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元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元鸞(468年—505年5月13日),字宣明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城陽康王拓跋長壽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編輯]

元鸞原本過繼給叔叔章武敬王拓跋太洛,等到大哥拓跋多侯去世後,元鸞回到本宗承襲父親的城陽王爵位。元鸞身高八尺,腰粗達到十圍,以武藝而出名,接連擔任鎮北都大將。魏孝文帝元宏時期,元鸞擔任外都大官,又外任持節、都督河西諸軍事、征西大將軍、兼領護西戎校尉涼州鎮都大將。鎮改為州後,元鸞擔任涼州刺史,姑臧鎮大將,其餘官職如故[1][2]

元鸞後來到京城朝見,遇到魏孝文帝南征,魏孝文帝命令元鸞兼任鎮軍將軍。北魏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前往鄴城,命令元鸞留守洛陽。北魏開始設立五等爵位後,元鸞被賜予食邑一千戶,授任使持節征南大將軍、都督豫荊郢三州、河內山陽東郡諸軍事、與安南將軍盧淵李佐及荊州刺史韋珍等軍進攻赭陽[3]。北魏各軍沒有統一調度,圍困城池百餘日,士兵們都在城下披甲待敵,希望以不開戰來使對方疲勞後投降。李佐獨自統帥自己的部下在清晨和黑夜攻城,士兵戰死的很多,恰好遇到齊明帝蕭鸞派遣太子右衛率垣歷生帶領軍隊來救援,北魏將軍們都認為己方人少勢弱不能抵擋,計劃撤兵。李佐於是挑選兩千騎兵迎戰,吃了敗仗[4][5][6]。元鸞、盧淵、韋珍和李佐前往瑕丘魏孝文帝行宮請罪,魏孝文帝接見了他們,責備說:「諸位率領部隊,情義上應該以勇烈的行為表現節操,而進不能攻破敵方城池,退不能消滅此等小敵,損害了王者的威嚴,應該被定罪為死刑。我因為遷都洛陽,改革之始,事情應該採取寬恕的原則,如今捨棄諸位的死罪。從前軍隊行進必須裝載宗廟和社稷的神主,這是為了顯示聲威和恩澤各有所歸屬,如今將諸位敗軍的罪名證驗於社稷之神前,以此指明你們的過失。」太和十九年五月己巳(495年6月9日),元鸞被降封為定襄縣王[7][8],削減食邑五百戶。元鸞後來以留守的功勞,於太和二十年正月壬辰(496年2月27日)恢復原有的爵位城陽王[9][10][11],增加食邑二百戶,被授任冠軍將軍、河內郡太守,轉任并州刺史。魏宣武帝元恪初年,擔任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後轉任安北將軍定州刺史[12][13][2]

元鸞崇敬佛法,修持五條禁忌,不飲酒吃肉,常年齋戒。又修建佛寺,勸導帶領百姓,共同承擔土木營造的辛勞,公私的耗費紛擾,成為民眾的大患。魏宣武帝聽說後下詔說:「元鸞是宗室中有德行的親屬,在大州做刺史,民眾繁盛,以安撫寧靜為囑託,應該克制自己磨礪戒心,崇尚清廉樹立恩惠,卻驟然加以徵調,專門做擾民的事,民戶嘈雜,家家懷有嗟嘆怨恨。北方各州土地廣闊,是奸猾動亂產生的地方,依據法律推究罪過,應該加以整肅罷黜。因為元鸞是宗室,感情上不忍心,可以派遣使者,以道義督查責備他,削奪一年的俸祿,稍微表示懲罰。」[14][2]

正始二年三月廿五日(505年5月13日),元鸞在定州刺史任內去世,虛歲三十八,朝廷贈與帛六百匹,詔令中書舍人王雲宣讀旨意前往弔祭,贈予元鸞鎮北將軍、冀州刺史,諡號懷王,正始二年十一月十七日(505年12月28日)葬於北邙山[15][2][16]。   

家庭[編輯]

父母[編輯]

夫人[編輯]

