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增長的極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增長的極限
作者當娜·麥舀
類型技術報告[*]學術著作[*]書面作品[*]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編輯羅馬俱樂部麻省理工學院
出版時間1972年 編輯維基數據
規範控制
OCLC307838
1972年版封面

增長的極限》是羅馬俱樂部於1972年發表的、對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的模型分析結果。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 Meadows)主筆。這本書用World3模型對地球和人類系統的互動作用進行仿真[1],反映了馬爾薩斯在1798年發表的《人口學原理》中表達的觀點。

丹尼斯·米都斯和約爾根·蘭訥斯(Jørgen Randers)對最初的版本進行了修改。1993年,他們在本書出版20周年之際,發表了新版本《超越極限》。最新版本由Chelsea Green出版社出版於2004年6月1日,標題是《增長的極限:30年後的更新》。

指數儲量指標

[編輯]

本書討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如果資源消耗指標持續增長,那麼可開採指標就不能用現有已知的儲量除以目前年消耗量來結算,這是生成靜態指標典型的算法。例如,在1972年,的儲存量是7.75億噸,年開採量是185萬噸。靜態指標為418年(775/1.85),但鉻的消費量年增長率是2.6%。如果保持穩定的消耗率,並且考慮年增長率,這一資源只能開採93年。

書中,他們羅列了一些資源的指數指標和5倍指數儲量指標:

資源 靜態指標(年) 增長率 指數指標(年) 5倍指數儲量指標(年)
420 2.6 95 154
11 4.1 9 29
240 1.8 93 173
石油 31 3.9 20 50

靜態儲量指標假設使用量是常數,指數儲量指標假設使用量的年增長率是常數。對於石油,兩個指標均不正確,因為經歷過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禁運後,次年的產量增加了。

指數指標經常被錯誤地引用,懷疑論環保份子聲稱:「《增長的極限》告訴我們,1992年石油將被消耗怠盡。」而實際上,《增長的極限》在上述表格中所說的現有儲量(假設沒有發現新的油田)在1992年消耗完,是建立在指數指標為常數的假設之上的。

批評

[編輯]

《增長的極限》一發表便引起爭議。耶魯經濟學者亨利·華利克在1972年3月13日的《新聞周刊》編者按中稱此書為「不負責任的一派胡言」,是華盛頓博物館學者以誇大其詞來譁眾取寵,模型里的許多變量設置沒有足夠的依據。華利克說,「模型的數字完全來自作者的臆想,他們從來沒發表所使用的方程式。」兩年後的1974年,米都斯才發表模型的具體細節。

此書的爭議往往是批評者認為作者的錯誤預言;而作者極端支持者則辯護說,實際上他們並未做精確的預測,書中的預言只是建立在各種假設上的估計。

儘管如此,今天許多人認為這本書傳遞的總體信息是準確的: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無可避免地會有一個自然的極限。

註解

[編輯]
  1. ^ 此模型以仿真程序語言DYNAMO運行

參考資料

[編輯]
  • "To Grow or not to Grow", 新聞周刊, 3月13日, 1972年, 102-103頁
  • Donella H. Meadows, Dennis L. Meadows, Jørgen Randers, and William W. Behrens III. (1972).
    The Limits to Growth. New York: University Books. ISBN 0-87663-165-0
  • Henry C. Wallich, "More on Growth", 新聞周刊, 3月13日, 1972年, 86頁

標準書號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