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口頭村

座標35°55′10″N 116°35′21″E / 35.91944°N 116.58917°E / 35.91944; 116.589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口頭村
行政村
前口頭村在接山鎮的位置
前口頭村在接山鎮的位置
坐標:35°55′10″N 116°35′21″E / 35.91944°N 116.58917°E / 35.91944; 116.58917
人口
 • 總計1,098人

前口頭村,古名邵村,是中國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1],位於接山鎮南部。該行政村下轄前口頭村、匯泉村兩個自然村,1992年時共有人口1098人。前口頭村村內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這些建築於2016年列入泰安市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前口頭村列入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重點保護單位。[2][3]

歷史沿革[編輯]

根據栗氏族譜的記載,明朝天順年間,栗姓遷至此處建村,後來因為村子位於汶河決口處而取名前口頭[4]:259。自建村至清末,前口頭始終屬東平州管轄,1735年,東平州降為散州,並推行保甲制,前口頭村當時屬南仁壽保[5]。1931年之後屬東平縣第四區第十五鄉[6]。抗日戰爭期間,偽軍曾在該村設置軍事據點,1943年偽軍撤離此據點[7]。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文革期間,該村先後屬東平四區、東平六區前口頭鄉、接山區鄣城鄉、蒼邱公社、接山公社。1979年,前口頭村部分村民遷往匯河以西,建立新村[4]:260,該村於1990年命名為匯泉村,仍歸前口頭村村委會管轄[4]:480。1984年之後,接山公社撤銷,前口頭村先屬張河橋區障城鄉,1985年12月撤區並鄉後前口頭村屬接山鄉,2010年接山撤鄉設鎮,前口頭村屬接山鎮至今。[8]:43-46[9]:33-43[10]

人口和地理[編輯]

前口頭村位於接山鎮南部,其轄境南接齊村,北鄰後口頭村,東隔大汶河汶上縣軍屯鄉相望[4]:255。前口頭村委會下轄前口頭、匯泉兩個自然村[4]:256,1992年時共有家庭265戶,人口1098人,耕地面積共計2266畝。其中自然村前口頭村位於匯河以東,大汶河以西,人口997人;匯泉村位於匯河以西,人口101人。[4]:259-260[10]

建築與文物[編輯]

前口頭村村外原有圍堡[11],村內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現存的尚有數個院落和70多間房屋,其中較著名的有解元府、戴家樓等。解元府為栗氏住宅,清末時,前口頭村的栗文英考中解元,遂在村里修起該棟建築[12]。解元府系青磚砌成的平頂房,高6米,寬15米,南北長5米,曾掛有朝廷所賜的「解元府」匾額,後來丟失。戴家樓建於清代,原系戴氏住宅群,現存有兩棟,其中北側一棟原有五層,如今尚存兩層[13]:533-534。2016年1月,前口頭古民居列入第四批泰安市文物保護單位[14][15]

2008年,前口頭村小學教學樓施工時,發現了一塊明朝石碑,該碑系邵村后土廟的碑記。該碑文為1626年所立,據該碑文記載,明朝萬曆年間,邵村發生「大頭瘟」,當地一位婦女自稱被后土神附身,並「授以神方」,治好了當地的瘟疫,邵村人因此建起了后土廟[16]。邵村后土廟已無存。[17]

圖集[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2019 [2020-05-17]. 
  2. ^ 東平縣史志辦公室. 东平年鉴(2017). 線裝書局. 2017-12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3. ^ 泰安市17单位入围省“乡村记忆”工程. 大眾網. 2015-05-29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4. ^ 4.0 4.1 4.2 4.3 4.4 4.5 東平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山东省东平县地名志. 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 1993-05. 
  5. ^ 左宜似等. 卷第二. 《東平州志》. 光緒七年. 南仁壽保:黃徐莊、張徐莊、周徐莊、蓆橋、劉家所、齊家村、口頭、西楊郭莊、東楊郭莊、鄣城。以上十莊。 
  6. ^ 張志熙、劉靖宇等. 卷第一·方域志—第四區所轄鄉鎮莊村表. 《東平縣志》. 民國二十五年. 第十五鄉:前口頭、齊家村。 
  7. ^ 中共東平縣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 东平战役. 東平: 東平一中印刷廠. 1991. 
  8. ^ 山東省東平縣誌編纂委員會. 东平县志(2005).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020-05-17]. ISBN 7-101-049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 
  9. ^ 山東省東平縣誌編纂委員會. 东平县志(1989).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9 [2020-05-17]. ISBN 7-209-0032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10. ^ 10.0 10.1 東平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东平县地图册. 1993. 
  11. ^ 左宜似等. 卷第六. 《東平州志》. 光緒七年. 圍堡:東鄉:福仁保葦子河圍;里仁堡彭家集圍、古臺寺圍、裴家寨圍;興仁保王家圈圍;安仁堡岔河門圍;仁風保馬家戴村圍、郈城莊圍;南仁壽保口頭莊圍、鄣城莊圍…… 
  12. ^ 顏丙環. 接山古民居寻访(一). 今日東平.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13. ^ 劉康. 泰安文物大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录 第1版. 濟南: 泰山出版社. 2013. ISBN 978-7-80634-766-9. 
  14. ^ 東平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公共文化体育-公共文化体育名录信息】东平文保单位统计. 東平縣人民政府. 2019-01-10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15. ^ 【图解】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泰政字〔2016〕2号).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16-07-04 [2020-05-17]. 
  16. ^ 袁魯彥. 鏈接至維基文庫 邵村后土庙碑記. 維基文庫. 1626 (中文). 
  17. ^ 今日東平報. 一块出土庙碑见证接山前口头村百年沧桑. www.sohu.com. 2017-11-16 [2018-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