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
帝辛 | |||||
---|---|---|---|---|---|
出生 | 未知 | ||||
逝世 | 前1046年? | ||||
安葬 | 殷墟遺址的1567號墓 | ||||
子嗣 | 子: 武庚 | ||||
| |||||
政權 | 商朝 | ||||
父親 | 帝乙 | ||||
母親 | 不明 |
帝辛(?—前1046年?),子姓,殷氏之始,名受,一名受德[註 1],後史隨從周人稱他為紂王、商紂王、殷紂王,是商朝末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帝辛非常重視農業和生產力發展,實施社會變革,使其國力強盛。[來源請求]在位期間,他持續對東南方的人方(東夷)用兵,直至徹底擊敗,使商疆域擴至江淮一帶。由於戰爭持久導致國內空虛,使一向俯伏、自稱「小邦周」的西伯發乘機聯合西方各方國一同伐商。在牧野之戰中,商軍被周軍擊敗,帝辛遂自焚,商朝滅亡[1]。周武王在帝辛生前稱他為「商王受」,而在建國之後,給他一個惡諡之名紂(「紂」,綁馬臀的皮帶,引申為殘義損善),因此帝辛以紂王一名為後世人所知。
生平
[編輯]幼年
[編輯]帝辛高大威猛,力大無窮,自幼聰敏過人、反應敏捷,智謀足可使人拒絕規勸,言辭足可文過飾非。《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紀》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繼位
[編輯]帝辛繼位後,定都於沬(前1082年),後改沬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商朝國力逐漸強盛。在位期間繼續對人方(周人稱之為東夷)、林方、虎方等用兵,在經歷了長期的戰爭之後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然而,對人方的戰爭導致了國內空虛,民怨沸騰,但紂王依靠嚴刑峻法,結果引致眾叛親離,諸侯起兵,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2]
武王伐紂
[編輯]公元前1046年(武王元年,周文王十五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對殷商發起進攻。商軍主力在東南,無法徵調,只得將戰俘臨時武裝起來進行抵抗。而此時帝辛已經受到了眾多貴族和巫師等的集體反對,軍心渙散,周武王以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與商軍交戰,商軍倒戈而前軍攻擊後軍。商軍因而大敗,史稱牧野之戰。周軍隨即攻至朝歌。帝辛自知大勢已去,便登上鹿台,穿上寶玉衣,以縱火自焚的方式獻祭了自己,商朝就此滅亡。[3]帝辛死後頭顱被周武王斬下,懸在白旗,兩位妻妾的頭顱懸在紅旗上,被送入周太廟祭拜周人祖先。[4][5]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
周武王征服商朝之後,改封其子武庚為諸侯,令其統治朝歌一帶,又派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視其舉動。
家族關係
[編輯]家庭
[編輯]- 兒子:武庚
僅封神演義記載的家庭人物
[編輯]文獻與考古研究
[編輯]考古學者認為,殷墟遺址的1567號墓是為帝辛修建的墓[8],但因為紂王最終於鹿台自焚而未能入葬[9]。 周朝滅商以後,紂王與夏桀一起被當作是暴君的典型。在眾多文獻中,帝辛是一個實行炮烙之刑,濫殺無辜,開設酒池肉林,窮奢極侈的昏暴之君。他與夏桀並論,在中國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詞。這一段歷史,後人加上想像,寫成了《封神演義》。成語有「助紂為虐」[註 2]。不過,近年以來有不少人對「暴君紂王」的說法提出懷疑。
關於比干之死,夏商周斷代工程等研究指出其存在疑點。如比干以諫言而死是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被商紂王所殺和挖心則是戰國晚期的寓言中才出現的說法,距離商末已相隔甚遠;《楚辭·天問》則認為比干是投水而死。[10][11]諸多文獻表明,隨著歷史推演,對紂王行為的描述顯得越來越殘暴,新增的情節也越多,如炮烙之刑詳細紀載為夏桀發明,但之後無緣故地成了紂王之發明,不能排除後人醜化之可能。子貢曾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註 3]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並未發生,是被後人所加的。南宋學者羅泌在他的著作《路史》中,也認為商紂王的許多罪行並不真實。