子女[編輯]

  • 元氏,長女,嫁北魏鎮東將軍、員外散騎常侍、襄陽侯房纂[20]
  • 元顯俊(479年-513年2月4日)[21]
  • 元顯魏,(486年- 525年3月16日),北魏給事中、司徒掾,河南乙氏所生[19]
  • 元顯恭,北魏使持節、都督晉州建南汾三州諸軍事、鎮西將軍、晉州刺史,兼尚書左僕射、西北道行台、平陽縣子,范陽盧氏所生
  • 元徽,(491年-531年1月8日)北魏太保、大司馬、宗師、錄尚書事、城陽文獻王,河南乙氏所生
  • 元旭,東魏大司馬、襄城郡王,河南乙氏所生
  • 元虔,北魏通直散騎常侍、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廣都縣開國伯,河南乙氏所生
  • 元氏,嫁給滎陽鄭氏[22]

參考資料[編輯]

  1. ^ 《魏書·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次子鸞,字宣明。始繼叔章武敬王,及兄卒,還襲父爵。身長八尺,腰帶十圍,以武藝著稱。頻為北都大將。高祖時,拜外都大官,又出為持節、都督河西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涼州鎮都大將。改鎮立州,以鸞為涼州刺史,姑臧鎮都大將,餘如故。
  2. ^ 2.0 2.1 2.2 2.3 《北史·卷十八·列傳第六》:鸞字宣明,身長八尺,腰帶十圍。以武藝稱,頻為北都大將。孝文初,除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與安南將軍盧陽烏、李佐攻赭陽不克,敗退,降為襄縣王。後以留守功,還複本封。宣武時,為定州刺史。鸞愛樂佛道,繕起佛寺,勸率百姓,大為土木之勞,公私費擾,頗為人患。宣武聞之,詔奪祿一周。薨,諡懷王。
  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齊紀五》:魏主命盧淵攻南陽。淵以軍中乏糧,請先攻赭陽以取葉倉,魏主許之。乃與征南大將軍城陽王鸞、安南將軍李佐、荊州刺史韋珍共攻赭陽。鸞,長壽之子;佐,寶之子也。
  4.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車駕南討,拜安南將軍,副大司馬、咸陽王禧為殿中將軍。尋被勑與征南將軍、城陽王鸞,安南將軍盧淵等軍攻赭陽。各不相節度,諸軍皆坐甲城下,欲以不戰降賊。佐獨勒所部,晨夜攻擊。屬蕭鸞遣其太子右衛率垣歷生率眾來援,咸以勢弱不敵,規欲班師。佐乃簡騎二千逆賊,為賊所敗。坐徒瀛州為民。
  5. ^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後拜安遠將軍,敕與征南將軍城陽王鸞、安南將軍盧陽烏等攻赭陽,各不相節度。諸軍以敵強故班師,佐逆戰,為賊所敗,坐徒瀛州。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齊紀六》:魏城陽王鸞等攻赭陽,諸將不相統壹,圍守百餘日,諸將欲案甲不戰以疲之。李佐獨晝夜攻擊,士卒死者甚眾,帝遣太子右衛率垣歷生救之。諸將以眾寡不敵,欲退,佐獨帥騎二千逆戰而敗。盧淵等引去,歷生追擊,大破之。
  7. ^ 《魏書·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五月己巳,城陽王鸞赭陽失利,降為定襄縣王。
