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歸融(8世紀?—853年2月12日),字章之唐朝蘇州吳縣人。

生平履歷[編輯]

元和年間,歸融進士擢第,官至左拾遺,自監察拾遺轉起居[1],拜工部、禮部員外郎[1],升任考功員外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轉工部郎中,充翰林學士。大和八年(834年),正拜中書舍人。大和九年(835年),轉工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1]

開成元年(836年)五月,出翰林學士院任御史中丞湖南觀察使盧周仁以南方有火災,進羨餘錢十萬貫。時任御史中丞的歸融彈劾他違制進奉,文宗將周仁所進錢收納在河陰院,以備水旱。

之前,戶部員外郎盧元中、左司員外郎判戶部案姚康收受平糴官秦季元六千匹絹,貸乾沒錢八千萬,都貶為嶺南縣尉。金部員外郎韓益判度支,子弟受人賄賂三千餘貫,一半是許諾而沒有得到的贓款。文宗詢問歸融,韓益犯罪,與盧元中、姚康哪個厲害。他回答,盧元中、姚康浪費官錢三萬餘貫,韓益是子弟收受獲罪,比他們輕。貶韓益為梧州司戶參軍。

王式通過鄭注結交王守澄,歸融彈劾他,出為江陵少尹。

十二月,歸融以戶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改任京兆尹。當時京兆府司物力不足,特敕賜錢五萬貫;府司將所賜一半還給司農寺充做菜錢,歸融在皇帝問對時提到此事。文宗問歸融為什麼「蔬糲」字有賴的讀音,『糲』是否是極粗的飯。歸融以義類作答。

兩公主出嫁,京兆府司供帳事繁雜,又接近上巳節,曲江賜宴奏請改日。文宗說:「去年重陽,取九月十九日,未失重陽之意,今年改取十三日即可。」

李固言作宰相,不喜歡歸融,開成二年(837年)五月,罷京兆尹。六月,任秘書監

不久李固言罷相,楊嗣復輔政,以歸融權知兵部侍郎,後遷吏部侍郎

開成四年(839年)二月,外放為檢校禮部尚書、興元尹、兼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改任東川節度使,封晉陵郡公

會昌初年曆判度支[2]、山南東道節度使[3]、刑部尚書[2],會昌五年(845年)正月兵部尚書歸融上奏請皇帝十二日釋服。當時儒臣較少,朝廷禮典都根據歸融所議。後來因病辭職,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大中七年正月初一(853年2月12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傅分司、上柱國、晉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歸融去世,贈尚書左僕射

家庭[編輯]

五世祖[編輯]

歸奧:贈秘書監[4]

高祖[編輯]

歸樂:贈房州刺史[4]

曾祖[編輯]

歸待聘:贈秘書監[4]

祖父[編輯]

歸崇敬(720年—799年)字正禮,歷工部尚書、翰林學士[5]、皇太子侍讀,以兵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左僕射、司空

  • 歸氏:嫁惠陵令吳郡陸待詮,生宣歙觀察使陸亘[6]

父親[編輯]

歸登(754年—820年):兵部、戶部侍郎、工部尚書

  • 歸弘簡(810年-851年),字子諒,歸登季子,弘文館明經及第,歷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左威衛胃曹參軍,嶺南節度使李從易奏為節度使府參謀、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入為國子監太學博士,嶺南節度使盧公貞奏爲節度推官、改殿中侍御史,鹽鐵使薛元請為攝鹽鐵江陵院事。累遷檢校主客員外郎、金部郎中、兼侍御史。妻范氏(809年—840年),宣歡觀察使順陽范傅正女[7]。有二子一女[8]

妻子[編輯]

陸氏,宰相陸贄之女,封越國夫人[1]

兒子[編輯]

