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科瑟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科瑟羅
 德國市鎮
科瑟羅的位置
地圖
科瑟羅在德國的位置
科瑟羅
科瑟羅
科瑟羅在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的位置
科瑟羅
科瑟羅
坐標:54°03′N 14°00′E / 54.05°N 14°E / 54.05; 14
國家 德國
聯邦 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
前波美拉尼亞-格賴夫斯瓦爾德縣
面積1
 • 總計6.05 平方公里(2.3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2月31日)[1]
 • 總計1,703人
 • 密度281人/平方公里(729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01:00
 • 夏時制CESTUTC+02:00
郵政編碼17459
市鎮編碼13075066
電話區號038375
車輛號牌OVP
網站http://www.amtusedom-sued.de
資料最後更新:2021-08-07

科瑟羅(德語:Koserow)是德國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市鎮,隸屬於前波美拉尼亞-格賴夫斯瓦爾德縣。總面積為6.0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2月31日總人口為1,730人。它位於烏瑟多姆島上,波羅的海海邊。它受南烏瑟多姆管理。到2005年為止它是烏瑟多姆中部區的行政駐地。

地理和交通[編輯]

科瑟羅的教堂
科瑟羅鹽屋

科瑟羅位於南北烏瑟多姆之間最狹窄的地段,德國111號聯邦公路通過此處。科瑟羅的波羅的海海岸大多數是陡壁,其最高點海拔58米,山上是森林。科瑟羅的居民點位於山坡上。只有向西北方海岸變得平緩。

科瑟羅的鄰鎮是西邊的岑平和東邊的洛丁欽諾維茨位於科瑟羅以西6千米處。科瑟羅有鐵路連接。從1911年至1945年有通往杜黑羅的火車,二戰中島南部的橋被摧毀,此後沒有被重造。

歷史[編輯]

在1347年的一份文獻中科瑟羅首次被提到。鎮上的教堂顯然是在此之前就建造的。科瑟羅這個名字來自於斯拉夫語,意為「只有山羊才能生存的沙地」[2]

三十年戰爭中科瑟羅遭洗劫,教堂里的鐘被盜,後來人們在希維納河里重新找到它。1648年按照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前波莫瑞歸屬於瑞典統治,此前它屬于波美拉尼亞公國。1720年2月1日根據斯德哥爾摩和約烏瑟多姆島被併入普魯士地域。從1815年開始科瑟羅屬於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省,從1818年到1945年屬於該省的烏瑟多姆島-沃林島縣。從三十年戰爭開始一直到1810年山上的樹木被當地居民用來砍燒,因此到19世紀初山上已經沒有樹了。這座山本來是一座沙丘,樹木被砍伐後風化非常嚴重,以至於沙流入鎮內。因此1818年到1819年間居民被迫植樹。今天的公民和療養公園就是這樣逐漸形成的。鎮境內形成大量步行路和遠望點,到1827年為止其它地方也被綠化。

1823年在希維納河入海口建造了一道1020米長的西海堤和一道1372米長的東海堤。1829年這座工程正式完工。建築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從科瑟羅前的潟湖底挖出來的。

1820年鎮上建造了第一座鹽屋,其用途是用來醃魚。當時科瑟羅是烏瑟多姆島上最窮的地方之一。科瑟羅多次被風暴和潮水淹沒。其中1872年12日至13日的風暴期間潮水淹沒烏瑟多姆島岑平和科瑟羅之間的地段。鎮境內的農莊達莫羅受到巨大破壞。1874年一次比較小的高潮把達莫羅完全摧毀,大量流沙被沖入內地,農莊被遺棄。雖然破壞被移除,在岑平和科瑟羅之間建造了一座堤壩,但是一直到20世紀堤壩的高度才提高到能夠抵擋當時3.5米高的水位。此後在原來農莊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森林管理人的住房,今天這裡是一座旅店。