  8. ^ 《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五月己巳,城陽王鸞赭陽失利,降為定襄縣王。
  9. ^ 《魏書·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壬辰,改封始平王勰為彭城王,以定襄縣王鸞復封城陽王。
  10. ^ 《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壬辰,封始平王勰為彭城王,復封定襄王鸞為城陽王。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齊紀六》:壬辰,魏徒始平王勰為彭城王,復定襄縣王鸞為城陽王。
  12. ^ 《魏書·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後朝於京師。會車駕南討,領鎮軍將軍。定都洛陽,高祖幸鄴,詔鸞留守。乃開建五等,食邑一千戶。除使持節,征南大將軍,都督豫荊郢三州、河內山陽東郡諸軍事,與安南將軍盧淵、李佐攻赭陽,不克,敗退而還。時高祖幸瑕丘,鸞請罪行宮。高祖引見鸞等,責之曰:「卿等總率戎徒,義應奮節,而進不能夷拔賊城,退不能殄茲小寇,虧損王威,罪應大辟。朕革變之始,事從寬貸,今捨卿等死罪,城陽降為定襄縣王,削戶五百。古者,軍行必載廟社之主,所以示其威惠各有攸歸,今徵卿等敗軍之罪於社主之前,以彰厥咎。」後以留守之功,還複本封,增邑二百戶。除冠軍將軍、河內太守,轉并州刺史。世宗初,除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後轉安北將軍、定州刺史。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齊紀六》:鸞等見魏主於瑕丘。魏主責之曰:「卿等沮辱威靈,罪當大辟;朕以新遷洛邑,特從寬典。」五月,己巳,降封鸞為定襄縣王,削戶五百;盧淵、李佐、韋珍皆削官爵為民,佐仍徙瀛州。
  14. ^ 《魏書·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鸞愛樂佛道,修持五戒,不飲酒食肉,積歲長齋。繕起佛寺,勸率百姓,共為土木之勞,公私費擾,頗為民患。世宗聞而詔曰:「鸞親唯宗懿,作牧大州,民物殷繁,綏寧所屬,宜克己厲誠,崇清樹惠,而乃驟相徵發,專為煩擾,編戶嗷嗷,家懷嗟怨。北州土廣,姦亂是由,准法尋愆,應加肅黜。以鸞戚屬,情有未忍,可遣使者,以義督責,奪祿一周,微示威罰也。」
  15. ^ 《魏書·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正始二年薨,時年三十八。贈帛六百匹,詔中書舍人王雲宣旨臨弔,贈鎮北將軍、冀州刺史,諡懷王。
  16.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使持節城陽懷王元鸞,字宣明,河南洛陽人。少標奇□,長而」彌篤,虛心玄宗,妙貫佛理。為善越東平,柔順踰萬石。出為涼州刺史。」高祖定鼎伊洛,河內典守,兆親勿居,乃擢君為冠軍將軍河內太守。又」遷并州刺史。後轉青州平東。復遷定州安北。履歷四牧,清風一□。年卅八,以正始二年三月廿五日薨於官。贈鎮北冀州,謚曰懷王。十一月十七日」卜窆北芒之營。銘記:河海之精,恆代之靈,降祥摛寶,誕世之□。岐嶷童抱,世譽□成,九行飛稱,七德樹名。作牧四番,□□有洙,心若父」日,言兼目長。政則可摹,教□不費,先人已遠,三異自貴。唯夫輔善,唯壽與仁,」如何不弔,殲我國珍。痛擗霜孤,惟□慈親,故刊幽石,傳美來辭。