  • 歸仁翰,大中十一年(857年)進士[9]
  • 歸仁憲,進士及第[10]
  • 歸仁晦(815年-876年)字韜之,開成三年(838年)進士,歷任楚州刺史、給事中、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尚書左丞、禮部尚書、宣武節度使、戶部尚書、吏部尚書[11]。妻子夔王傅滎陽鄭齊之女[11],妾支氏[12]
  • 歸仁紹,咸通十年(869年)狀元[15],歷殿中侍御史[11]、侍御史[16]、度支郎中[17]、御史中丞、兵部尚書[18]
  • 歸仁澤,咸通十五年(874年)狀元[24],中和二年為禮部侍郎、知貢舉[11],後任列曹尚書、觀察使[25]
    • 歸黯,景福元年(892年)狀元[26]
    • 歸譪,字文彥,進士及第,歷侍御史、登州司戶,同光時期任尚書右丞,遷刑、戶二部侍郎,以太子賓客致仕,卒年七十六[27]

歸融有一曾孫歸處訥[28]

參考文獻[編輯]

  • 舊唐書》卷149 列傳第99
  • 《舊唐書》卷17下 本紀第17下
  • 《舊唐書》卷18上 本紀第18上
  • 《舊唐書》卷18下 本紀第18下
  • 《舊唐書》卷164 列傳第114
  • 新唐書》卷164 列傳第89
  • 《新唐書》卷167 列傳第92
  1. ^ 1.0 1.1 1.2 1.3 《唐故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長洲郡開國公食邑二干戶贈左僕射歸公(仁晦)墓志銘並序》:烈考贈太師公,諱融,進士及第,歷御史。補闕。替否鯁切,不為偷避。拜起居,禮部員外郎。間望偉曄,後進爭出門下。自中書舍人入掌內命,轉工部侍郎承旨。發輝帝謨,煥有丕績。出拜御史中丞,御史有素著醜行,為時評議者,皆斥去之。糺劾權右,無所迴避,京師為之震懾。周曆南宮貳卿,後判度支,鍵猾滴奸,國有羨資。擁節三將,句絕皆天下清雄地,治行廉白,可為世師。歷刑部兵部尚書,拜太子少傅,竟不一持邦柄,惜哉。越國太夫人陸氏,相國贄之女。德茂識高,孝慈天鍾。薦紳之家,無不仰以為式。
  2. ^ 2.0 2.1 《唐故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長洲郡開國公食邑二干戶贈左僕射歸公(仁晦)墓志銘並序》:烈考贈太師公,諱融,進士及第,歷御史。補闕。替否鯁切,不為偷避。拜起居,禮部員外郎。間望偉曄,後進爭出門下。自中書舍人入掌內命,轉工部侍郎承旨。發輝帝謨,煥有丕績。出拜御史中丞,御史有素著醜行,為時評議者,皆斥去之。糺劾權右,無所迴避,京師為之震懾。周曆南宮貳卿,後判度支,鍵猾滴奸,國有羨資。擁節三將,句絕皆天下清雄地,治行廉白,可為世師。歷刑部兵部尚書,拜太子少傅,竟不一持邦柄,惜哉。
  3. ^ 《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都督壽州諸軍事守壽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兼御□中丞柱國賜紫金魚袋孟公(珏)墓誌銘》;公初登進士第,歸公融鎮興元,辟爲節度掌書記。移東川,奏授梓州參軍,仍舊職。歸公爲度支使,再辟爲巡官,遷大理評事。歸公鎮襄州,復爲觀察判官。
  4. ^ 4.0 4.1 4.2 《舊唐書》卷149《歸崇敬傳》:曾祖奧,以崇敬故,追贈秘書監。祖樂,贈房州刺史。父待聘,亦贈秘書監。
  5. ^ 《舊唐書》卷149《歸崇敬傳》:遷工部尚書,並依前翰林學士,充皇太子侍讀。
