 17 (1): 5-22. doi:10.1159/000166277. 
  4. ^ 4.0 4.1 Zhang G, Liu Y, Ruoho AE, Hurley JH. Structure of the adenylyl cyclase catalytic core. Nature. 1997, 386 (6622): 247–253. doi:10.1038/386247a0. 
  5. ^ Ahuja N, Kumar P, Bhatnagar R. The adenylate cyclase toxins.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2004, 30 (3): 187-196. doi:10.1080/10408410490468795. 
  6. ^ Alberts, Bruce. Essential Cell Biology. 20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