  17.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妃姓麴,沮渠時揚列將軍澆河太守麴寧孫之長女。妃姿量外洞,貞豐內效,德比九親,行徵一國,五訓俱備,禮染家人。」天罰謬嬰,濫鍾斯亮。春秋七十有三,維大魏正始四年歲次丁亥八月戊子」朔十六日癸卯薨於京師。葬於長陵之」東。𥦜於其子懷王之塋。
  18.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使持節假車騎將軍都督晉建南汾三州諸軍事鎮西將軍晉州刺史大都督節」度諸軍事兼尚書左僕射西北道大行臺平陽縣開國子元君墓誌」君諱恭,字顯恭,河南洛陽人也。恭祖景穆皇帝之曾孫,城陽懷王之第二子。原高日宇,」業廣星區,本枝有始,鴻祚無窮。蚣斯之福已繁,驎趾之慶彌遠。君稟上善之資,啟生知」之志。崇峰峻極,千刃不得語其崇高;長瀾澄鏡,萬頃無以擬其洪量。孝敬之道,發自天」真,信順之理,出於神性。曠懷海納,?慍不見於言;雅量山容,得失不形於色。是以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溫顏外穆,嚴心內明,節比松筠,操同金石,再思有道,三省無違,文洞九」流,義貫百民。遊仁者霧集,慕義者雲從。是以名實載隆,風流藉甚。正光三年,除揚州別」駕,加襄威將軍。事上盡匡救之理,綏下極仁惠之方,溫洽冬輝,猛同夏日。壽春邊鎮,即」□多虞,去留無恆,情為難測。爰有狂妖,潛結數萬,填塹踰城,中霄突入。兵火沸騰,士民」荒懼,鋒刃相交,奸臣莫辯,是日危逼,幾將陷沒。君神志平夷,謀慮淵遠,部分諸將,方軌」直進,旌鼓暫撝,醜徒冰散。淮南肅清,君之功也。賞兗州平陽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又」為司徒主簿,俄遷中書侍郎。復以北中機要,維捍所依,永安二年,轉授北中郎將。尋除」持節督東徐州諸軍事左將軍東徐州刺史,不拜。永安三年,除安東將軍大司農卿河」南邑中正,仍除使持節都督東荊州諸軍事中軍將軍東荊州刺史,假征南將軍當州」都督,餘官並如故。權臣爾朱榮既休其辜,遺種餘類,遊魂未已。以君地唯國威,器實宗」英,心旅所憑,社稷攸賴,受蜃專征,煎撲妖殄,率領禁兵,西援平陽。兼尚書左僕射西北」道大行臺大都督節度諸軍事。屬值羯胡吐萬兒肆逆,徑襲京都,主上蒙塵,暴崩汾音。」君天誠發來,千里奔赴。大行棄背萬國,君亦枉見禍酷。自亂極治形,寶圖唯永,追思舊」德,言念鴻勳。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餘官如故。以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己酉遷窆於山陵谷山。乃作銘曰:」鴻源悠邈,寶祚載昌,累仁成聖,積慶重光。咸陵九服,德被八荒,分周宅陝,如衛如唐,以」賢以威,且公且王。於昭我君,體基辰緒,既哲且明,允文斯武。內贊禁闈,外毗疆禦,乃委」捍城,實為心膂。釁發九江,雰藹三楚,擊矢晨飛,高烽夜舉。率是熊羆,厲茲貔虎,克固崇」墉,截彼醜虜。帝嘉厥庸,錫之土宇。始登台幕,徽風繼宣。爰游鳳沼,翰飛□天。絲言落雨,」綸綍騰煙,跡通自遠,潔靜窮玄。黃津浩淼,丹山崇峻,惟機唯宜,是綏是鎮。湯池百重,金」城千刃,仁惠潛流,嚴風遐震。體國經野,與存與亡,式蕃荊甸,奉冊徐方。淵府攸在,歲會」禳禳,九列斯穆,六條有章。天步未夷,艱虞相屬,遇是厲階,離茲禍酷。怨滿松崗,痛深泉」谷,黃鳥惟悲,人百豈贖。徽範永揚,淪光難續。」母範陽盧。婦茹茹主之曾孫,景穆皇帝女樂平公主孫,父安固伯閭世穎。」長息前通直散騎侍郎寧朔將軍領尚書考功郎中彥昭。次息前秘書郎中彥遵。」次息前給事中彥賢。
