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佛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國土梵語Buddha-kṣetra,意爲「佛陀-什剎」[1]),又作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為佛教術語。指所住的位處,或佛教化的國土[2][3]

詞義

[編輯]

梵語kṣetra本意是田、土、國土,音譯爲什剎(現北京有什剎海,即依此而來)、掣多羅、差多羅、紇差怛羅、剎摩、什剎多羅等。佛剎(應讀chà,但普通話音多爲shà)是「佛的國土」的意思[1],可以指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方佛教化之世界;因佛寺被視為佛的國土,故也可以指代佛寺道場,如「海天佛國」普陀山

另外,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成道和弘法,中國僧人如玄奘法顯等前往印度(時稱「天竺」)取經,亦將天竺稱呼爲佛土、佛國、淨土。

而在日語韓語中,佛國[4]除有「佛的國土」之意外,也指法國,因「佛」作為「f-」的音譯,漢語和越南語裏則用「法」字音譯。[5]

概述

[編輯]

佛土包括淨土穢土。淨土是依照佛的願力轉穢成淨,將世界變為彌滿法樂之國,猶如天堂,但比天堂莊嚴之甚多,一般而言沒有三惡道,沒有殺生、淫穢等惡業光明七寶樓宇充遍,佛、菩薩、阿羅漢聖人在其中專心修道。而穢土則是凡夫居住的世界,有造惡眾生,有三惡道,聖凡同居,如我們的娑婆世界就是穢土,既有吾等凡夫,也有釋迦牟尼佛等聖人。

上座部說一切有部主張佛土只指釋迦牟尼佛誕生的娑婆世界。後來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為法身,歷史上存在的佛陀的「肉身」則為應身化身等。故因應化身觀,而有「真佛土」、「應佛土」之說。佛土因佛身的解釋不同,遂有二種、三種、五種等說[6]。在大乘經典《法華經》中,記載了弟子曾問釋迦牟尼佛:「我們的佛土為什麼是穢土,而他方世界的佛國是淨土?」釋迦佛遂以神力變現,將四周化爲莊嚴淨土,以此開示真佛土之所在。在《悲華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寶海梵志見諸行者發願在淨土成佛,而在佛前發願未來世要在穢土世界成佛,度化減劫之中的苦厄眾生,當即得到佛陀的授記將在娑婆世界穢土成為釋迦牟尼佛。

四土

[編輯]

天台宗立四種佛土[7][8]

  1. 凡聖同居土、凡夫及聲聞緣覺等聖者同居之國土,分淨土、穢土二種。
  2. 方便有餘土:斷煩惱,證得空性,出離三界生死之聖者所生之國土,有聲聞、緣覺,亦有菩薩。
  3. 實報莊嚴土(實報無障礙土):證得空性中道之聖者所居果報國土,只有菩薩,無聲聞、緣覺、凡夫。
  4. 常寂光土:佛陀法身所住國土。

淨土

[編輯]

淨土宗

[編輯]

依照佛經的描述,在淨土,並沒有三惡道與諸惡業,處處在在莊嚴無染,都是修行的增上緣。佛國隨處都是象徵慈悲的大光明樓閣亭台,七寶所成,黃金琉璃等寶物鋪地,寶樹中放出法樂,飲食一念即可化現,天上有神鳥隨時放出法樂、法語,這些都是佛陀的神力所變現的景象,處處爲修行服務,故淨土是修行的好去處。按佛陀的本願發願往生淨土、滿足條件者皆能得到迎接往生,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即是十分著名的淨土世界,漢傳佛教淨土宗就是依照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而得以建立。

著名淨土

[編輯]

大乘佛教中著名的淨土有:

穢土

[編輯]

