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朗達爾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朗達爾環形山
赫特福德大學天文台拍攝
緯度32.55°S
經度5.57°W
直徑227.02公里
深度1.58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5°
命名來源亨利-亞歷山大·德朗德爾英語Henri-Alexandre Deslandres

德朗達爾環形山(Deslandres)是月球正面崎嶇的南部高地上一座殘存的古老大隕坑,約形成於45.5億-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法國天文學家亨利-亞歷山大·德朗德爾英語Henri-Alexandre Deslandres(Henri-Alexandre Deslandres,1853年-1948年),1948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編輯]

德朗達爾環形山的周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

該隕坑位於雲海東南,是月球正面第二大隕石坑,尺寸僅次於直徑300公里的巴伊環形山。德朗達爾環形山西側毗鄰加夫里庫斯環形山、西北坐落着皮塔屠斯環形山、而雷喬蒙塔努斯環形山沃爾瑟環形山分別與它的東北和東側相接壤、東南和西南偏西則分別靠近米勒環形山薩瑟里德斯環形山、略小的奧龍斯環形山則橫亙在它的南面。德朗達爾環形山的西南外側壁上覆蓋了鮑爾隕石坑;東南壁則被殘損的萊克塞爾環形山打破;而赫爾隕石坑卻總個坐落在德朗達爾環形山西側坑壁內 [2]。 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32°33′S 5°34′E / 32.55°S 5.57°E / -32.55; 5.57, 直徑227.02公里[3],深度約1.58公里[4]

由於存續期悠久,德朗達爾環形山已被所重疊的撞擊坑嚴重損毀和扭曲。以致截止二十世紀初人們都沒有意識到它是一座撞擊坑,曾一直稱之為赫爾平原,對它的正式命名直到1942年才由希臘裔法國天文學家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提出,184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期間其名稱被通過。該隕坑現只剩留一小部分坑壁,殘存的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2160米。坑底北部和東部相對平坦,但密布了無數的細小月坑;東部地表已被玄武質熔岩填沒,形成一小片月海地層;衛星坑赫爾 Q正位於坑底東部一處高反照率的斑塊中心。滿月時,該區域是月球表面最耀眼的亮斑之一。在月球地質環境中,亮色調標誌着該特徵的地質齡相對年輕。有時該斑塊被稱為卡西尼亮斑,因為是意大利裔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於1672年在巴黎天文台第一個描繪了它。

德朗達爾環形山的坑底還分布有一些有趣的鏈坑,坑底中心依稀可看到一座直徑約70公里的隕坑殘跡,從坑底中央往東南,延伸出一道長約110公里、寬10公里的凹槽,正對着萊克塞爾環形山東北側寬闊的裂口。

探索[編輯]

1965年5月12日,前蘇聯月球5號探測器因未能按原計劃實施軟着陸,而撞毀在該隕坑坑底西部,坐標為31°S 8°W / 31°S 8°W / -31; -8[5]

2009年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發布的首幅照片就是該隕坑的南部區[6]

參考資料[編輯]

  1. ^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Deslandres on LAC-112 map. (PDF). [2016-09-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5. ^ Luna 5. 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oordinated Archive. 2014-08-26 [2015-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6. ^ Robert Garner. LRO's First Moon Images. NASA. July 2, 2009 [2015-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8). 
  • Andersson, L. E.; Whitaker, E. A. NASA Catalogue of Lunar Nomenclature. NASA RP-1097. 1982. 
  • "Deslandre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