《史記》記載,帝辛「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又說他「好酒淫樂,
《韓非子·喻老》亦有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帝王世紀》記載,帝辛在位期間,西伯的嫡長子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質,當時負責替帝辛駕車。但某日,帝辛派人烹殺了伯邑考,並將他做成了肉羹賜給西伯昌,並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西伯昌最後還是吃了肉羹。帝辛評價說:「誰說西伯昌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12]
對暴虐記載的質疑
[編輯]早在古代,就有少數學者對桀紂的罪狀持懷疑態度,例如東漢的王充在《論衡》中就認為「酒池肉林」之說並不可信,南宋的羅泌在《路史》中也認為桀紂的罪狀大多相似,而梳理各類文獻後認為存在增衍、誇大的情況。[13][14]隨着對商周時期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甲骨文、青銅器等地下史料的發掘出土,近現代學界質疑帝辛「暴虐」記載的聲音越來越大。據考證,在西周時期的文獻中,所宣揚的帝辛的形象雖然負面,但卻並沒有實質殘暴的內容,《尚書·牧誓》中列舉的商紂王的罪狀只有六條,分別是聽婦人的話、不用親戚為官、任用逃犯為官、不認真祭祀、酗酒和相信自己有命在天,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也認為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只是將領酗酒誤事。而對於這些罪狀,例如商朝晚期墓葬中的明器越來越多見,用於祭祀的器物則越來越少見,明顯有「薄葬化」的趨勢,且從祖甲實行周祭改革以後,更多採用穀物祭祀和舞蹈祭祀,祭祀中用人和用牲逐漸越來越少,祭祀儀式流程也愈發簡化,商朝末期人牲和人殉比較少見。[15][16][17][18][19]此後周人作為後進性民族,吸收並繼承了商人和東夷的腰坑殉狗和人祭人殉等習俗,又由於神道設教的需要,人祭人殉習俗仍然在各個諸侯國保持了數百年以上,因此商紂王不認真祭祀在當時背景下反而是比較進步的表現,而周人自然會指責其「不肯事上帝鬼神」、「昏棄厥肆祀,弗答」。[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且商代只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天帝」只表現為自然性,周代出於神道設教祭祀天帝,因此清華簡《系年》第一章會指責商紂王「不恭上帝」。[32][33][34][35][36][37]雖然殷周時代都存在由婦女擔任的官職,如「世婦」可掌管祭祀、賓客等禮儀,受國君尊崇[38][39][40],但據陳曦、張懋鎔、王奇偉、王暉、王瑞英、杜芳琴、何敏、耿超、謝乃和等眾多學者研究,西周女性的整體地位相對於商朝大幅下降,主張「婦無公事,休其蠶織」而相對將婦女被排斥於軍政事務之外,並開始趨於倫理保守和禮教束縛,這是《尚書·牧誓》中周武王指責商紂王「惟婦人言是用」、「牝雞之晨」的緣由,同樣也是後世儒家排斥性開放的「鄭衛之音」並將其視為「紂俗」的原因。[18][41][42][43][44][45][46][47][48][49][50]商代方國聯盟為主的制度下,政治組織不甚嚴密,儘管商代存在管理、徵集兵眾之行為,如甲骨文中有「登人」、「登眾」之句,但整體政治組織形式仍較為鬆散,諸侯中常有犯人逃往他國,別國逃犯有時則被商王任用;而周代政治組織嚴密,如《周禮》有「司民」之官,「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早在周文王就已實行「有亡荒閱」,即在全天下搜捕逃犯,將抓到的逃犯歸還給各國,因此獲取了部分西土諸侯的支持,周人便在《牧誓》中指責帝辛「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44][51][52]不用親戚為官則是商紂王打擊守舊派貴族的手段,酗酒則是商朝一直以來的傳統。[19][53]「天命」則是爭議較大的話題,部分學者如晁福林等認為商朝並沒有後世的決定朝代興亡命運的「天命觀」,《商書》中的「天命」實際上是「祖宗之命(祖先神的在天之靈能保佑和棄絕自己的生命)」,按這種理解則是帝辛雖然不認真祭祀祖先,卻始終相信祖先的在天之靈不會棄絕自己。[32][33][34]