  6. ^ 《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通議大夫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陸府君墓誌銘並序》:公諱亘,字景山,吳郡人也。十三代祖閎,梁中書侍郎。曾祖元明,皇不仕。祖言遠,皇贈國子博士。父待詮,皇惠陵台令,贈工部尚書。尚書娶我(歸融)大父兵部尚書(歸崇敬)女而生公。
  7. ^ 《唐太學歸博士(弘簡)亡妻順陽范氏墓誌》:皇考贈左散騎常侍府君第五女諱傳正,元和己丑生吳興郡舍,開成己未行於吳郡歸氏,明年十月廿七日,歿於親仁里第十二月四日,從先舅先姑之塋於京兆萬年縣洪固鄉鳳棲原。王父諱惀,贈絳州刺史、大王父諱安親,贈常州刺史。太夫人河東縣君裴氏。
  8. ^ 《唐故朝散大夫檢校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鹽鐵江陵院事歸公墓(弘簡)誌銘並序》:公諱弘簡,字子諒,吳郡人也。厥先帝舜之後,周封嬀滿於陳,寔爲胡公,歸姓著」焉。曾祖待聘,皇贈秘書監,實有盛德含光不耀。大父崇敬,皇兵部尚書、贈司空、謚曰宣,經綸六籍。陶鑄五禮,名炳日月,美曄圖史。烈考登,皇工部尚書、贈太保,謚曰憲。峻至行而蹈淵騫,作宏儒而掩荀孟,搢紳龜鏡,士林宗師。公即志公之季子,始幼時丁太保艱,至性有成人操……未弱冠弘文館明經及第,調補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左威衛胄曹參軍。清慎不渝,終始若一。會嶺南節度使李從易奏公爲參謀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值府變,調授國子監太學博士。奉公以廉謹,成績以強幹。書則遊刃吏事,夕則伏膺典墳。南海帥盧公貞飽公美奏爲節度推官,改殿中侍御史。奉職雄藩,服勤累載,謀於罇俎,休有厥聲。罷幕。鹽鐵使薛公元賞急公之才,請攝鹽鐵江陵院事……不幸遘暴疾,以去年十二月卅日,終於江陵府私第享齡四十有二……公夫人范氏,皇宣歙觀察使傳正之女也。柔德懿範,儀行閨壼,不幸先公而歿。有子二人、女一人,咸稚齒。以大中六年五月廿四日合祔於萬年縣鳳棲原,邇先太保之塋,禮也。
  9. ^ 《永樂大典》引《蘇州府志》:「杜審權知舉,歸仁翰登第。」
  10. ^ 《舊唐書》卷164《歸融傳》:融子仁晦、仁翰、仁憲、仁召、仁澤,皆登進士第。咸通中並至達官。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鮑丹瓊. 中晚唐吴郡归氏科举家族考——以《归仁晦墓志》为中心. 陝西歷史博物館論叢. 2022, 第29輯: 284-296. 
  12. ^ 《唐代墓誌彙編》下《監察御史歸仁晦故兒母支氏》:唐大中七年六月廿七日前」監察御史歸仁晦故兒母支氏卒。予以開成元年納支氏以備紉針之役,由是育五男二女。二子少女不幸早世。予□以禮娶鄭夫人,而支氏以」□乞歸養於其父母家,至是囗卒。其次子貽溫、貽謀、貽訓,以母子之私情,痛所生之□」篤,泣請禮送,以寵其終。以其年七月一日瘞於鳳棲原雲。
  13. ^ 《天水郡趙氏墓誌》:歸虔范撰並書。趙氏山陽人也,奉余巾櫛十有四年,日用賢能,無虧禮敬,溫和接物,柔順/推誠,言念歲深,始終如一。而又精崇釋氏,調伏靈源,必謂契我心。期享之福壽,遽縈疾恙,竟至沉淪,鉛華忽墜於泉台,惠質永歸於夜壑。畢徵醫藥,莫起膏肓,以乾符三年三月五日,疾終於親仁里我宅。有子一人日道堅,足為後祀,玄靈保之。嗚呼,霜敗樹蘭,日晞薤露。芳姿既隔,雖痛曷追。以其年四月十四日,葬於京兆府萬年縣李永村。
  14. ^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长安区唐乾符三年天水赵氏墓发掘简报. 四川文物. 2011, (第6期): 16-21. 
  15. ^ 《永樂大典》引《蘇州府志》:「咸通十年,侍郎王凝知舉,歸仁紹登第。」
