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希爾達·賀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希爾達·賀嘉 (1925)
希爾達·賀嘉 (1926)

希爾達·博曼·憋蘭(Hilde Boman-Behram) ,(1905年十月18日出生於維也納, 2001年九月24日逝世於倫敦卡姆登地區),出生名希爾達·叟佛(Hilde Sofer),以藝名希爾達·賀嘉(Hilde Holger)而知名,是一位表現派舞蹈家、編舞者和舞蹈老師,其開拓性兼容了殘障人士的舞蹈(physically integrated dance)作品在現代舞轉化[1][2]

家庭[編輯]

賀嘉來自於一個猶太教改革派家庭。她於1905年出生,是阿爾弗雷德和俄利斯·叟佛·施賴伯的女兒[3]。她父親是寫詩歌的,於1908年去世。她的爺爺是給奧地利法院做鞋子的。

德國納粹入侵奧地利以後,賀嘉在1939年逃離維也納,但由於當時英國未准許她入境,她去了印度 [4]。在孟買她邂逅了同種療法師和藝術愛好者亞德使爾·卡瓦基·博曼·憋蘭[5],並與他在1940年結婚了。她的母親,繼父,姐妹和十四名家庭人員遭到納粹大屠殺滅亡。

希爾達·賀嘉有兩個孩子。第一個孩子於1946年在印度出生,女兒的名字叫皮里馬維亞·博曼·憋蘭。她在紐約成為一名舞蹈家雕刻家珠寶設計師。1948年厚格和家人移民到了英國。她的第二個孩子名叫大流士·博曼·憋蘭, 於1949年出生。他有唐氏綜合症,這啟發賀嘉開始了與殘障人士的合作。

事業[編輯]

希爾達·賀嘉六歲開始跳舞。那時的她因為太年幼而無法加入舞蹈學院,於是她便加入了舞蹈團。年滿十歲的時候她加入了鮑登維沙芭蕾舞團並隨團遊歷了歐洲,這個芭蕾舞團是由格特魯德·鮑登維沙成立的。[6]她們是艾莎道拉·鄧肯露絲·聖·丹尼斯的崇拜者。格特魯德·鮑登維沙是賀嘉的老師也是她的朋友。十八歲的時候賀嘉首次在維也納表演單人舞蹈。後來她成立了自己的希爾達·賀嘉舞蹈團,也成立兒童舞蹈團。

由於她對舞蹈的熱愛,賀嘉於1926年在維也納市中心拉提波宮成立了名為「新舞蹈動作藝術學院」的舞蹈學校。

1938年3月12日阿道夫·希特勒納粹德國出兵到奧地利,並頒布統治奧地利國的法律,那時候猶太人的演出是受到禁止的。她受朋友查理·配塔撤的幫助從逃離奧地利。她決定到印度去,因為那裡的藝術對當時的西方人來說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印度賀嘉得到機會將新的體會融入她的工作,尤其是印度舞蹈的手部動作。在印度古典舞蹈上有三百多種手部動作,用於表達生命與自然。1941年 賀嘉在孟買成立了新的舞蹈學校,她沒有偏見的收受了來自各種族、宗教和國籍的學員。就像在維也納時一樣,賀嘉再次參與了當地的藝能界。她的朋友包括有名的印度舞蹈家蘭·夠帕勒,他也在賀嘉的舞蹈學校教舞蹈。由於1948年爆發的印巴分治穆斯林印度教人之間的暴力升級,賀嘉再次移民,這次去到了英國

她到英國之後才幾個月,就參加了新的劇院和公園表演的舞蹈團。她再次成立了一所新的舞蹈學校,名叫「希爾達·賀嘉現代舞學校」並仍然忠於一個優秀舞者要身心合一的教學風格。她在倫敦的突破是1951年的首次公演卡米爾·聖桑啟發的『在海域下』。作品受到了她所經歷及教學過的城市和國家的很大影響。1972年她表演了『抗洪的人』,關於中國共產黨路易·艾黎的生活。[7]1975年的『岩畫』寓意了倫敦藝術和文化的影響。1983年的『阿帕撒拉斯』是有關探索印度的經歷。1983年 賀嘉回到了印度,在那裡她在撒持呢·山卡帶領的大型舞蹈團做編舞。