1835年的一份報紙報道說科瑟羅是一座漁村,它圍繞其教堂建成。當地有一座荷蘭式風車,海邊有一個停船處,鹽屋位於停船處附近。到1880年為止鎮逐漸沿公路向鹽屋的方向發展,轉變成一個沿公路拉長的居民點。在鹽屋附近建造了一座沙灘大廳,設立男女泳池。從1880年開始政府和居民開始修建設施保護沙質的山,抵擋其風化以及被潮水的侵襲。1930年代裡人們把整個海濱用水泥加固。但是由於隨時間海水侵蝕水泥和堤壩1996年到1998年間整個設施被完全重新加固。通過新的設施人們試圖使得衝上來的沙留在海邊,此外還修築了其它海內的保護設施。

1911年6月1日鐵路修到科瑟羅,火車站設立在朝向大陸的一側。

納粹時期里科瑟羅設有一座國家社會主義人民福利的學校。棧橋被摧毀。

1940年在山上修築了兩座碉堡。其中一座是用來觀察發射的V2導彈用的,另一座是高射炮使用的。1945年試圖把兩座碉堡炸毀,但是炸藥僅僅使得它們傾斜。1970年觀測用的碉堡跌落陡壁,1980年作為高射炮炮台用的碉堡也跌到沙灘上。它們被拆除運走。

從1945年到1952年科瑟羅成為梅克倫堡州烏瑟多姆縣的一部分。1952年它成為羅斯托克區沃爾加斯特縣的一部分。

1970年代裡建造了一條111號聯邦公路的繞鎮公路。由於科瑟羅鎮內的街道狹窄而且有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這條繞鎮公路大大減輕了市內的交通。

從1993年開始科瑟羅又建造了一座棧橋以及一座濱海廣場。同年科瑟羅獲得「官方認可的海泳鎮」的稱號。在東德時期它就已經獲得「科瑟羅——波羅的海寶藏」的名聲。受保護的鹽屋被改造成旅遊建築。由於建築物受損2013年8月棧橋部分被關閉。2019年11月被拆除。新棧橋正在建造中[3]

從1990年開始科瑟羅屬於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1994年到2011年間它屬於東前波美拉尼亞縣。2011年9月4日這個縣被併入前波美拉尼亞-格賴夫斯瓦爾德縣


達莫羅(廢墟)[編輯]

達莫羅首次在一份1500年的文獻中被提到。它位於岑平和科瑟羅之間狹窄的沼澤地上。1872年11月12日到13日夜高潮衝過地峽,把烏瑟多姆島分成兩個島。達莫羅受到嚴重損害。14個月後又一次高潮完全摧毀達莫羅。

被潮水沖開的地段被修補,逐漸建造了越來越高的大堤後在原來達莫羅所在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林業管理樓。1911年修築的鐵路沿公路的大堤通過達莫羅的廢墟。後來有一名藝術家搬到那裡,設立他的工作坊。今天這裡是一座博物館。

東德時期在原來的林業管理樓處建造了一座很受歡迎的飯店。在其邊上後來又建造了一座度假設施。1990年後兩個設施都被現代化和擴建。這些建築物不算居住房屋,它們屬於科瑟羅的一部分。

政治[編輯]

科瑟羅徽章

徽章[編輯]

科瑟羅沒有正式的官方徽章和旗幟。科瑟羅的官方印章是前波美拉尼亞的印章,在印章周邊刻有「波羅的海海浴鎮科瑟羅」的字樣[4]

另外的徽章是非官方的。

旅遊[編輯]

旅遊(主要季度性的)是科瑟羅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細沙和60米高的陡壁吸引許多海浴遊客。沿海岸有一條自行車路連接其它濱海村鎮。鎮上有多做旅店和飯店。許多居民也提供過夜房間。科瑟羅、於克里茨洛丁岑平一起聯合成烏瑟多姆島上的琥珀海浴場[5]。科瑟羅收納療養稅。