顧頡剛等疑古派學者認為,後世文獻中有關於商紂王的罪狀經歷了一個「古史不斷層累」的過程,越是晚的時代,其罪狀就越多越詳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古史累積」的爆發期,諸子百家和游士說客不了解歷史真相,在寓言故事和雜談的舉例論證中,把作為前朝亡國之君的商紂王當成一個反面教材下的箭垛子,為了宣揚「惡有惡報」,相對於西周時期的原始文獻又給紂王增添了不少新罪狀,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醬、剖割孕婦之胎等。而出土的上博簡中的《容成氏》作為成作年代相對較早的文獻,其所描述的炮烙之刑只是一種低級趣味的遊戲而非酷刑。[54]「剖割孕婦之胎」也是《詛楚文》中秦王宣稱的楚懷王的罪狀,可見這只不過是戰國時期常見的扣給敵人和亡國之君的一種帽子。「把人剁成肉醬」的醢刑在戰國秦漢時期也是常見酷刑之一,所以才能在當時的寓言雜說中加到商紂王的身上。再比如《董子》佚文中纏子聲稱「桀為天下,酒濁而殺廚人。紂王天下,熊蹯不熟而殺庖人」,這是將晉靈公的罪狀張冠李戴到作為亡國之君的「桀紂」的身上。因此,《列子·楊朱》中說「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惡,歸之桀紂」。而對於比干之死,《楚辭·天問》則認為比干是投水自盡[10]。到了漢代以後,統治者繼續把帝辛作為反面形象宣傳,經過千年積毀,商紂王才被塑造成暴君的典型。[55][18][19]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降,中國大陸持「殷商奴隸社會說」的歷史學者中,有一部分會以牧野之戰「奴隸倒戈」的說法作為論述「商紂王殘暴」之論據。而主張商朝非奴隸社會的學者,例如無奴學派、西漢封建論者和魏晉封建論者,無人贊成「奴隸倒戈」的說法,通常認為是反對帝辛的守舊派貴族帶頭發起的叛亂。[56][57][58][59]
根據《左傳》等文獻以及殷墟甲骨文,帝辛征服了淮夷,派飛廉出使北方,對中國古代的統一與各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過一定貢獻。《詩經·商頌·玄鳥》:「武王靡不勝。」《詩經·商頌·長發》:「武王載旆,有虔秉鉞。」郭沫若認為這裡的「武王」是指帝辛,他在生前曾深受百姓的愛戴,是殷民心目中的「武王」。[60]
相關文物
[編輯]帝辛時期的青銅器有很多,例如現存於北京故宮的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分別是帝辛二年、四年、六年時鑄造的青銅器。這三件器物都提到了邲其這個人物,據銘文記載,他協助帝辛進行了祭祀,帝辛賞賜了他貝幣。除此之外還有作冊般青銅黿、版方鼎、宰虎角等等。從當時的金文中可以知道作冊般為帝辛時期的史官。
評價
[編輯]1949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裡,在當時的特定語境下,曾將武王伐紂類比於此時的人民解放戰爭。[61]但到了1958年11月,毛澤東在閱讀了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之後的談話中又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62]
後世創作
[編輯]紂王也是明代文學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一個登場人物,在該小說中也稱他為「壽王」。
影視錯誤
[編輯]「紂」是周朝統治者給的諡號,影視作品在他活着的時候稱他為「紂王」,但當時帝辛還沒有死,不可能用周朝統治者給他的「諡」。
《逸周書·諡法解》記載諡法起源於周公旦(「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但現在一般認為《逸周書·諡法解》是戰國時期的托古之作,諡號實際上是西周中期禮制改革之後的產物,也有人認為諡法起源於更晚些時候(周厲王時期甚至春秋時期)。總之,在商紂王帝辛時期,諡號還未流行。另外,《牧誓》中記載的周武王牧野之戰時發表的檄文,裡面稱呼帝辛為「商王受」[63][64]。
電影
[編輯]- 《妲己》由申永均飾演。
- 《哪吒之靈珠重生》由許占偉飾演。
- 《封神傳奇》由梁家輝飾演。
-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由費翔飾演。
電視劇
[編輯]- 《封神榜 (1981年)》無綫電視劇集由譚炳文飾演,在《歡樂今宵》欄目中播映。
- 《封神榜 (1989年)》由張續成飾演。
- 《封神榜 (1990年)》上海香港合拍電視劇由達奇飾演。
- 《蓮花童子哪吒》由程建勳飾演。
- 《封神榜 (2000年)》中國電視公司劇集由蘇炳憲、萬鴻貴飾演。
- 《封神榜 (2001年)》無綫電視劇集由鄭子誠飾演。
- 《封神榜 (2006年)》由馬景濤飾演。
- 《封神榜 (2009年)》由呂良偉飾演。