  19. ^ 19.0 19.1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假節輔國將軍東豫州刺史元公墓誌銘」君諱顯魏,字光都,河南洛陽人,景穆皇帝曾孫,鎮北將軍城陽懷王之子」也。大啟磐石,花萼本枝,先哲邁而流光,峻極降而為祉。夙成之歎,播美於」知音;穎脫之姿,殊異於公族。加以孝友淳深,理懷清要,水鏡所鑒,標題自」遠。雖高翮未舉,千里之望俄然。始為散騎侍郎,在員外;尋除給事中,加伏」波將軍。旦夕倉龍,歲時青瑣,列侍推高,儕僚久敬。仍轉司徒掾,加寧遠將」軍。始蹈龍門,實膺造士。激水之勢未申,夭秀之悲忽及。以正光六年二月」七日終於宣化里宅,春秋卌,二宮貽傷,有識嗟惜。贈假節輔國將軍,東豫」州刺史。以孝昌元年十月壬申朔廿六日丁酉葬於金陵。行滋宿草,方積」玄霜,高深有變,聲烈無忘。其銘曰:」東堵冥貺,南國化行,是惟帝烈,誰剋與京。武穆垂彩,周胤摛榮,比龍方玉,」騰實飛聲。蘊藉禮容,抑揚文史,一概險夷,忘懷憂喜。往躡丹墀,來毗黃耳,」列榮有聞,邦教斯理。沃若方騁,羊角初摶,嚴風夕緊,飛霜夜欑。恨深落秀,」悲甚摧蘭,去斯濟濟,即彼曼曼。九京寂廓,百川浩湯,朱裳曉褰,清笳旦響。」蕭蕭國路,鬱鬱幽壤,永歎生難,長嗟化往。」孝昌元年十月壬申朔廿一日壬辰剋。」皇考諱鸞,字宣明,鎮北將軍冀州刺史城陽懷王。太妃河南乙氏,父」延,故東宮中庶子。夫人長樂馮氏,父熙,故征東大將軍駙馬都尉昌」黎王,除侍中太傅;轉使持節定州刺史,侍中將軍如故;遷太師中書監;除」使持節車騎大將軍都督並雍懷洛秦肆北豫七州諸軍事啟府洛州刺」史,侍中太師如故;改封京兆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薨,謚曰武。息崇智,」字道宗,年廿四,左將軍府中兵參軍。妻河東薛氏。父和,故南青州刺」史。息崇朗,年十八。息崇仁,年十四。息崇禮,年十三。息女孟容,年」廿一,適長樂馮孝纂。父聿,故給事黃門侍郎信都伯。息女仲容,年廿,」適南陽員彥。父標,故兗岐涇三州刺史新安子,謚曰世。息女叔容,年」十六。息女季容,年十一。
  20. ^ 趙君平,趙文成編.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续编》.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5.07: 90. ISBN 978-7-5013-5598-3 (中文(繁體)). 
  21.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維大魏延昌二年歲次癸己二月丙辰朔廿九日」甲申故處士元君墓誌銘」君諱顯俊,河南洛陽人也。若夫太一玄象之原,雲門靈」鳳之美。固以瓊峰萬里,祕壑無津,龍紫引,綿於竹帛。」景穆皇帝之曾孫,鎮北將軍冀州刺史城陽懷王之季」子也。君資性夙靈,神儀卓爾,少玩之奇,琴書逸影。雖曾」閔淳孝,無以加其前;顏子餐道,亦莫邁其後。日就月將,」若望舒盪魄;年成歲秀,若騰曦潔草。松鄰竹侶,熟不仰」歎矣。是則慕學之徒,無不欲軌其操,既成之儒,無不欲」會其文,以為三益之良朋也。若乃載笑載言,則玄談雅」質。出入翱翔,金聲璀璨。昔蒼舒早善,叔度奇聲,亦何以」加焉。而報善無徵,殲茲秀哲,甫齡三五,以延昌二年正」月丙戌朔十四日己亥卒於宣化里第。粵二月廿九日」窆於瀍澗之濱。痛春蘭之早折,傷琴書之永穸,以追弔之未磬,更載琢於玄石。其辭曰:」愔愔夫子,令儀令哲,獨抱芳蘭,陵踐霜雪。且琴且書,俞」光俞烈,扶搖未摶,逸翰先折。春風既扇,暄鳥亦還,如何」是節,剪桂彫蘭。泉門掩燭,幽夜多寒,斯人永矣,金石流」刊。