賀嘉尤其為她與殘障人士的合作感到驕傲。她創建了一種舞蹈療法,讓和她兒子大流士一樣有唐氏綜合症的智障兒童可以得到益處。在1968年,賀嘉是第一位和有嚴重學習障礙的少兒同台的編舞,這個舞蹈表演名叫『向光』,配愛德華·格里格的音樂在薩德勒斯威爾斯表演。它的兼容了殘障人士的舞蹈第一次表演之一[8]

畢生事業[編輯]

希爾達·賀嘉給三代編舞舞者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她教學的標準很高,不怕冒險,她的學生們都很喜歡她的教學方式。她攄誠又無偏見的接受學生,尤其是有智力缺陷的學生。賀嘉的一位學生,渦副崗·斯坦格延續了她與殘障及有唐氏綜合症自閉症學生的合作。斯坦格、身智殘障人士及專業人士創立了AMICI歌舞劇院集團。它是英國第一個兼容了殘障人士的舞蹈集團。斯坦格說賀嘉通過她的作品表演教給了他正直和誠實。他在維也納奧德翁劇院為榮譽紀念他的導師厚格表演了其舞蹈作品。通過這些在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劇院的表演,他說他很高興能和有嚴重學習障礙的人們一起合作。這些演出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在她的晚年,賀嘉仍在她居住超過五十多年的倫敦卡姆登地下層舞蹈工作室繼續教授舞蹈課。她另外的學生是包括羅伊斯頓·馬爾多姆,傑夫·亨利,伊萬·伊里奇,卡爾·坎貝爾,傑奎琳·沃爾茨,莉茲·阿吉斯,簡·阿舍,托馬斯·坎佩,林賽·坎普,開爾文·羅塔迪爾和普里馬韋拉·博曼。

檔案館[編輯]

2001年賀嘉去世後,她的女兒普里馬韋拉·博曼開始探索她母親作為一名著名舞蹈家生活的真相。她開始整理檔案,以記錄她母親的生活和職業,用了留下的物質遺產。檔案館並不是永久性的展示,儘管已經有很多展覽包括了賀嘉的許多文物。

《移動》舞蹈班[編輯]

2010年,6名賀嘉的學生馬爾多姆、坎貝爾、坎佩、沃爾茨、斯坦格和博曼在倫敦北部老漢普斯特德市區政廳的Interchange Studios舉辦了一系列的演講和舞蹈班,以紀念賀嘉在包容性舞蹈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題為移動:通過運動的轉變。每一位前學生都主持了一個包容性的舞蹈班,以慶祝賀嘉幫助他們培養的獨特風格。這些講習班、舞蹈班向新一代舞者和感興趣的人介紹了她在舞蹈力量方面的開創性方法和信仰,在她自己的生活中,這些方法和信仰跨越了許多邊界、文化和宗教。

參考[編輯]

  1. ^ 希尔达·贺嘉. 中歐表現的舞者. www.hildeholger.com. 2007 [2012-12-18]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4. 
  2. ^ 希尔达·贺嘉. 中歐表現的舞者. www.50yearsindance.com. 2011 [2016-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2)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6-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2. 
  3. ^ Marina Sassenberg. 希尔达·贺嘉. 女性猶太人百科全書. [2012-12-18]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8. 
  4. ^ Julia Pascal. 亚·波曼. Scientist on an unresolved search for a cancer cure. 衛報. 2000-03-08 [2012-12-18]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5. ^ Ardeshir Kavasji Boman Behram 1909–2000. sueyounghistories.com. 2008-12-22 [2012-12-18]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6. ^ Vernon-Warren, B. and Warren, C. (Eds) 格特魯德·波丹維爾撒和維也納的對表現主義舞蹈的貢獻. Routledge. 1999. ISBN 90-5755-035-0, pg. 22 (英語)
  7. ^ 雷偉. 抗洪的人. 新晚報. 1972-10-28
  8. ^ Julia Pascal. 希尔达·贺嘉. As a dancer and teacher she kept the spirit of German expressionism alive in London. 衛報. 2001-09-26 [2012-12-27] (英語). 

文學[編輯]

  • Denny Hirschbach, Rick Takvorian (Hg.): Die Kraft des Tanzes. Hilde Holger. Wien.Bombay.London.Bremen: Zeichen + Spuren 1990. ISBN 3-924588-19-8 (德語)

網絡連接[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