- 《封神英雄榜》、《封神英雄》由吳卓翰飾演。
- 《封神演義 (2019年)》由鄒兆龍飾演。
- 《夢回朝歌》由保劍鋒飾演。
- 《哪吒與楊戩》由葉項明飾演。
- 《封神之天啟》由羅嘉良飾演。
- 《封神榜·妖滅》由許凝飾演。
腳註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商纣王帝辛.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左傳·昭公十一年》:「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 ^ 司馬遷. 殷本紀. 史記. [-61].
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逸周書·世俘》曰:「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 ^ 《史記》〈周本紀〉「(周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
- ^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在祀,大師負商王紂縣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
- ^ 《史記·殷本紀》中說:「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 ^ 《呂氏春秋·卷十一》稱微子、微仲與紂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時的身分是妾,生紂王時則已升為正妻,所以微子是庶長子
- ^ 规模宏大的安阳殷墟商代王陵(图).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sina_mobile. 商朝是杜撰的!这事儿你信吗?——商代考古发掘历史. k.sina.cn. 2019-09-29 [2023-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5).
- ^ 10.0 10.1 《楚辭·天問》:「比干何逆,而抑沉之。」,《楚辭》,中華書局出版社,2019年.
- ^ 湖南衛視-商纣王的历史真面目. [2015-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史記正義·殷本紀》:帝王世紀雲。「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 ^ 王充《論衡·語增》: 令池在深室之中,則三千人宜臨池坐,前俛飲池酒,仰食肴膳,倡樂在前,乃為樂耳。如審臨池而坐,則前飲害於肴膳,倡樂之作不得在前。夫飲食既不以禮,臨池牛飲,則其啖肴不復用杯,亦宜就魚肉而虎食。則知夫酒池牛飲非其實也。
- ^ (南宋)羅泌《路史》,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 ^ 徐明波, 彭裕商. 殷墟黃組卜辭斷代研究[J]. 中國史研究, 2007(2):13.
- ^ 江雨德《國之大事:商代晚期中的禮制改良》,唐際根主編《殷墟與商文化(殷墟科學發掘80周年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 ^ 郜向平. 商墓中的毀器習俗與明器化現象[J]. 考古與文物, 2010(1):8.
- ^ 18.0 18.1 18.2 18.3 許莉莉. 清華簡所見商末周初史事初探[D]. 煙臺大學.
- ^ 19.0 19.1 19.2 19.3 李娜. 帝辛行為再審視[J]. 滄州師範學院學報, 2015(03):62-66.
- ^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問題》,《考古》1987年02期
- ^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資料概述》,《考古》1996年12期
- ^ 張詒三. 《論語》"先進於禮樂"章索解[J]. 齊魯學刊, 2019(4):9.
- ^ 王志友. 商周時期的腰坑葬俗[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20(6):6.
- ^ 曾寶棟, 楊楊. 淺談商周時期墓葬中腰坑的功能和意義[J]. 殷都學刊, 2017, 38(3):6.
- ^ 劉源. 周承殷制的新證據及其啟示[J]. 歷史研究, 2016(2):16.
- ^ 曹斌. 恭懿之際西周國家的轉型[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7(3).
