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
盛庸 | |
---|---|
大明平燕將軍總兵官 | |
爵位 | 歷城侯 |
族裔 | 漢族 |
出生 | 不詳 |
逝世 | 明永樂元年(1403年)× |
盛庸(14世紀—1403年),籍貫不詳,是靖難之役的官軍主要將領之一。曾在討燕之役多次痛擊朱棣燕軍,朱棣即位後歸降。但在之後,遭千戶王欽、都御史陳瑛彈劾而自殺。
生平
[編輯]早期經歷
[編輯]盛庸在明太祖時官拜都指揮。建文初年,以參將身份隨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後,他又隸屬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敗於白溝河,逃往濟南。燕軍追擊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與山東參政鐵鉉全力固守,燕兵圍攻濟南三月不下。盛庸、鐵鉉乘夜出兵襲擊,燕兵大敗,解圍而去,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1]。九月論功時,盛庸被封為歷城侯,食祿一千石。盛庸隨即被命為平燕將軍,任總兵官。陳暉、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為左右參將,鐵鉉進升為兵部尚書、參贊軍務[2]。
東昌之戰
[編輯]當時吳傑、平安防守定州,盛庸駐紮德州,徐凱屯於滄州,互為掎角。同年冬,燕軍進攻滄州,徐凱等被生擒[3]。掠其輜重,進逼濟寧。盛庸率軍駐紮東昌進行攔擊,背城列陣。朱棣率軍直逼盛庸軍的左翼,其軍不動。又沖其中堅,盛庸張開隊列放進朱棣,再以兵包圍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朱棣乘機突圍而出。但許多燕軍被火器擊斃擊傷,大將張玉死於陣中。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4]。次日,燕軍再次戰敗,朱棣以百名騎兵殿後,退至館陶。盛庸命令吳傑、平安從真定攔截燕軍歸路。建文三年正月,吳傑、平安在深州之戰失利,燕軍才得以返回。在這次戰役中,燕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盛庸軍聲威大振,建文帝為此祭廟告捷[5]。
夾河之戰
[編輯]建文三年三月,燕兵又南出保定。盛庸軍紮營夾河。朱棣率輕騎來探,掠陣而過。盛庸派遣千名騎兵追擊,被燕兵射箭擊退。交戰後,盛庸軍持盾而進。朱棣命步兵先攻,騎兵則乘機迅速推進。盛庸率軍力戰,斬其大將譚淵。而朱能、張武等也率部殊死戰鬥,朱棣以勁騎穿越陣地與朱能會合,盛庸的部將莊得、皂旗張等都戰死。這一天,燕軍幾乎失敗。第二天再戰,燕軍在東北,盛庸軍在西南,從早晨至下午,雙方互有勝負。兩軍都已疲憊,將士各自坐下休息。又開始交戰,忽然東北風大起,飛塵遮蔽天空。燕兵乘風大喊,左右橫擊。盛庸大敗,逃回德州,從此士氣低迷[6]。不久燕將李遠在沛縣焚毀運糧船隻,盛庸軍於是缺乏糧餉[7][8]。
最終結局
[編輯]建文四年(1402年),中央軍在靈璧戰敗,平安等被生擒[9]。盛庸獨自率軍向南,在淮河南岸排列戰艦。燕將丘福等偷渡淮河,出現在盛庸軍之後。盛庸軍力不能支,只得退守長江。燕兵渡過淮水,由盱眙攻陷揚州。盛庸在六合及浦口率軍抵禦,都失利。都督陳瑄率水師投降燕軍,燕兵乘勢渡江。盛庸倉促聚集海船出高資港迎戰,又敗,軍隊潰散[10]。
朱棣進入京城,盛庸率餘部投降,隨即奉命駐守淮安。不久朱棣賜詔說:「以前山東未定,所以才命你鎮守淮安。現在鐵鉉被俘,諸郡全部平定。朕念山東久為兵亂所困,疲於轉輸之勞。你應當撫兵養民,以稱朕意。」永樂元年(1403年),盛庸退休。不久,千戶王欽揭發盛庸的罪狀,朝廷立即進升王欽為指揮同知。於是都御史陳瑛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盛庸於是自殺[11]。
參考文獻
[編輯]- ^ 《明通鑑》(卷12):「(八月)戊申,燕師解圍去,盛庸、鐵鉉追擊,敗之。金兵德州,燕守將陳旭遁,遂復德州。」
- ^ 《明史》(卷144):「盛庸,不知何許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揮。建文初,以參將從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炳文,遂隸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敗於白溝河,走濟南。燕師隨至,景隆復南走。庸與參政鐵鉉悉力固守,燕師攻圍三月不克。庸、鉉乘夜出兵掩擊,燕眾大敗,解圍去。乘勝復德州。九月,論功封歷城侯,祿千石。尋命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陳暉、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為左右參將,進鉉兵部尚書參贊軍務。」