  22. ^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魏故使持節侍中太保大司馬錄尚書事司州牧城陽王墓誌銘」王諱徽,字顯順,河南洛陽人也。耀星電以啟基,駭風雷而成業,楨符相屬,靈命不窮。」祖康王,蘊德摛華,蹠四岳而特立。父懷王,資圖協運,膺三傑以挺生。固用昺發名山,」照獨驎閣,於余可得而略也。王台耀降祥,世德鍾美,機鑒爽悟,神理精徹,體仁依義,」基孝履忠。貞飆與松筠等茂,逸韻共風煙俱上。迅雷過耳,不擾其情;駭獸逕目,詎移」其慮。及研商隱賾,遊息丘山,玄旨幽而更揚,微言絕而復闡,膺五百之遐運,擊三千」而上征。天爵以脩,地芥伊拾,不行而至,無翼載飛。入處股肱,式衛元首,出應分竹,流」潤帝畿。擁旆華陽,迴驂冀北;擾獸依轂,翔鳥媵軒。天府任隆,內相為切,輟茲分命,來」司樞揆,斟酌元氣,抑揚衡石。陳群之裁定九品,杜預之損益萬計,毛玠之華實必甄,」山濤之官人稱允。總而為言,綽有餘裕。爰自功高,迄於專席。既挹江海,又管喉唇。內」外總己,朝野屬望,悉心正色,知無不為,葵織斯除,兗蓋靡設,鹽梅雅俗,舟楫生民。及」天鏡且移,人謀忽改,白囊曰警,赤羽交馳。乃作牧帝京,兼開幕府,運籌衽席,制勝廟」堂,萬里承風,九區斯謐。五品俟教,允應主人;里承風,九區斯謐。五品俟教,允應主人;九伐萬申,仍陟司武。訓範支葉,保乂一人,」地兼四履,位窮八命,居盈彌損,在泰俞沖。不以吐茹移心,不以晦明易志,萬頃泳」之而莫測,百姓日用而不知。方當終散馬之□運,倍射牛之秘札,而天未悔禍,時屬」道消,一繩匪維,我言不用,銅駝興步出之歎,平陽結莫反之哀。孰謂推牆,遽同析腑,」春秋卌一,永安三年歲次庚戌十二月五日薨於洛陽之南原。今否運有極,罪人斯」除,一息不追,人百靡贖。有詔:王體業貞峻,風概英遠,清猷被國,遺愛在民。可贈使持」節侍中太師大司馬司州牧,謚曰文獻,禮也。粵以太昌元年歲次壬子十一月辛卯」朔十九日已酉窆於洛陽之穀山。迴遊亟謝,岸谷互遷,敢刊泉途,式銘遺烈。其詞曰:」裁峰四見,分華三接,招搖謝蕊,廣都著葉。道有襲耕,德無殞獵,金玉既振,青紫相躡。」都良產馥,槐江發潤,遠識淵渟,沖襟岳峻。聞義遠徙,當仁必殉,蔚昺為文,鏗鏘成韻。」誰縻好爵,爰在學優,分符帝閫,負傅仍遊。華陽結訟,冀北興謳,司會居本,比穆凌攸。」上圓在務,下方用序,九伐言臨,七營伊舉。納揆奚屬,鄰台安與,清虛獨邁,溫恭無侶。」如珪如璧,匪羆匪熊,槐庭易觀,鉉路增崇。豈唯調氣,爰兼順風,仁威遠扇,至德潛通。」□□距運,多僻在辰,聰耀為虐,冠履飄淪。壓焉斯及,殄瘁奄臻,剖心奚痛,殲我良人。」夕波東警,朝晷西奔,忽貿朝市,遽易涼暄。協茲三兆,方從九原,嘉數以積,文物徒尊。」醴酒誰設,菟園靡開,歸趶踡跼,去葆徘徊。巃暉無色,松風自哀,芳猷爰謝,玄石空裁。」太妃河南乙氏,廣川公之孫女。妃隴西李氏,司空文穆公之孫女。弟伯,顯□,征東將軍徐州刺史襄城王。弟虔,顯敬,通直散騎常侍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廣」□縣開國伯。妹適熒陽鄭氏。世子須陀延年十歲。息女長華年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