- ^ 胡劍. 從《左傳》看春秋人殉制度的演變[J]. 昭通學院學報, 2018, 40(4):4.
- ^ 翟勝利. 西周金文與獻俘禮[J]. 文物春秋, 2010(6):4.
- ^ 孫慶偉. 祭祀還是盟誓:北趙和羊舌晉侯墓地祭祀坑性質新論[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2(5):15.
- ^ 鄒芙都, 餘霞. 西周黎國政治軍事地位及姻親關係初探[J]. 史學集刊, 2017(3):10.
- ^ 晋国: 综述——山西倗伯霸伯墓与河南淅川楚墓新解系列.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 ^ 32.0 32.1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 ^ 33.0 33.1 晁福林《先秦社會最高權力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 ^ 34.0 34.1 晁福林《說商代的「天」和「帝」》,《史學集刊》2016年第3期
- ^ 《清華簡·繫年》: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 ^ 謝乃和,付瑞珣《從清華簡《系年》看「千畝之戰」及相關問題》
- ^ 雷曉鵬:從清華簡《系年》看周宣王「不籍千畝」的真相,《農業考古》,2014,(4)
- ^ 《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鄭玄註:「此蓋殷時制也。」孔穎達疏:「此一節總論立男官女官之事。……記者之言,不可一依周禮,或可雜夏殷而言之。」
- ^ 《周禮·天官·冢宰》:「世婦:掌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帥女宮而濯摡,為粢盛。及祭之日,蒞陳女宮之具,凡內羞之物。掌吊臨於卿大夫之喪。」
- ^ 《禮記》曲禮下:「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大夫不名世臣、姪娣,士不名家相、長妾。」
- ^ 陳曦. 從甲骨文,銅器銘文看商周時期女性的地位[J]. 中國文化研究, 2007(2):150-154.
- ^ 張懋鎔. 商周之際女性地位的變遷——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之二[J]. 西部考古, 2007(1):21.
- ^ 王奇偉. 從"牝雞之晨"現象看商代婦女的社會地位[J]. 殷都學刊, 2000(3):5.
- ^ 44.0 44.1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
- ^ 王瑞英. 從甲骨文金文看商周婦女地位的變化及原因[J]. 求索, 2008(6):3.
- ^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
- ^ 杜芳琴. 商周性別制度與貴族婦女地位之比較[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4):7.
- ^ 何敏. 商周貴族婦女地位變遷初探[D]. 四川大學, 2003.
- ^ 耿超. 性別視角下的商周婚姻,家族與政治[D]. 南開大學, 2010.
- ^ 謝乃和. 試論商周時期貴族婦女地位的兩次轉型[J]. 北方論叢, 2008(1):5.
- ^ 常金倉. "夷夏之辨"與"以德懷遠"說[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1):6.
- ^ 吉家友. 國人與野人界限的消失[J].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35(5):5.
- ^ 王奇偉. 從"人惟求舊"到"殷不用舊"——對商代王權與族權關係的考察[J].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27(4):4.
- ^ 馬衛東. 《容成氏》"文王服九邦"考辨——兼論《容成氏》的主體思想及其學派歸屬[J]. 史學集刊, 2012(1):8.
- ^ 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1924年《語絲》雜誌第2至3期,古史辨(第二冊第七十八章)[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57.
- ^ 雒有倉. 關於商末紂軍倒戈事件的重新認識[J].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25(3):4.
- ^ 陳民鎮《奴隸社會之辯——重審中國奴隸社會階段論爭》,《歷史研究》2017年
- ^ 徐義華.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析論[J].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2021(2):2.
- ^ 郭沫若. 殷契粹編[M]. 科學出版社, 1965.
- ^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 ^ 陳晉.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1158.
- ^ 曹國慶主編. 亡国君主.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05: 10. ISBN 7-80546-410-3.
- ^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劉釗主編.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第7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05: 207. ISBN 978-7-5325-8775-9.
參見
[編輯]- 《史記·殷本紀》
前任: 父帝乙 |
中國君主 |
繼任: 周武王 |
商朝國君 第31代 (一說32代) |
自焚,亡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