- ^ 《明太宗實錄》(卷7):「食時,至滄州,敵猶未覺,督軍士築城。我軍既至城下,始蒼黃分,守城垛眾皆股慄,不及擐甲。我軍四面急攻之,上麾壯士由城之東北角登,逾時拔其城。而先已遣人斷敵歸路,遂斬首萬餘級,獲馬九十餘匹,而生擒都督徐凱、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胡原、李英、張杰並指揮以下百餘人,餘眾悉降,咸給牒遣。」
- ^ 《明通鑑》(卷12):「燕王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沖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會平安至,與庸合兵。丙辰,又戰,復大敗之,前後斬馘數萬人。燕師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復擊殺無算。」
- ^ 《明史》(卷144):「時吳傑、平安守定州,庸駐德州,徐凱屯滄州,為犄角。是冬,燕兵襲滄州,破,擒凱。掠其輜重,進薄濟寧。庸引兵屯東昌以邀之,背城而陣。燕王帥兵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沖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帥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王獨以百騎殿,退至館陶。庸檄吳傑、平安自真定遮燕歸路。明年正月,傑、平安戰深州不利,燕師始得歸。是役也,燕精銳喪失幾盡,庸軍聲大振,帝為享廟告捷。」
- ^ 《明鑑綱目》(卷2):「忽大風東北起,飛埃蔽天,庸軍面迎沙礫,咫尺不辨物。棣兵縱左右翼橫擊,斬首數萬。庸大敗,走德州。」
- ^ 《明太宗實錄》(卷8):「辛酉,獲其諜者,言武勝等已下獄。上謂諸將曰:「我駐軍於此三月,以俟息兵之命。武勝既執,則其志不可轉矣,我豈能塊然坐此,為人所擒哉?彼軍萃德州,資糧皆通徐、沛來,但調輕騎數千邀而毀之,德州無所仰給,必困,縱慾求戰,我嚴師待之,以逸擊勞,以飽擊餓,有必勝之道,勝之而後求息兵,或冀能從。」諸將皆曰:「善。」遂遣李遠等率騎兵六千擾其餉道,上令遠軍皆易彼甲冑,使遙見不疑,又恐臨戰相雜難辨,令各插柳枝一握於背為識。……壬申,李遠等如上旨,至濟甯谷亭沙河,沛縣敵望之,皆不覺。我軍焚其糧舟數百艘,糧數百萬石,軍資器械不可勝計,河水盡熱,魚鱉皆浮死,其運糧軍士盡散走。京師大震,而德州兵氣稍索矣。」
- ^ 《明史》(卷144):「三月,燕兵復南出保定。庸營夾河。王將輕騎來覘,掠陣而過。庸遣千騎追之,為燕兵射卻。及戰,庸軍列盾以進。王令步卒先攻,騎兵乘間馳入。庸麾軍力戰,斬其將譚淵。而朱能、張武等帥眾殊死鬥。王以勁騎貫陣與能合。庸部驍將莊得、皂旗張等俱戰死。是日,燕軍幾敗。明日復戰,燕軍東北,庸軍西南,自辰至未,互勝負。兩軍皆疲,將士各坐息。復起戰,忽東北風大起,飛塵蔽天。燕兵乘風大呼,左右橫擊。庸大敗走還德州,自是氣沮。已而燕將李遠焚糧艘於沛縣,庸軍遂乏餉。」
- ^ 《革除逸史》(卷2):「丁丑,安軍次靈璧,靖難兵遮其餉道,福等來援。己卯,戰敗,指揮宋瑄死之。於是安及參將馬浦、徐真,都指揮孫成、禮部侍郎陳性善、大理寺丞彭與民、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貴皆被執。」
- ^ 《明史》(卷144):「明年,靈璧戰敗,平安等被執。庸獨引軍而南,列戰艦淮南岸。燕將邱福等潛濟,出庸後。庸不能支,退為守江計。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揚州。庸禦戰於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陳瑄帥舟師降燕,燕兵遂渡江。庸倉卒聚海艘出高資港迎戰,復敗,軍益潰散。」
- ^ 《明史》(卷144):「成祖入京師,庸以余眾降,即命守淮安。尋賜敕曰:「比以山東未定,命卿鎮守淮安。今鐵鉉就獲,諸郡悉平。朕念山東久困兵革,憊於轉輸。卿宜輯兵養民,以稱朕意。」永樂元年,致仕。無何,千戶王欽訐庸罪狀,立進欽指揮同知。於是都禦史陳瑛劾庸怨望有異圖。庸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