  16. ^ 《資治通鑑》卷二五三《唐紀六十九》:(僖宗乾符四年)十二月,威奏與君長等戰於潁州西南,生擒以獻;復光奏君長等實降,非威所擒。詔侍御史歸仁紹等鞫之。
  17. ^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十三《度支郎中》
  18. ^ 《玉泉子》:故相盧攜為監察御史,中丞歸仁紹上初日,傳語攜曰:「昔自浙東推事回,鞴袋中何得有綾三千匹?請出臺。」後自郎官除洛陽縣令,改鄭州刺史,以諫議入至京,除兵部侍郎。攜自洛陽至相臺百數日,曰:「間何不見歸侍郎?」或對之曰:「自相公大拜請假。」攜即除仁紹兵部尚書,人情大洽。
  19. ^ 19.0 19.1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五十七《嘲誚五·皮日休》:唐皮日休嘗謁歸仁紹,數往而不得見。皮既心有所慊,而動形於言,因作詠龜詩:硬骨殘形知幾秋,屍骸終不是風流。頑皮死後鑽須遍,都爲平生不出頭。時仁紹亦有諸子侑、係,與日休同在場中,隨聞之,因伺其復至,乃於刺字皮姓之下。題詩授之曰:八片尖裁浪作毬,火中爆了水中揉。一包閒氣如長在,惹踢招拳卒未休。時人以爲日休雖輕俳。而仁紹亦浮薄矣。
  20. ^ 《玉芝堂談薈》卷二《父子兄弟狀元》:光化二年歸修,天祐二年歸係。《 登科記考補正》 卷二十四 《 唐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 · 光化四年》更正為光化四年,歸侑
  21. ^ 《太平廣記》 卷第四百四十《畜獸七 · 貓 · 歸係》:進士歸系,暑月與一小孩子於廳中寢,忽有一貓大叫,恐驚孩子,使僕以枕擊之,貓偶中枕而斃。孩子應時作貓聲,數日而殞。(出《聞奇錄》)
  22. ^ 《永樂大典》引《蘇州府志》:侍郎張文蔚知舉,歸係第一人及第,楊凝式第三人及第。
  23. ^ 《歸氏世譜》:藹子係,復舉進士第一人,官至禮部侍郎,而後至於宋 ,無紀。
  24. ^ 《廣卓異記》引《登科記》:「歸仁澤,乾符元年狀元及第。子黯,大順三年狀元及第。」
  25. ^ 《舊五代史》卷六十八《歸藹傳》:歸藹 ,字文彥,吳郡人也。曾祖登,祖融,父仁澤,位皆至列曹尚書、觀察使。
  26. ^ 《廣卓異記》引《登科記》:「歸仁澤,乾符元年狀元及第。子黯,大順三年狀元及第。」《唐摭言》卷八:「歸黯親迎拜席日,狀元及第。榜下板巡,脫白期月,無疾而卒。」
  27. ^ 《舊五代史》卷六十八《歸譪傳》:歸藹,字文彥,吳郡人也。曾祖登,祖融,父仁澤,位皆至列曹尚書、觀察使。藹登進士第,及升朝,遍歷三署。天祐元年七月,宴於文思殿。朱全忠入,百官或坐於廊下,全忠怒,笞通引官何凝。丙寅,制金紫光祿大夫、行御史中丞、上柱國韓儀責授棣州司馬,侍御史歸藹責授登州司戶,坐百官傲全忠也。同光初,為尚書右丞,遷刑、戶二部侍郎,以太子賓客致仕,卒年七十六。
  28. ^ 五代何光遠《鑒誡録校注》 卷一〇《歸生刺》:歸處訥者,歸侍郎融之曾孫也。多遊秦隴,言足是非。在事者無不以金帛酒食彌縫之,畏其詠也。或見人衣鮮華,即念詩曰:「昂藏騎馬出朱門,服色鮮華不可論。盡是殺人方始得,一絲絲上有寃魂。」黃巢犯京後,守亮、守信等悉為楊軍容復恭義兒,勢奪諸侯,亦一時之威也。歸有不平之色,詠《虺漢》以刺之曰:「草頭灰面惡形儀,盡是軍容表裏兒。昔日水牛攀角上,而今細馬劈腰騎。錢多內藏猶嫌少,位等三公尚厭卑。更有一般堪笑處,鍍金牙齒咬銀匙。」又詠《奸漢》云:「輕脣利舌傍侯門,送承顔日日新。愛與大官添弟子,能將小藥獻夫人。秤頭不放分亳過,對酒常如割骨貧。更有一般奸太,聚錢唯趣買金銀。」又《代村婦詠邊將》日:「紫袍金帶不須誇,動便經年鎮海涯。爭似我家田捨,朝驅牛去暮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