穢土是凡夫所居的國土。因為凡夫惡業深重,由共業故形成污穢、煩惱的報土。其所以稱爲「穢」,按照《維摩詰經》的說法是「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毒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大地,高低起伏,充滿荊棘、深坑、大山、高峰、洪溝、糞便和汙穢不淨。)但同時說「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9],說明穢土和淨土並非絕對分別的,依佛智慧可以轉穢成淨,這也是人間淨土的思想來源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佛學大辭典》【剎】(術語)kṣa,又作乞叉,乞灑。悉曇五十字門之一。一切法盡不可得之義謂一切文字究竟無言說之聲也。從Kṣaya(盡)及Akṣara(語,音,文字)之語而釋之。金剛頂經曰:「乞叉(二合)字門一切法盡不可得故。」文殊問經曰:「稱乞灑(二合)字時,是一切文字究竟無言聲。」
    【又】梵名,Ksetra,掣多羅,差多羅,紇差怛羅,剎摩等。譯曰土田,國,處。大乘義章十九曰:「剎者,是其天竺人語,此方無翻,蓋乃處處之別名也。」玄應音義一曰:「剎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羅,此譯云土田。經中或言國,或言土者,同其義也。或作剎土者,存二音也。即剎帝利名守田主,亦是也。」慧苑音義上曰:「剎,具正云紇差呾羅,此曰土田也。」法華文句記二曰:「剎者應云剎摩,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
  2. ^ 法華經·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3. ^ 《大乘義章》(卷十九):「安身之處號之為土,約佛辨土名為佛土。」
  4. ^ 日語:仏国佛國韓語:불국佛國
  5. ^ 見《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
  6. ^ 《華嚴經疏》:「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來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謂以本識如來藏身為所依持。恆頓變現外諸器界。則法性土通為諸土之體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報身如來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應淨識。所修自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滿。隨十地菩薩所宜。變成淨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
  7. ^ 《佛學大辭典》【四土】:(名數)台家所立之四種佛土也。
    一、凡聖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聖者,同居之國土也。此有淨、穢二種:
    (一)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 (二)如西方極樂是同居之淨土。
    二、方便有餘土,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斷見思惑之人之生處,故名「方便」;塵沙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餘」。又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一)藏教聲聞、緣覺二人(藏教中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道,於菩薩之位,似未斷惑,隨而不生彼土,故除之),(二)通教聲、緣、菩三人;(三)別教菩薩一人;(四)圓教菩薩一人之人種類也。又此土稱為「變易土」。變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又其後變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實報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然而生於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前三果,思惑未盡,不能生方便土,故悉為阿羅漢,但從本位立名,於一阿羅漢之上舉四果之別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謂:「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於方便土,如其次第,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而發菩提心,涅槃經之說也。又謂有九人生於方便土。藏教聲緣二人,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三人,圓教一人也,別教三人者,至別教之菩薩第六住,斷見思之煩惱,故六住已上者,生於方便土,此一人也,與十行十迴向共為三人。圓教一人者,圓教十信位之六根淨,以斷見思煩惱故,報命盡,故生於方便土。觀經妙宗鈔上所謂:「九種行人合生彼土」是也。
    三、實報無障礙土。方便土為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無障礙土。純為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別教十地已上圓教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也,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淨名經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華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力所隔感見不同。」是如理者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三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淨名經疏一等。
  8.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一)凡聖同居土者,娑婆世界雖屬穢土,亦有佛菩薩二乘聖人,同生其間。然凡聖所見之境,與所受用,天淵懸殊。西方約帶業往生之人論,則生凡聖同居土。然此土清靜微妙,如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說。此土雖屬帶業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薩及佛,亦居其中,為其說法。故亦名凡聖同居土。但此為淨土往生之人,雖未能如佛菩薩所見,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氣類相同。不比娑婆之條然各別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則多須時劫。若上三品,則速得悟(悟無生方能入實報)無生忍,登不退地,證入實報寂光矣。
    (二)方便有餘土者,乃己斷見思,未破無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實之前方便。言有餘者,雖斷見思,未破無明,(塵沙無體,說不說俱可。若說,此九方便人,正破塵沙惑耳。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別教三賢,圓教十信。此九種人,同斷見思,未破無明。)故言有餘。若破無明,可稱分證無餘。若無明靜盡,則是究竟無餘矣。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即佛菩薩不思議福德莊嚴所感之報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薩所證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屬一土。約所感之果報上言,則名實報。約所證之理性言,則名寂光。圓教初住,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實報土。亦得名分證寂光。若妙覺佛果,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矣。(出自)
  9. ^ 梵漢佛經《維摩詰經》對照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鳩摩羅什譯本】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 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言:「 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菩提流支譯本】編髮梵志謂舍利弗言:「惟賢者莫呼是佛國以為不淨。我見釋迦文佛國嚴淨,譬如彼清明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中亦有雜糅,其大陸地則有黑山、石、沙、穢惡充滿。」編髮答曰:」賢者以聞雜惡之意,不猗淨慧,視佛國耳。當如菩薩等意清淨,倚佛智慧,是以見佛國皆清淨。」【玄奘譯本】爾時持髻梵王語舍利子:「勿作是意,謂此佛土為不嚴淨。所以者何?如是佛土最極嚴淨。」舍利子言:「大梵天王,今此佛土嚴淨雲何?」持髻梵言:「唯舍利子!譬如他化自在天宮,有無量寶功德莊嚴。我見世尊釋迦牟尼佛土嚴淨,有無量寶功德莊嚴,亦復如是。」舍利子言:「大梵天王!我見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毒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持髻梵言:「唯大尊者!心有高下不嚴淨故,謂佛智慧意樂亦爾,故見佛土為不嚴淨。若諸菩薩於諸有情其心平等,功德嚴淨,謂佛智慧意樂亦爾,便見佛土最極嚴淨。」