科瑟羅的明信片

科瑟羅最早的海浴旅遊可以回溯到19世紀中。1853年第一座海浴開設,但是它於1857年被高潮摧毀。1911年林蔭道和鐵路修成後來訪的遊客越來越多。當然它無法與烏瑟多姆島東部的豪華浴場相比。在東德時期科瑟羅與其它烏瑟多姆島濱海村鎮一樣是所有階層人物喜愛的度假地區,尤其工會也組織度假到旅遊。科瑟羅面積很大的宿營地也很受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遊客的喜愛。兩德合併後旅遊業暫時衰落。尤其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遊客沒有了。但是情況很快恢復。鎮東有一宿營地。兩德合併後這個宿營地的面積大幅度減小,今天主要為房車服務。

2015年到2016年間在科瑟羅境內建造了烏瑟多姆島上第一座遊樂園,它於2016年3月19日開放[6]

海岸防護[編輯]

科瑟羅位於烏瑟多姆島最窄的地方。在原達莫羅莊園處島的寬度只有300米。在這個位置島多次被分成兩半,因此達莫羅莊園後來被遺棄。此外60米高的陡壁嚴重受風化威脅。在這裡海岸線後退的速度為每100年90米,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的平均海岸線後退速度為每100年34米[7]。因此海岸保護在這裡非常重要。為了保護海岸政府採取多種措施。

在沙灘里插入木折波牆,有些這些牆一直伸入海面80米。這個措施的目的是改變海流,降低波浪的能量,防止沙被沖走,甚至促進沙沉澱[7]

1954年時的防波堤

19世紀初鎮北的山上基本上沒有林地。由於山上主要是沙子,因此風把沙吹進鎮,造成很多問題。1818年至1819年在山上植樹造林解決了這個問題。

為了解決海岸回退的問題19世紀末沿山腳建造了一道數百米長的堤壩。這個局部的解決方法加劇附近海岸被侵蝕,也破壞了自然得沙灘地貌。雖然如此這座堤壩存在了一百多年。直到1990年代已經破損嚴重得堤壩才被拆除。新的解決方法更加考慮海岸的動力機制,在海岸200米前修築了三道破浪堤。在陡壁下面填補沙,還修建了一道615米長的重堤。由此山下的海岸回退被阻止,但是臨近部位的海岸依然受侵蝕[8]。通過這道壩遊客也可以走到陡壁的腳下。

名勝[編輯]

  • 13世紀建造的教堂
  • 鹽屋
  • 陡壁
  • 達莫羅

人物[編輯]

書籍[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Statistisches Amt M-V – Bevölkerungsstand der Kreise, Ämter und Gemeinden 2020. Statistisches Amt Mecklenburg-Vorpommern. 2021年7月 (德語). 
  2. ^ Manfred Niemeyer: 《Ostvorpommern I》. 第1卷:《烏瑟多姆島》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斯拉夫研究所,格賴夫斯瓦爾德2001年, ISBN 3-86006-149-6. 第11頁
  3. ^ Bau der neuen Seebrücke. [202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4. ^ Hauptsatzung § 1 Abs.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5. ^ 存档副本. [2021-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6. ^ Koserow Kinder stürmen „Karls「 auf Used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stsee-Zeitung, 2016年3月19日
  7. ^ 7.0 7.1 Gösta Hoffmann, Reinhard Lampe: Die Insel Usedom – Spätpleistozäne und holozäne Landschaftsentwicklung, in: Reinhard Lampe, Sebastian Lorenz (總編): Eiszeitlandschaften in Mecklenburg-Vorpommern, Verlag Geozon Science Media, 2010年. ISBN 3941971050. 99頁
  8. ^ Gösta Hoffmann, Reinhard Lampe: Die Insel Usedom – Spätpleistozäne und holozäne Landschaftsentwicklung, in: Reinhard Lampe, Sebastian Lorenz (總編): Eiszeitlandschaften in Mecklenburg-Vorpommern, Verlag Geozon Science Media, 2010年. ISBN 3941971050. 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