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之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子之之亂,是公元前314年發生在東周戰國時期燕國的一場內亂。

經過[編輯]

東周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聽信與燕國相子之有深厚關係的蘇代所言,將燕國大權交給子之[1]。甚至想效仿堯舜禪讓王位給子之,為了能讓子之平穩繼位,將原本屬於燕國的太子平的重要官員的任命權交給了子之[2]。導致了太子和燕國軍方的不滿,子之順利稱王三年後,燕太子平起兵反對子之,派將軍市被領兵圍困王宮攻打子之,雙方交戰幾個月,死傷數萬人,市被沒能打敗子之,倒戈轉而進攻太子,結果戰死,太子平也在內亂中被殺。此次內亂死傷眾多,導致燕國國力大損,民心潰散,齊國趁機出兵攻打,很快就攻滅了燕國,子之和燕王噲皆被殺[3]。後在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公子職登基,是為燕昭王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戰國策 卷二十九 燕策一》:燕王噲既立,蘇秦死於齊。蘇秦之在燕也,與其相子之為患難,而蘇代與子之交。及蘇秦死,而齊宣王復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主斷。蘇代為齊使於燕,燕王問之曰:「齊宣王何如?」對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 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濟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2. ^ 《資治通鑑》:蘇秦既死,秦弟亦以遊說顯於諸侯。燕相子之與蘇代婚,欲得燕權。蘇代使於齊而還,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王曰:「何故?」對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專任子之。 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 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
  3. ^ 《資治通鑑》燕子之為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齊王令人謂太子曰:「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構難數月,死者數萬人,百姓恫恐。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